有些人经常问上师:“我学佛这么多年了,为什么还没有开悟啊?”对这种现象,你如何看待?

题目
问答题
有些人经常问上师:“我学佛这么多年了,为什么还没有开悟啊?”对这种现象,你如何看待?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这是对佛法没有真正了解。因为自他相续中的烦恼罪业,要经过如海大劫的长时期修习,方能净除。不要说所有众生的烦恼罪业,就是自己的一种烦恼,比如说嗔心,由于无始以来的熏染串习,它十分坚固,要断除顽固习性,也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如果只修行过短短的几年,就想一劳永逸,根除无始以来的过失习气,这只是凡夫的一种痴心妄想而已。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有些人经常问上师:“我学佛这么多年了,为什么还没有开悟啊?”对这种现象,你如何看待?


正确答案: 这是对佛法没有真正了解。因为自他相续中的烦恼罪业,要经过如海大劫的长时期修习,方能净除。不要说所有众生的烦恼罪业,就是自己的一种烦恼,比如说嗔心,由于无始以来的熏染串习,它十分坚固,要断除顽固习性,也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如果只修行过短短的几年,就想一劳永逸,根除无始以来的过失习气,这只是凡夫的一种痴心妄想而已。

第2题:

当今社会,有许多骗子冒充大成就者,对于这种现象,你怎么看待?假如你周围有人不经观察就依止上师,你将会如何正确劝导他?


正确答案: 如今有些人自我标榜为成就者,不择手段地诳骗他人,经常吹嘘:“我已见到了本尊,并且酬谢供养了本尊。”或者说:“我看见了邪魔,并消灭了那个魔。”包括有些道友也常讲:“啊,我见到了什么什么...”口出此言者,大多数绝对是在说上人法妄语。所以,希望学佛的人若没有特殊必要,最好不讲这些,否则,大家会对你的人格起怀疑。因为按照佛教戒律,就算你真正见到了,也不能随便说。
因此,不要随便轻信自欺欺人的骗子。我们所依止的善知识,首先应对其特别熟悉,而且他要戒律清净、谦虚谨慎、表里如一,具有出离心、菩提心,行为等各方面特别注意,不会乱说见到什么、听到什么。依止这样的善知识后,再在他面前求得今生来世解脱的正法,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无论依止什么样的上师,他不一定要有名声、财富,或相貌端严,因为这些与解脱没太大关系。但作为一个解脱的指引者,最关键的是要如理如实地行持,找到这样一位熟悉的上师很重要。

第3题:

在这个案例中,有些人见义勇为,而有些人却很冷漠。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正确答案:
①在社会成员中,社会成员由于思想境界不同,价值判断标准不同,道德修养的水准不通,他们在处理遇到的问题时的态度和行动也不同。所以社会上出现一些有悖于社会公德的现象也不奇怪。我们不能因为出现一些负面的和消极的东西,就对社会公德的建设失去信心。②改变社会风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学生是社会成员中接受教育较多的群体,应该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生力军,在树立社会主义道德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③在见义勇为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勇”为和“智”为的关系。④面对道德冷漠现象,作为社会,要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与社会公德的宣传普及,明辨是非,扬善抑恶,弘扬社会正气,让见义勇为成为社会称颂、赞美和人们尊敬、效仿的行为。

第4题:

有些人说:“我没有学佛前,工作特别顺利,但学了佛以后,什么都不顺,身体也不好……”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


正确答案: 佛在经中说:“修善违缘多,造恶顺缘多。”我们行持善法的时候,要么身体不好了,要么工作不顺利了,要么家庭不和睦了,这都是一种必然规律。比如学习《般若经》,学得越好,魔王波旬就越不高兴,千方百计地制造违缘,但如果想办肉联厂,或造一些恶业的时候,魔王波旬就特别高兴,总是为你提供顺缘。现在是末法时代,白法护法神的能力比较脆弱,魔众的力量非常强大,想造恶业的话,所有魔众眷属都会帮助你的。现在学佛以后,家里人反对,亲戚朋友也不理解,敌人好像越来越多了,实际上,这说明你的境界越来越高了。另外,学佛后受苦也是消除自己堕入恶趣之业。所以,你不应该特别伤心,任何成就都是需要斗争的。

第5题:

有些人是一家之主,重大事情都由他操办,故对家人放不下而无法修行。对此现象你怎么看待?为什么?


正确答案:世间上有很多这样的现象:有些人没有死之前,觉得在家里举足轻重、不可缺少,然而他死了以后,别人照样过生活。因此,在活着的时候,不要为了某些人,而把修行全部放下、全部舍弃。有些人经常说:“我不能出家,否则,我家人该怎么办?”“我没时间学佛法,因为家里的重大事情都是我一个人承办。”许多人都有这种顾虑。其实你终有一天会离开,不可能永远跟着他们,没有你,他们也不会活不下去,所以你在没死之前,应该选择最好的道路,不要为这些人放弃来世的解脱。

第6题:

有些人看了一两本佛经,就认为自己精通佛法了,于是对佛法指指点点、大放厥词,对这种现象你如何看待?


