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法本自然”?

题目
问答题
怎样理解“法本自然”?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西塞罗关于自然法的理解 。


参考答案:西塞罗的自然法思想主要集中于《论法律》 。他认为自然法是先于成文法或国家颁布的法律而存在,是正义的根源,是人类法律的基础。其次,自然法是根植于自然,为自然界的内在准则,是正确的规则,最高的理性。再次,自然法具有高于一切人类立法的权威,是判断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是衡量人类立法和人类行为的准绳。各国的法律只有符合自然法,才是真正的法律。

第2题:

怎样理解王安石的“性本情用”论?


正确答案: 王安石的性本情用论:首先,未发之心为性,已发之心为情,“性情一也”。情作为性之发表,倘若“忘欲”“废情”,性本身便无法表现,结果只有无情的草木石块才能为善。
其次是善恶取决于社会评价。如果仅就性而言,还与善恶无关,善恶是人们对发于外之喜怒哀乐是否符合社会价值体系的评价,外在于人的仁义道德规范才是判断善恶的标准。即善恶形成于社会,而非先天。同时,社会的道德评价只有针对具体的情感活动才有意义
第三是善恶由习造成。王安石同样将孔子的“性相近”与“习相远”结合起来,但他的重点在“习”。王安石不但强调了善恶行为的后天性,而且突出了善恶判断的可变性,对人的评价不是看一时而是看一世。王安石以明确的本(体)用有别而又一致的观点来规定性情,在中国人性论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意义。

第3题:

现在常常提的“以学生为本”或“以学生为主体”,你怎样理解?


  学生是一个民族传承的希望,是一个国家继续生存、发展的灵魂所在。很简单地打个比方,如果一颗正在茁壮成长的大树,突然之间,中间断了一节,您说会怎么样?以学生为本,其实说的就是传承,接力棒需要有人接的,如果只有第一个,而没有第二个,那会是怎么样?

 

第4题:

怎样理解以人为本的“本”?


正确答案:就是本源,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5题:

初中段应建构“自然的、自主的、未来的”文化,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正确答案: 理解:
“自然的”是指在开发“班级种植”课程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走向大自然,在天与地、山与水、人与人之间感知和体验一切生活与成长。同时应该基于学生的兴趣,开展主题性课程研究,展现学生的参与和研究过程。
“自主的”是指在尊重生命前提下,开放一切创造性领域,如班级管理、宿舍管理、校园功能区管理等,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权益主张。
“未来的”是指学生的眼光、境界、格局,让他们敢于面向世界,做一个未来的世界公民。初中段的核心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追求生命的高价值感。

第6题:

现在常常提“以学生为本”或“以学生为主体”,你怎样理解?


答案:
解析:
教育是一个民族传承的希望,是一个国家继续生存、发展的灵魂所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要转变以往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知识传播的模式,改为“以学生为本”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充分体现了对学生这一群体的重视,这是确保教学目标实现的前提 “以学生为本”或“以学生为主体”,是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教师的作用是负责组织、引导、帮助和监控,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促进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
教师应当将追求学习结果转向追求学习过程,真正把学生当成获取知识、发展自我的主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切实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观。

第7题:

怎样理解中国传统社会是礼教为本的伦理型社会?


正确答案: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强调群体性、礼法合一(或礼法并用)的伦理型社会。它与宗法制度、专制制度相结合,形成了一整套尊卑分明、等级有序的身份取向制;道德的法律化,即通过礼制来规范社会行为,形成重礼制、重人治、轻法治的社会格局;群体本位主义,强调群体的认同;重名分,重面子的社会习俗与社会心态;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这种道德的养成是为了群体的和谐与有序,即“修己以安人”;重义轻利与重道轻器的价值取向。儒学(经学)独尊并成为官学。这是伦理至上的一种外化;以人为本和人道主义倾向(孔子的仁学、孟子的仁政、墨子的兼爱、佛家的慈悲之心);追求“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第8题:

怎样理解假设与排比在本诗中所起的作用?


正确答案:
【答案】诗中先运用了假设的手法,变“我”为鸟,具体抒情。然后又连用了由“这”开头的三个排比句:“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这三句诗充满了对侵略者(暴风雨)的仇恨,对被侵略者奴役、欺凌的同胞的同情,以及自己和中华民族对敌人的愤恨。排比句正是诗之精华,加强了全诗的力度。
【解析】注意分析假设和排比两种修辞的特点,并结合具体的诗句内容和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来进行分析。

第9题:

怎么理解“但法自然”?


正确答案: 一般的理解是种什么因,就自然得什么果。只要好好耕耘,自然会有收获。这里另有深义,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让我们回到以大自然为师,大自然处处都在跟我们讲经说法,大自然是一部无字天书,只要走出自我的梦幻世界,就能在大自然中看到实相的世界,从中看到活生生的真理、佛法与启示。

第10题:

你认为应该怎样理解人与自然地理环境的辨证关系?


正确答案: 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包括3个方面:
(1)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又重要作用,表现在:①自然环境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基本食物、水、空间等基本条件,并举例;②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导致了人类地域活动的差异,比如农区与牧区的差异,北方与南方的差异,河流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差异,平原与山区的差异,气候带与熟制,建筑风格的地域差异等;③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随社会的发展儿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小。比如过去认为洪水是猛兽,而现在可以有效地调洪防洪;黄泛区与现在的新气象的转变;
(2)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有重要影响。表现在5个方面:①加强重力搬运作用,改变地表形态:垦、牧、樵、采、城建等活动可以改变地表形态,具有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的影响;②改变和影响水平衡和水循环:如修水库、水渠和调水等;③对热量平衡和气候变化产生影响:兴建城市→热岛效应,滥伐森林→干旱、暴雨、水土流失效应,水库→湖泊效应、诱发地震,灌溉→调温增湿效应,CO2→温室效应等;④化学元素的人为迁移与环境污染:人为活动使环境中化学元素迁移强烈,制造三废或增加N、P、K、Si等,或者增加元素迁移中的有毒物质:RS、F、CO、CmHn、CO2、核废料等;⑤破坏生物资源:人类活动→破坏森林、草原、动物物种、植物物种→生态系统失调→生态破坏→恶化环境。
(3)人与自然环境应该协调发展,遵循4个准则:①人类活动必须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②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从自然环境整体出发,利用改造自然;③人类活动必须顺应自然环境发展规律;④必须根除人地对立观念,树立人地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
(4)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