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的根本都包括哪些?为什么要对其顶礼?你平时是如何做的?

题目
问答题
菩提心的根本都包括哪些?为什么要对其顶礼?你平时是如何做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对上师顶礼是合理的,但对上师的住房、狗、牦牛顶礼,这种行为是否颠倒?请谈谈你的想法。


正确答案: 从表面上看来,这个人好像有点问题,但实际上,如果自相续中有了证悟或是一定境界,他会报答上师的这种恩德,倘若上师示现了无常,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会顶礼上师的住处、住房,甚至上师的家畜等等。经中说:得人身难,闻佛法难。这二难我们都得到了,这是佛陀和上师的传承和教导,我们不应该忘记,而和佛陀及上师相关的一切,都会使我们怀念衪们的恩情,顶礼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第2题:

华智仁波切在造论之初,为什么写那么多顶礼句?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正确答案:为了在造论过程中遣除一切违缘、增上一切顺缘作者作这么多的顶礼句。这些上师具足通达一切万法的智慧与利益一切众生的大悲,而智慧与大悲又是一切功行之根本,所以,这些上师该有的功德都具有了,作者在他们足下恭敬顶礼。作为后学者,通过随学顶礼祈祷这些传承上师,相续中的烦恼通过上师的加持即可遣除,智慧和大悲无形中会自然出现。为此,我们应时常祈祷上师三宝。

第3题:

你的同事季老师开了一个网店。把精力都放在网店经营上你如何做?


答案:
解析:
针对题目中的问题,对此我有以下看法:
第一,首先劝阻这个老师,应该遭守教师职业道德,不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抛在一边,应该认真对待。
第二,如果季老师在经济上有什么问题,我会主动帮助她解决困难。
第三,在工作中多体谅同事,应该互相帮助。
总之,对于这类问题,应该灵活处理,多沟通,多交流

第4题:

为什么有了菩提心的摄持,我们平时积累的念佛、放生等善根就永不会穷尽?请结合比喻说明。


正确答案: 世间上的随福德分善根、小乘的随解脱分善根就像芭蕉树一样,生完一次果后就会枯干,没有再生果的机会,但大乘菩提心的善根就像天界或劫初时的如意树一样,果实会一直不断地产生,用之不尽,且越享用越增长。无论积累何种善根,若以菩提心来摄持,所行持的善法均成为菩提之因,如一滴水融入大海,大海未干之前,此水滴也不会干涸,所以这个善根直至成佛之前都是不会耗尽的。

第5题:

平时吃海鲜、杀生时,敢保证这些动物里面没有发过菩提心的菩萨吗?如果有的话,你的罪业有多大?对此今后你有何打算?


正确答案: 不能保证。对发心菩萨生一刹那恶念都有这么大的过失,那把它一口吞下去,并且吞了很多次,吃了很多很多的菩萨,造的业真是非常可怕!
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重新做人,一方面要努力忏悔,另一方面,对所有的众生要观清净心,尽量不生恶心,且发愿不杀害众生,尽力放生、饶益众生,以这种誓愿摄持,乃至生生世世,我们的行为都会如理如法的。

第6题:

为什么说即便是乞丐妓女,只要相续中具有菩提心,也值得我们恭敬顶礼?


正确答案: 不管外表的行为怎么不如法,身份如何低劣,但若相续中具有菩提心,他不可能不成办众生今生来世的一切利益,必定会令众生趋入菩提正道中,所以即便是乞丐妓女,也值得我们恭敬顶礼。

第7题:

为什么三士道都需要菩提心?若是这样的话,小乘阿罗汉岂不是变成大乘菩萨了吗?请阐明你的理由。


正确答案: 小士修法唯求离苦生善趣,修行人相续中只要一度生起菩提心,即能灭多劫罪障,圆满广大福德,刹那解脱恶趣痛苦,因此,修小士道亦宜发菩提心。中士道的基础是小士道,小士道既应发菩提心,中士道岂能舍亦?(若欲详知此理,阅能海上师所讲的《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所谓大士道,是指大乘种性的菩萨为了利益众生、遣除他们相续中的一切痛苦而希求佛果,这本来就是菩提心的体性。因此,三士道都需要菩提心。
小乘阿罗汉需要菩提心,是从不能舍弃的角度而言的,并不是从必须具足的角度来讲的,故不会变成大乘菩萨。

第8题:

为什么说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如何做到这一根本要求?


正确答案: (1)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
(2)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第9题:

发愿变成如意牛、四大、桥梁等来帮助众生,这是愿菩提心吗?为什么?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正确答案: 印度善天论师和胜敌论师认为是愿菩提心。但藏地的布顿大师、根索曲扎仁波切等论师不同意,因为愿菩提心必须具足让众生成佛之愿心,而这里只是发愿以一切世间方便来利益众生,未提到让众生或自己成佛,这实际上是一种善心的发愿,并不属于愿菩提心的范畴。
这段颂文可以说是愿菩提心,因为此处也宣说了“有情种种界,殊途悉涅槃”,作众生涅槃的助道因。但布顿大师等的观点也可以,因这里不是菩提心正行,只是一种加行修心。在前行的修行中,自相续逐渐得以清净,同时也是菩提心生起、成熟之时,所以二者并无有矛盾。

第10题:

如果一个人给你一亿美金,另一个人教你发菩提心,你觉得谁对你的恩德大?为什么?


正确答案: 后者的恩德大。一亿美金暂时可以让我的生活比较舒服、快乐,但用完之后就没有了,且在使用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以正知正念摄持,很容易造下恶业,令自己的来世感受痛苦。而真正教我发菩提心,不仅可以逐渐消除相续中的我执,斩断造恶业的根源,而且过去所造的恶业通过菩提心的生起,也可以逐渐得以清净,并趋入解脱道,不再沉溺于生死苦海,两相对比,故后者的恩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