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云致中和则天地万物育,佛教以一念无明,生起山河大地,同为世界之缘起,然儒以中和为修养之极轨,佛教则以无明为烦恼之根本,

题目
问答题
儒云致中和则天地万物育,佛教以一念无明,生起山河大地,同为世界之缘起,然儒以中和为修养之极轨,佛教则以无明为烦恼之根本,两说如何才能圆融无碍?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针对“文吏以事胜,以忠负;儒生以节优,以职劣。二者长短,各有所宜”的情况,汉武帝()

A.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B.崇儒尚法,霸王道杂之

C.设置刺史,分区监察

D.察举征辟,儒释道并重


参考答案:B

第2题:

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正确答案:A

第3题:

佛教在世界的传播分三条路线,其中南传佛教以( )为主。

A、大乘佛教

B、小乘佛教

C、密乘佛教

D、以大乘佛教为主,也包括密乘佛教


正确答案:B

第4题:

儒云致中和则天地万物育,佛教以一念无明,生起山河大地,同为世界之缘起,然儒以中和为修养之极轨,佛教则以无明为烦恼之根本,两说如何才能圆融无碍?


正确答案:佛家之无明,生起山河大地,是说真性不守,幻现妄相。儒家之中和,位育天地万物,是说情识节制,涵容万物。佛家此说,如自健康说到发病,儒家此说,如医诊病说到调养。此二说事不同,时不同,不必强牵使合。大凡圣人言,有实有权,因时因机,一人一生之言,尚不能尽使圆融,如佛家‘狗子有佛性’‘狗子无佛性’儒家‘闻斯行之’‘如之何斯行之’等,况学异时异者,而必期其处处融合,势所难能,欲融儒佛,取其大者而已矣。

第5题:

儒国家以人为中心,强调人之()。


正确答案:社会性

第6题:

史书载:“我朝以儒立国,故命宰相读书,用儒臣典狱,以文臣知州,卒成一代文明之治。”
引文中的“我朝”指的是(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B
解析:
宋朝政权建立后,统治者建立起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削弱武将势力,重用文臣,形成“重文轻武”的局面。因此本题选B。

第7题:

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儒释道分别指()。

  • A、 儒教
  • B、 伊斯兰教
  • C、 佛教
  • D、 道教

正确答案:A,C,D

第8题:

()是佛教理论的基石,佛教的全部理论都奠基在它的基础上。“缘”是结果赖以生起的条件,“起”是生起的意思,“缘起”就是一切事物所赖以生起的因缘。

A、本体论

B、认识论

C、经验论

D、缘起论


参考答案:D

第9题:

《礼记·儒行篇》中“儒有委之以货财”中“委”的意思是()

  • A、委托
  • B、积
  • C、借
  • D、送

正确答案:B

第10题:

阳明临终有云:‘此心光明’,宋儒中亦有预知时至,谈笑坐逝者,按宋明儒对于佛法,阴取阳拒,若在佛教言,岂非谤佛谤法?然其临终所现瑞相,又与高僧大德无异,此应如何解释?


正确答案:阴取者,心诚求也,阳拒者,言为饰也,诚求者真实,伪饰者虚假。然真实心,自故得益,虚假言,不免误他。修慧不修福,修福不修慧,得报各如其分,身后事肉眼不知耳。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