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行住坐卧皆离不开行苦,一切都成了造罪业的因,那我们是不是要不吃不喝、什么都不能做?请说明理由。

题目
问答题
既然行住坐卧皆离不开行苦,一切都成了造罪业的因,那我们是不是要不吃不喝、什么都不能做?请说明理由。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为什么要放下过去所造业的包袱?


正确答案: 我们不否认过去,但是总在一直追悔过去,就会没完没了。过去的已经过去,整个的果是呈现在现在、当下。不管过去加加减减的成绩怎么样,现在的总成绩(你的长相、你的福报)就在现在、当下,所能掌握的是从现在开始。对过去有意无意中所伤害的众生,在无明中所造的业,要有惭愧心,最好的一种回馈众生,弥补过失的方式是,尽快迈向解脱。

第2题:

我们所依止的本师,需要具足什么特点?假如外道天尊也拥有这些特点,我们是否应当皈依?请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1)通达万法真理的智慧,以及饶益一切众生的悲心。
2)任何一个宗派,如果具有智慧和悲心,我们就应当虔心依止。我们平时也应该这样,以公正的心态来观察,看到底是哪一个宗派好、哪个宗派符合真理。不管是空性方面也好、显现方面也好,谁具真理,我们就应当依止谁。如果外道中有真理,同样也可以接受,把它作为自己的本师。但若它的教义经不起推敲、教证理证的观察,那把相似智慧视为真理是不合理的。本论的作者既精通外道又精通佛教,在反复比较和观察之后,他得出的结论是:唯一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圆满完整宣说了万法的真理,任何外道本师均无法揭示。于是他选择依止佛陀,而不是迷信来依止的。

第3题:

我们用你们的装修之后我们客户是不是什么都不用买了,如果要买买哪先?


正确答案: 对于我们装修所包含的部分,比如说:地板、橱柜、门及门套等您就不用买了。但是套餐也不是万能的,比如说家电、灯具等东西你还是要花钱买的。只是你要买的东西比较少。再说了,装修是一件包含非常广的事,装修公司不可能让您什么都不买,任何一家公司都做不到,包括我们公司!

第4题:

有些人想:“既然这个身体不清净,那我就不吃不喝,用种种苦行来折磨它,让它早点死了好。”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不对。人身是修习正法的基础。要修习佛法、度化众生,人身是关键,如果没有很大必要,绝不能随意去损伤身体。大乘菩萨学处中有规定,如果对众生利益不大,为小善而砍断四肢等身分,或经常不吃不喝,行一些无有义利的苦行,折磨自身,这是外道的行径,是绝对不开许的。
我们修持正法的暇满人身,是往昔于累劫中持戒积福所得的善果,利用这个人身,可以圆满广大资粮,利益无量众生。这样宝贵的修法工具,如果随随便便损坏了,这是对自他众生极不负责的行为。圣天论师在《四百论》中云:“虽见身如怨,然应保护身,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

第5题: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名闻利养?请说明你的理由。


正确答案: 有智慧的人,千万不要贪着外境财利,贪著这些将引生堕落三恶道的恐惧。
贪欲重的人今生会因所欲不遂而恒常处于懊恼痛苦之中,在后世,更会因此而招感堕落恶道的恐惧痛苦。另外,名闻利养的本性是离散坏灭的无常法,如同水中月、空中花,无有任何实质,人们无论用什么样的手段去追求,最终也会如同梦中的买卖,实际中毫无所得。而且,即使我的财物利养丰富,美名也传扬十方,但是今生中努力聚集的名利,却无法随心所欲地伴我去后世。

第6题:

“既然人生如梦,那我在梦中造业有什么关系,反之一切都是假的”,这种说法正确吗?请具体分析。


正确答案: 就像你在梦中造业,也在梦中感受苦果一样,虽然人生如梦,但在未脱离轮回之前,也即你未从三有的迷梦中觉醒过来之前,如梦般的地狱之苦对具实执的众生来说是真实不虚的。所以虽然造业受苦在真实中不成立,但在你没有证悟实相之前,这些都不会空耗的,故取舍因果很重要。

第7题:

我们为什么要舍弃身体、受用、三世所造的一切善根?


正确答案: 原因有二:
1)为了断除自相续中的我执与我所执,从而显露出心的光明本体,也即舍弃此三者,能脱离轮回、获得涅槃。
2)“死时既须舍”。死时身体、受用都会舍弃,还不如现在就布施给众生,如此一来,不但能饶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自己也可依此迅速积累成佛的资粮,如龙猛菩萨说:“菩萨若能舍一切,功德如同虚空一样无边无际。”

第8题:

既然《入菩萨行论》的内容在经论中已有,那我们直接学习经论就行了,寂天菩萨造论是否多此一举?为什么?


正确答案: 并非多此一举。因为佛经的内容非常广泛,即使很多人想学大乘法义,但也不知道如何下手,若一一去翻阅《大藏经》,恐怕也有很大的困难。因为《大藏经》的内容特别多,我们末法时代众生的寿命有限,思想纷繁复杂,琐事此起彼伏,智慧也非常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想通达佛陀的大乘教义是极为困难的。
另外,佛经一般是根据请法者当时的提问,佛陀随即回答,内容没有一定的次第,而这部《入菩萨行论》却摄集了所有大乘经论的精华教义,并将经论中杂乱无章的内容理顺成井井有条,零散的内容汇于一处,次第性地编排了修学内容,如果学习本论并深入研究,大乘佛法的教义就能完全通达。因此,寂天菩萨造论并非多此一举。

第9题:

若要构成杀生的罪业,必须圆满哪些支分?有些法师说:“自己以前所造的罪业,以后不能再去回忆,否则,想一次就又造一次业。”这种说法合理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正确答案: 1)四个支分:
一、基:无误了知所杀的对境——人或动物;
二、意乐:认清对境之后,怀着嗔心等烦恼想杀他(它);
三、加行:通过一定的手段加杀害;四究竟:最后断绝了对方的命根。
2)这种说法不合理。
比如在忏罪时也有发露前罪的要求,但这非但没有过失,反尔有功德。所以,仅仅回忆,并不能判断又造一次杀业,应该以是否圆满四个支分来判断。

第10题:

有些人想:“佛陀若不制定戒律,别人犯了也不会有过失,但制戒以后犯了就变成罪业,那佛陀岂不是成了罪业的因吗?”请具体分析这种观点。


正确答案: 这是非理的想法,萨迦班智达在《辨三戒论》中专门对此有答复,如农民在田地里种植庄稼,到夏天时下冰雹,庄稼被毁,对这种情况,谁也不能说“如果农民没有种庄稼,就不会有庄稼被毁,所以过错是农民造成的”;同样,佛制定戒律是为了众生得到解脱安乐果,而非让众生去造罪,所以过失的作者不是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