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亲人和怨敌的关系是无常的?这节课所讲的公案,哪个对你触动比较大?为什么?

题目
问答题
为什么说亲人和怨敌的关系是无常的?这节课所讲的公案,哪个对你触动比较大?为什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你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


答案:
解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英语中升降调的学习。
新课标指出英语课堂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而升降调是英语语音学习的基础知识之一。英语语音的升降音对语意的表达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恰当地运用才能获得交际的成功,学生在运用英语时才能更加自信的表达自己,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对学生日后真正的英文交流有着关键作用。

第2题:

请谈谈你这节课的重点?


答案:
解析:
这节课的重点是学生能够学会一些关于工作的词汇和如何来询问某人的职业,并且能够提升一些阅读技能,比如跳读和浏览的方式。

第3题:

在上“绘塑结合的彩塑”这节课时,某农村教师将学生带到操场,就地取材,用地上的泥土和水进行泥塑造型设计,学生们还突发奇想加入了树叶、花朵等作为装饰。最后还评选出了“十佳优秀设计师”。整堂课气氛都十分活跃。
问题:你认为这节课成功吗?为什么?


答案:
解析:
我认为这节课很成功。
首先,这位农村教师能够巧妙地利用当地现有资源进行美术教学,体现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的新课改理念。
其次,室外教学的形式少了课堂上的约束,学生更加放松,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更愿意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达到的教学效果也是事半功倍。

第4题:

怨敌明明是伤害我们的人,为什么反而说他是值得悲悯的对境?


正确答案: 对有我执的众生来说,最珍爱的莫过于自己,但在烦恼强烈现前时,他们连自己的身体生命都弃之不顾,尚能自杀摧毁,那么对其他众生作损恼自然无法避免。理解到这点,我们在受到他人损害时,又怎么会不生悲悯呢?

第5题:

根据你所了解到的,为什么说某些传统“名师”为什么反课改?


正确答案: 一个被旧教育宠爱的人,不仅本能地想保留它,而且几乎是不可避免地丧失了客观评价它的能力。他们的思想被包上了“硬壳”,即使他们中有真诚善良的人,但因把全部经历“奉献”给了他们认定的教育,也便丧失了重燃真理之火的能力。
他们认为只有自己的耐心教,学生成绩才会提升。现在的“自主教育”提升的学生成绩纯属偶然。

第6题:

本节课你是如何进行导入的,为什么这样导入。【教学实施】


答案:
解析:
本节课我通过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进行导入。《爱我中华》是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相信每个人都能哼唱起来,通过熟悉的歌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让学生迅速走进课堂,同时这首歌是反映我国少数民族的歌曲,也能够引出今天的课题。

第7题:

论中说怨敌与天灾对我们的损害相同,但怨敌有故意害我们的心态,天灾却没有,所以二者并不相同。对此你如何破斥?


正确答案: 怨敌害你实际上也不是故意的,他是在因缘催动下不得不做,这完全是因缘的产物,和无情法一样。所谓的怨敌,也只不过是内心烦恼所控制的工具,如果没有烦恼的指使,并没有自主伤人的能力;而烦恼也只是因缘的产物,如幻如梦,根本没有独立自主的自性,在这一连串的因缘所生法中,该嗔恨的对境根本就不可找到。
当别人辱骂我们时,可以这样去观察,使自己直接感到伤害的是恶语;恶语的来源是口腔声带等发音器官;而操纵这些器官的是心识;他的心识又是谁操纵的呢?烦恼,烦恼出于何处呢?烦恼出于如幻如梦的缘起。这一串因缘中,应该嗔恨谁,不能昏官断案,不问青红皂白,胡乱责怪。而我们由长期的错误串习,放过了无情法的语言,只是盲目地抓住一个模糊而笼统的有情法——“人”。如果去分析“人”,他也只是由地水火风无情法与心识而组成,而心识也只是缘起幻化法,根本找不到一个有能动作用的本体。

第8题:

请谈谈你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答案:
解析:
我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一般过去时的用法。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使用一般过去时谈论过去某个时间发生的动作,并能够熟知规则动词和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

第9题:

为什么说贪欲的过患相当可怕?请引用其他公案说明你对此问题的理解。


正确答案: 贪欲会给今生来世都会带来莫大的灾难:今生会遭受砍杀、捆缚等痛苦,来世则会堕入地狱等处。如《本师传》中云:“贪欲如嗔蛇,毁坏今来世,智者不应依。”其他佛经中也说:“欲妙之奴遭剖剁,砍头挖眼断手足,贪欲令堕众生狱,令转饿鬼与旁生。”佛陀在《方广庄严经》中,还用毒叶、宝剑、火焰等比喻阐述了贪欲的危害。所以要明白,如果贪心增长,一切苦恼都会出现。

第10题:

请举例说明,对无常生起定解的界限是怎样的?这些公案对你有何触动?


正确答案: 应像喀喇共穹格西那样。格西在后藏的觉摩喀喇山修行时,岩洞口有一荆棘丛,常挂到他的衣服。开始他想砍除,但转念一想:“唉,我也许会死在此山洞中,不知是否再有出去的机会,还是将修行妙法放在首位吧。”当他再次出没时,又想“不知道能否再返回这个山洞”,于是一直没有砍荆棘丛。就这样,他连续在这个洞里修行了多年,最后已经获得了成就,可依然没有砍除荆棘丛。
我们应当珍惜眼前的时光,正如陶渊明在诗中所言:“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在没有生起不加改造的无常观之前,就一定要在加行发心、正行观修时,千方百计调整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