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依止的本师,需要具足什么特点?假如外道天尊也拥有这些特点,我们是否应当皈依?请说明理由。

题目
问答题
我们所依止的本师,需要具足什么特点?假如外道天尊也拥有这些特点,我们是否应当皈依?请说明理由。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我们所依止的本师,需要具足什么特点?假如外道天尊也拥有这些特点,我们是否应当皈依?请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1)通达万法真理的智慧,以及饶益一切众生的悲心。
2)任何一个宗派,如果具有智慧和悲心,我们就应当虔心依止。我们平时也应该这样,以公正的心态来观察,看到底是哪一个宗派好、哪个宗派符合真理。不管是空性方面也好、显现方面也好,谁具真理,我们就应当依止谁。如果外道中有真理,同样也可以接受,把它作为自己的本师。但若它的教义经不起推敲、教证理证的观察,那把相似智慧视为真理是不合理的。本论的作者既精通外道又精通佛教,在反复比较和观察之后,他得出的结论是:唯一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圆满完整宣说了万法的真理,任何外道本师均无法揭示。于是他选择依止佛陀,而不是迷信来依止的。

第2题: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名闻利养?请说明你的理由。


正确答案: 有智慧的人,千万不要贪着外境财利,贪著这些将引生堕落三恶道的恐惧。
贪欲重的人今生会因所欲不遂而恒常处于懊恼痛苦之中,在后世,更会因此而招感堕落恶道的恐惧痛苦。另外,名闻利养的本性是离散坏灭的无常法,如同水中月、空中花,无有任何实质,人们无论用什么样的手段去追求,最终也会如同梦中的买卖,实际中毫无所得。而且,即使我的财物利养丰富,美名也传扬十方,但是今生中努力聚集的名利,却无法随心所欲地伴我去后世。

第3题:

为什么不能皈依外道天尊?为什么应该皈依佛陀?你能分清天尊与佛陀的区别吗?


正确答案:1)外道所供奉的天尊都有过患,作为佛教徒,皈依佛后不能供奉外道天尊,否则就违反了皈依戒。如果是非佛教徒,虽然可从天尊那里暂时得到一点利益,但究竟来讲,天尊既不能赐予增上生的一切人天福报,更不能赐予决定胜的究竟解脱,因此不应皈依外道天尊。
2)佛陀已经彻底调伏自心,脱离了贪嗔痴为主的八万四千烦恼,并且一直精勤地利益众生。所以,在这样的大仙面前,我虔诚皈依。
佛陀已经彻底调伏自心,脱离了贪嗔痴为主的八万四千烦恼,并且一直精勤地利益众生。所以,在佛陀面前,我虔诚皈依。
3)众生怙主佛陀与天尊截然不同:他不像大天那样以嗔心持着三尖箭,也没有以贪心怀抱女人,没有像遍入天那样手拿锋利的宝轮,没有像能瘦那样持着短矛,也不像具力天子一样拿着犁刃。佛陀已经获得了解脱,永断贪嗔痴烦恼之结,远离所知障经及爱染等烦恼障,超越生死轮回的瀑流,诚如《随念三宝经》所言:“永断诸结,脱离热恼,解脱爱染,越众瀑流。”

第4题:

什么道叫做外道?常听人讲经说,外道所修法,徒劳无益。外道也是诵经拜神,或做善事,这与我们有什么不同?


正确答案:外道者,佛教以外之教也,佛法深了真心,故称内道,彼等不解心法,故曰外道。外道所诵之经,其理浅薄,于万法真相,多所错解,为不了义之语。所拜之神,乃系来往六趣,未见道之生死凡夫。所作之善,皆系有漏之善,非属真纯。其结果,途正者不过人天福报,不了生死;途邪者则报在三恶,苦厄无穷,故曰徒劳无益。不同佛处,如上所云,仔细体味,即能了解矣。

第5题:

皈依三宝之后,戒律中为何规定不能皈依外道?这是不是因为佛教太缺人了?你有什么体会?


正确答案: 看三界众生非常可怜,他们寻找的解脱之路唯一佛陀才有;而佛陀的解脱真理,在佛法中可以出现;佛法的内容,唯一僧众可以接受,有闻思修行的机会。所以,如果皈依三宝,今生会快乐,来世也会快乐,最终可以获得解脱。就像是一个好老师,父母会放心把孩子交给他,不愿孩子被坏老师带坏了,因此,以真理为标准的话,皈依三宝后不能皈依外道的原因就在于此。并不是我们佛教太缺人了,你皈依以后,一定要把你关在里面不让出去。其实你想出去完全可以,不过你的前途令人堪忧。一旦皈依了三宝,就有了生生世世快乐的开端,但若今天皈依,明天又开始背叛,这对佛教来讲没什么损失,可对你而言还是非常可惜。所以佛经中制定了皈依戒的要求,如果你今天皈依佛陀,明天又到外道殿堂里杀鱼宰鸡供养天神,这没有多大意义。

第6题: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们应具足哪几个要素?各自起到什么作用?请一一说明。


正确答案: 1)一、依止善知识;二、发菩提心;三、次第闻思修行。
2)一、依止善知识。世间人接触不了知的领域,尚且需要一个引路人,如学知识要找老师,治病要找医生,开车要打司机……那我们修学佛法时,善知识是必不可少了。《法华经》说:“善知识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二、发菩提心。学习佛法最根本的就是发心,所谓发心,其实就是制定目标,比如你想前往拉萨,方向和目的一定不能错。佛法就像超级市场内容十分丰富、应有尽有,无论你要发财、要治病、要解脱,在里面都可以得到,而每个人最后所得到的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各自大的目标不一产。我们作为大乘行人,学佛时一定要利益众生,千万不能困于自利的发心,那成就一定很快。
三、次第闻思修行。上师如意宝在《忠言心之明点》中说过,闻思修是佛教的根本,如果没有它,人与佛法就很难融合,而次第闻思修行,是稳固有向前迈步。

第7题:

我们在闻法的过程中,如何于一堂课中具足六度?这样有什么功德?


