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些人宣称自己比释迦牟尼佛还厉害,对此你如何看待?

题目
问答题
现在有些人宣称自己比释迦牟尼佛还厉害,对此你如何看待?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这是非常愚痴的说法!如果你有释迦牟尼佛功德的亿万分之一,这也是可以,但可能不会有的。佛陀在漫长的时间中,变成外道、婆罗门、仙人、非人、旁生等,他的安忍心是怎么样修的,慈悲心是怎么样修的,布施心是怎么样修的?不说别的,看一看麦彭仁波切著的《释尊广传》中佛陀因地时的公案,哪个人能比得上?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有些人业力现前时,祈祷三宝似乎没有感应,便对佛教退失了信心。对此你怎么看待?


正确答案: 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因果规律不论是谁都无法超越,不要说我们凡夫人,大成就者也不能避免,就算是有神通,也敌不过业力。所以一个人业力现前的话,谁也没办法救护,如果业障没有清净,自己的一切都是随业力而转的,不要认为三宝没有加持。

第2题:

有些人看了一两本佛经,就认为自己精通佛法了,于是对佛法指指点点、大放厥词,对这种现象你如何看待?


正确答案: 这种行为非常可笑。想深入佛教话,看一两本书是不够的。藏传佛教的《大藏经》中,经典有一百多函,论著有两百多函,学一部论典就要花很长时间。上师就说过,他老人家二十多年反反复复刻苦钻研,越学越学得佛法深奥,而有些人以考察的名义学了短短几天,根本不可能通达佛法内容。
没有精通佛法之前,千万不要肆意毁谤,如果有人信口开河,你也不可人云亦云。古往今来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迄今为止,没有一个人能站出来驳倒佛教。很多非常权威的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对佛教五体投地、恭敬有加。而现在个别孤陋寡闻的人,举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故作权威地反对佛教,只能显露出他的愚痴无知,对佛教没有丝毫损害。佛教的教义纯洁无垢,完全符合于自然真理,因此,任何人也没办法驳斥它。

第3题:

“四想”的违品是什么?请以比喻具体说明。现在社会上是否存在这种现象?你对此如何看待?


正确答案: “四想”的违品即四种颠倒想。如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云:“人性恶劣诳如绳,依止上师如捕獐,已得正法麝香物,实喜狩猎舍誓言。”这其中已说明了所谓的四种颠倒想,也就是把自己当作猎人,上师看成是獐子,正法看作是麝香,精进修行作为捕杀獐子的方便。
在古代,犯人捕獐子时会用尽欺诈的手段,比如先在路上挖个陷阱,里面用绳子做个小圈,绳子的另一头绑在有弹性的木头上,陷阱上面铺一些草或树叶加掩饰。如果有獐子路经此地,马上就会陷进里面,牵动弹木收紧绳索,獐子就被牢牢套住了。逮住獐子之后,猎人马上杀掉它得到麝香,把麝香卖掉就能发财。秉性恶劣的弟子也像这些猎人一样,先通过狡诈的方法来依止上师:上师喜欢钱财,他就多多供养;上师喜欢名声,他就花言巧语、百般取悦。目的是什么?就是得到上师相续中的窍诀法要。上师的法要没有得到手之前,也一直跟上师,多年都不离开。一旦上师传完了显密正法,他就把上师抛之脑后,舍弃以前所有的誓言,依靠这些法大搞世间八法,为自己谋取名闻利养。
未法时代这种情况非常多,有些人依靠种种手段获得一些传承,然后到各个地方宣传自己,把法像麝香一样到处兜售。这些恶劣弟子根本不想上师恩德,从不承认在上师那里得过什么法,说这些法是自己无师自通,甚至提起上师的名字,也害怕对自己有影响。当然,由于不感恩上师的缘故,他那些法暂时对别人有一点点好处,最后对自他都没有利益。因此,我们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务必要舍弃这四种颠倒,否则,违背上师教言、舍弃上师、欺骗上师,会导致生生世世在地狱不能解脱,这些可怕的果报在密宗中讲得非常清楚。

第4题:

有些人经常咒骂自己的敌人:“愿他倒霉、失败,让他不得好死……”对此现象,你如何看待?