正确答案: 这种行为非常可笑。想深入佛教话,看一两本书是不够的。藏传佛教的《大藏经》中,经典有一百多函,论著有两百多函,学一部论典就要花很长时间。上师就说过,他老人家二十多年反反复复刻苦钻研,越学越学得佛法深奥,而有些人以考察的名义学了短短几天,根本不可能通达佛法内容。
没有精通佛法之前,千万不要肆意毁谤,如果有人信口开河,你也不可人云亦云。古往今来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迄今为止,没有一个人能站出来驳倒佛教。很多非常权威的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对佛教五体投地、恭敬有加。而现在个别孤陋寡闻的人,举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故作权威地反对佛教,只能显露出他的愚痴无知,对佛教没有丝毫损害。佛教的教义纯洁无垢,完全符合于自然真理,因此,任何人也没办法驳斥它。

第7题:

有些人认为,佛菩萨感受果报只是显现,并不是真实的,故无法证明因果不虚。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不对。课本中引用了众多公案,在提醒我们:连伟大的阿罗汉、菩萨、佛陀,显现上也会感受果报,何况我们凡夫。尽管一切法是空的,但对我们而言,根本没目犍连那样境界,既然目犍连都难脱因果,那么我们也应当受因果支配。凡夫畏果,菩萨畏因。这是由于世间众生愚昧,不知造恶业会招致普通痛苦,或者说对于因果认识不深,表面知道但明知故犯,这是相当可怕的。因此,大家一定要有因果正见。
个人认为:可以加入从世俗谛和胜义谛进行分析。

第8题:

些学生中存在着高分低能的现象,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对解决这一问题你有什么建议?


应试教育造成我国大批学生“高分低能”,已是不争的事实。教改纲要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

2005年,11名内地高考“状元”在面试环节被香港大学拒之门外,港大提出的理由是不愿录取“书呆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教改纲要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

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纲要提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加速推进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改革重要内容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覆盖全国所有小学和初中。除广西、青海外,其余省份都进行了高中课程改革。

但是,高考传导的升学压力依然阻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改革以高考为代表的人才评价制度势在必行。纲要提出,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

中国有句古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当今社会重视知识程度更甚于古人,家长为使孩子考上大学,从小学开始就要孩子全身心读书。可当这些高分才子从大学走出来时,所作所为却仍然像个孩子,不懂得人情世故,与社会格格不入。

      这是因为家长为了孩子取得高分,剥夺了他们学习基本生活技能和人际交往的机会。这样,孩子就没办法明白他人心理、了解社会规范、理解人际情境,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化解矛盾、表达情感,也没时间体验悲伤、难过、感恩、孝顺、共同的喜悦等。加之在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自视甚高、偏激、不尊重人。这样的人走出“象牙塔”,会让别人感到幼稚、固执,从而容易遭受嘲弄、排斥。

    学校需要的是考高分,社会需要的是会做人。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早期社会化时期(儿童及青少年时期)是个体接受社会化的最佳时期,错过这个时期,社会化起来非常困难,常常导致社会适应不良。因此,社会、学校、家庭都应该重视孩子的早期社会化,除了学习,还要引导孩子进行人际交往、情感互动等,使孩子的身心能够健康成长。对于社会化已经不足的人,鼓励其与最亲近、最安全的人进行沟通训练,点评周围人和事,然后逐渐扩大交往范围。同时,还可让他们多观看心理剧或生活剧,练习写心理日记,以便及时发现自己在交往中出现的错误。

 

第9题:

有些人经常咒骂自己的敌人:“愿他倒霉、失败,让他不得好死……”对此现象,你如何看待?


正确答案: 这样阴毒的发心,对于别人的成败兴衰,其实不会起任何作用,别人的遭遇只能由他自己所作的业决定,如果他的福德善根成熟,无论你如何盼他受苦,不会变成现实。但是,这种心念对自己却是有很大的危害,以此恶业将招感恶果,毁坏自己今生来世的福乐。

第10题:

一些学生中存在着高分低能的现象,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对解决这一问题你有什么建议?


正确答案: 应试教育造成我国大批学生“高分低能”,已是不争的事实。教改纲要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
2005年,11名内地高考“状元”在面试环节被香港大学拒之门外,港大提出的理由是不愿录取“书呆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教改纲要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纲要提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加速推进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改革重要内容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覆盖全国所有小学和初中。除广西、青海外,其余省份都进行了高中课程改革。
但是,高考传导的升学压力依然阻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改革以高考为代表的人才评价制度势在必行。纲要提出,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中国有句古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当今社会重视知识程度更甚于古人,家长为使孩子考上大学,从小学开始就要孩子全身心读书。可当这些高分才子从大学走出来时,所作所为却仍然像个孩子,不懂得人情世故,与社会格格不入。
这是因为家长为了孩子取得高分,剥夺了他们学习基本生活技能和人际交往的机会。这样,孩子就没办法明白他人心理、了解社会规范、理解人际情境,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化解矛盾、表达情感,也没时间体验悲伤、难过、感恩、孝顺、共同的喜悦等。加之在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自视甚高、偏激、不尊重人。这样的人走出“象牙塔”,会让别人感到幼稚、固执,从而容易遭受嘲弄、排斥。学校需要的是考高分,社会需要的是会做人。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早期社会化时期(儿童及青少年时期)是个体接受社会化的最佳时期,错过这个时期,社会化起来非常困难,常常导致社会适应不良。因此,社会、学校、家庭都应该重视孩子的早期社会化,除了学习,还要引导孩子进行人际交往、情感互动等,使孩子的身心能够健康成长。对于社会化已经不足的人,鼓励其与最亲近、最安全的人进行沟通训练,点评周围人和事,然后逐渐扩大交往范围。同时,还可让他们多观看心理剧或生活剧,练习写心理日记,以便及时发现自己在交往中出现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