正确答案: 《现证续》中所云:“奉献花座等,随处戒威仪,不害诸含生,于师生正信,无散闻师教,解疑问难题,闻者具六支。”
具体而言,
一、布施度:“奉献花座等”。
在闻法之前,首先为上师摆设妙高法座。然后在法座前或者周围,供养曼茶罗以及花鬘、灯等。这即是布施度。一起学习的时候,对听法的屋子进行清扫、装饰,给大家提供电视机,这方面共同努力,也属于布施度。听法过程中,为此创造一些良好条件,都是在圆满布施度。山下有些居士比较大方,每次听课都买一些水果、矿泉水,这样以后,自己的布施度圆满了。概而言之,听法时尽己所能地作上供下施,就是布施波罗蜜多。
二、持戒度:“随处戒威仪”。
在讲法的经堂里,随处做些洒水、清扫、喷香水等善行,保持那里整洁舒适;同时,遮止自己身口意不恭敬的威仪,长至一部法,短至一堂课,一切行为从头到尾如理如法,这就是持戒度。
三、安忍度:“不害诸含生”。
听法的过程中,无论是有意、无意,都不伤害蝼蚁在内的含生。同时也不能损害旁边的金刚道友。而且听受佛法的时候,不管天气再热再冷,传法时间再长,中间出现种种违缘,都要忍受下来。还有,听法的时候,假如上师讲什么都能接受,这也是一种安忍。
四、精进度:“于师生正信”。
在听受佛法的过程中,要断除对上师及正法的邪见、怀疑、嗔恨等不良心态,满怀虔诚信心、满怀喜悦之情而闻法,即是精进度。
五、静虑度:“无散闻师教”。
听法时心不能妄想纷飞,也不能外散于他处,倘若心不专注,佛教的甚深义不可能通过三心二意、东张西望而得到,因此,从最开始到结束之间应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谛听上师所讲的言教,这就是静虑度。平时听课的时候,放下其他一切琐事。
六、智慧度:“解疑问难题”。
听闻佛法时,若对某些法义产生疑问,则应向上师请教,或者道友之间研讨辩论,以此遣除怀疑、邪见、增益,即是智慧度。(注:增益:本来不存在的东西,却以分别念妄执为存在。)
闻法具足六度的功德:
行持大乘佛法饶益众生,六度万行不可缺少,佛陀在因地时,所有行为均可摄于六波罗蜜多中。因此,我们听闻佛法、修学佛法、弘扬佛法时,具足六度至关重要,若不具足六度,不一定属于大乘佛法。
听闻佛法要做到如理如法,只有这样,佛法的功德利益才会在自相续中生根发芽。假如听法时行为不如法,则不但没有六度的功德,反而会产生众多罪过。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略论》中说过:“若能具足六度而修学,其力尤大。”

第8题:

有些居士特别讨厌蟑螂、蚊子,一看到它们,就边念佛边打死它们,嘴里还说希望它们早日超生,这种行为是否会破皈依戒?为什么?作为大乘行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所谓的害虫?


正确答案: 如果故意杀生,那就是破了皈依戒。因为皈依三宝以后不能伤害众生。
应随学本师释迦牟尼佛,如佛陀在因地时曾用自己的鲜血、生命来救护众生,他的所作所为如此伟大,作为佛陀的随学者,也应该宁舍生命也不伤害任何有情。同时,多给它们念皈依、佛号,令其相续中种下解脱的种子,早日摆脱这种恶趣之身,趋入佛门。

第9题:

断缘心与暂生缘相比,哪个更可怕?请说明理由。为此,我们应当怎么做?


正确答案:断缘心更可怕。暂生缘只是偶尔影响修行,断缘心却能让你从此无法修行,从解脱道路上完全退失。所以,我我一定要观察,看自己有没有这些违缘,有的话,应立即依靠对治来断除,同时祈祷上师三宝:以后千万别不要遇到,一旦遇到了,也不要让它留存很长时间。

第10题:

有些天尊因贪著美酒而不堪为应供处,那我们佛教中对有些护法神也要供酒,这种现象是否不合理?请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不能一概而论,这个问题在密宗中有解释。当年莲花生大师来藏地时,降伏了很多鬼神,让他们发愿护持佛教,不危害众生。这些鬼神本来是喝酒的,许多恶习不容易改变,莲师就特别开许说:“只要你们今后竭力维护佛教、不杀害众生,原来的生活习俗可以不变,你喜欢酒,我们也可以供奉酒。”如此承诺之后,他们甘愿当佛教的护法。对那些鬼神而言,只要是过失不太大、不伤害众生花妙笔供品,可以暂时满足他们,但有一个条件是:他们必须要维护佛教、维护高僧大德,不能危害众生。如是共同签订协议之后,佛教徒可以给护法供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