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韩非子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

题目
问答题
简述韩非子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贫富分化合理论”。
(2)“反足民论”。
(3)“反济贫论”。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柳宗元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第一,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贤者”(君子);第二,提倡尊师重道,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第三,所谓圣人的教育就是要青年一言一行都遵循中道,即封建礼教之“五常”;第四,学习过程中首先要立志;第五,
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讲课要上下贯通,学生则要大量地阅读,并要持怀疑的态度。


第2题:

简述《管子》中有关贫富论的社会福利思想。


正确答案: (1)《管子》即分析了贫富问题产生的原因,又提出了解决贫穷问题的具体办法。
(2)《管子》分析了百姓贫困的原因。他认为,国家不能及时的向农民提供足够的劳动工具,到农忙时节,商人趁机哄抬物价,使农民损失巨大。
(3)《管子》认为,贫富应该有度,贫富无度会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对封建国家不利。
(4)《管子》的作者分析了“甚贫”对社会稳定的危害,并提出了“贫穷线”问题。
(5)《管子》提出百姓生活的“贫穷线”问题,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为封建国家控制“贫富分化”之度,制定相应的赋税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3题:

简述新福利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1)新福利经济学主张效用序数论。
(2)新福利经济学根据帕累托最优状态和效用序数论提出了自己的福利命题。
(3)新福利经济学家认为福利经济学应当研究效率而不是水平,只有经济效率问题才是最大福利内容。
(4)补偿原则是新福利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4题:

简述《周礼》中蕴含的社会福利思想。


正确答案: (1)备荒赈饥思想,关于灾前的备荒,关于灾后救济
(2)惠民恤民思想,恤民振穷,无息贷放,免服徭役。

第5题:

简述孔子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1)“济众助人”。
(2)“均无贫”。
(3)“薄赋敛”。
(4)“使民以时”。

第6题:

简述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1)救灾救荒思想。
(2)重民与济贫思想。
(3)安老怀少思想。
(4)残疾人福利思想。
(5)妇女福利思想。
(6)社会优抚与社会教化思想。

第7题:

简述康熙的社会福利思想。


正确答案: (1)勤救民瘼。
(2)救灾赈饥。
(3)蠲免赋税。
(4)救济旗人。

第8题:

论述出«济贫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参考答案:
实施«济贫法»的目前主要是通过强迫劳动,解决贫民流浪问题,该法的内容一方面是强追劳动,另一方面是实行慈善救济,以强迫为主,兼顾救济。
«济贫法»一共由六个部分组成,其规定的救济对象有三种:一是有劳动能力的贫民;二是无劳动能力的贫民;三是无依无靠的孩儿。
其提出的主要救济措雄是:(1)建立地方行政和征税机构 ;(2) 资助老人、商人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为他们建立收容场所;(3) 组织穷人和儿意学艺,建立贫民习艺所;(4)提倡父母对子女的社会责任;(5)从比较富裕的地区征税补贴贫困地区。
根据«济贫法»规定,全国普遍设立收容贫民的济贫院,对贫民实施救济是每个济贫院的责任,教区应在其所辖区内建立济贫院以教济那些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的穷人,为他们的孩子提供免费的技术培训;并有责任为强壮的穷人安排工作;治安法官负责征收济贫税,监督、
检查济贫法的执行情况;每个济贫区都要委任若干贫民救济官,其任务是为所有贫民和他们的家属安排不岗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予以解决:一是健壮贫民,要求通过做工来实现自给;二是无工作能力的老弱残障者,以院内收容和院外救助两种方式救助;三是失依儿童,以孤儿院收养、家庭补助、家庭寄养等方式来抚养。
旧«济贫法»对社会福利思想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1)它以法律的形式将制度福利化,明确了政府在济贫事业中的主导作用,为各国社会福利的发展提供了参照的样本;
(2) 政府通过征税救济穷人,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财富的再分配,成为福利制度形成的标志;
(3) 强调穷人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救济,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最后,规定了家庭和社区在救济穷人的责任,为后来的一些社会福利思想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第9题:

简述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1、反对教会权威,强调人的理性。
2、反对封建等级桎梏,要求个性自由平等。
3、反对禁欲主义,提倡世俗伦理。

第10题:

简述法家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1.提出“因时而变法”。
2.祟尚法治,以法为治国的不二法门,坚决反对人治。
3.强调法的作用是“定分尚公”。主张公高于私,私要服从于公。明确公私界限,要明确每个人的职守和每种行为的界限。分定则公私标准明确,孰公孰私一目了然。
4.无论是立法还是执法,法家思想家都主张要遵照“立公去私”的原则。
5.主张法要公开要公之于众。臣民知法,就可以使臣民明确自己的行为界限,约束自己;也可以使民与臣相互牵制。法家法治思想代表了当时新兴的封建阶级的利益,其政治实质是通过改革和法治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从而为封建专制君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