正确答案: 这样阴毒的发心,对于别人的成败兴衰,其实不会起任何作用,别人的遭遇只能由他自己所作的业决定,如果他的福德善根成熟,无论你如何盼他受苦,不会变成现实。但是,这种心念对自己却是有很大的危害,以此恶业将招感恶果,毁坏自己今生来世的福乐。

第5题:

有些人认为:“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差别极大,所讲的内容完全没有共通之处”。对此观点你如何看待?请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这种看法不合理。
麦彭仁波切在《三戒合一论》中讲过:原本各大教派各不相违,如同一个父亲的两个儿子,没必要为父亲是自己还是别人的争得你死我活。因此,不管你随学某个宗派,或者以后摄受弟子,都要先建立起“各大教派互不相违”的观点,否则,分别念的力量有时特别大,若从中作怪而无法遣除,定会给暂时的今生快乐、究竟的来世安乐带来障碍。

第6题:

有些人看到修行人苦行时,觉得他们非常可怜,对此你如何看待?请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觉得他们可怜,是一种颠倒的悲悯,所以看到寂静山里的修行人时,一定要随喜。
因为用正理来分析的话,抛弃一切在山里苦行的人,在人类历史上是最伟大的。他们知道最有意义的是什么,完全明白解脱是值得追求的真理,此外任何事情都没有多大意思。修行人对搞世间法没有兴趣,因此无喜无忧地安住在山林里,远远胜过世间上的一切快乐。

第7题:

现在有些出家人做生意,对此现象你如何看待?请从两方面来分析。


正确答案: 1)有过失的方面。当今未法时代,在家人做生意比较正常,但许多出家的僧人,甚至众人敬仰的高僧大德,若不把经商看成是过患或罪恶,平时也没有想过闻思修行或利益众生,只是将毕生精力都放在经商上,整天为此忙得焦头烂额,还自以为精明能干,这是十分颠倒的。出家人应当看破世间琐事,即使既然已经身披袈裟、剃除须发,就应利益一切众生,假如还像在家人那样,想方设法地赚大钱,这是很不应理的。而且出家人所居住的寺院,也应该是闻思修行、弘法利生的道场,不能借此牟财敛财。
2)佛陀开许方面。出家人做生意,若是为了利益、护持僧众,佛陀在《毗奈耶经》中有开许。《瑜伽师地论》讲十一种利他事业时,也说过:“或是出家,便有营为衣钵等业;或是在家,便有无倒商估营农仕王等业。”出家人为了基本的衣食,可以做些生意;而在家人的话,依靠务农、经商、做官等维生,也是可以的,只要不特别颠倒就行。例如,你到批发市场进一些货物,再拿到小卖部去卖,从中赚取利润是很正常的。

第8题:

有些人认为,圆满布施度就是要消除所有众生的贫困,所以需要赚大钱来达到这个目的。对此你怎么看待?


正确答案: 这种想法不正确。在《百业经》中可以看到,佛在世时也有很多的穷人,虽然佛陀六度万行皆已圆满,但穷人依然存在,这正说明了圆满布施度是从内心上安立,而不是将外在的贫困者全部遣除。佛陀说过:一切功德皆是由心所生,如是内心愿意将自己所有的财产、身心性命、功德善果,毫无保留地施舍给众生,生起这种无伪的意乐,就圆满了布施波罗蜜多。在《大集经〃无尽意菩萨品》中说:“将自己的一切施舍众生,此无伪舍心名布施波罗蜜。”所以圆满布施度并不是从外面物质上安立的,而应该是从内心上安立。

第9题:

施主供养自己的怨敌,有些人就气愤不已,对此你如何看待?


正确答案: 没必要生气。因为不论是怨敌从施主那里获得受用,或者他没有得到,财物仍旧留在施主家,这二者都没有你的份儿。别人得到与否,跟你没有任何关系,你又何必生嗔恨心呢?

第10题:

有些人自诩为大乘行人,口口声声看不起小乘的法。对此现象你如何看待?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正确答案:如果没有基础的话,你的高楼大厦不会很稳固。佛陀在《地藏十轮经》里也说:“无力饮池河,讵能吞大海?不习二乘法,何能学大乘?”若没有能力饮用池水、河水,又岂能吞下整个大海?同样,假如不修习小乘法,又岂学习大乘法呢?观修共同前行,自己平时也不敢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