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为什么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

题目
问答题
鲁迅先生为什么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鲁迅和王国维两位大师给《红楼梦》这部书的定位都是悲剧,王国维先生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鲁迅先生说:“《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正确答案:错误

第2题:

1935年,鲁迅在()里说:“十来年前,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


正确答案:《表·译者的话》

第3题:

为什么说杂文创作是鲁迅创造力的重要标志,并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化史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正确答案:杂文创作是鲁迅毕生的重要事业,是他的心血的结晶,创造力的重要标志。鲁迅杂文内容丰富广博。对旧社会、旧文明和复古派的批判,对封建性反动政权及其反动政权的猛烈抨击等等,形成了与现实密切结合的批判性、战斗性的思想特色。鲁迅的杂文文体多样,其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治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统一,二是把战斗性与抒情性融为一体,第三,鲁迅的杂文还具有浓厚的幽默讽刺特色。常用反语、暗示、排比、夸张等手法,“嘻笑怒骂,皆成文章”。

第4题:

鲁迅先生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如何理解这句话?


正确答案: 史家之绝唱:纪传体的创立,先进的历史观,“ 不虚美,不隐恶 ” 的实录精神; 无韵之《离骚》:具有深厚的怨愤之情,具有浓厚的抒情性,笔端常带感情;在许多篇章中充满着感情;有强烈的爱憎。

第5题:

鲁迅为什么时时记起藤野先生?


正确答案: “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第6题:

最早将芥川作品译介到中国的是鲁迅先生


正确答案:正确

第7题:

为什么说杂文成为“鲁迅精神”的最佳载体?


正确答案: 鲁迅精神表现为兴邦强国,励精图治的爱国热忱;憎爱分明,人民本位的思想倾向;自觉“拿来”,综合创新的广阔襟怀;严于律己,自我解剖的现代品格,切合国情,实事求是的现代主义精神。甘为“中间物”、略有后起人的大家风范;无所挂碍,“蓬勃的奋飞”的猛士情怀。而鲁迅杂文内容丰富广博。对旧社会旧文明和复古派的批判,猛烈抨击封建性反动政权及其反动政策,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揭露、斗争,对文化、文学战线上错误倾向的批评、暴露,针砭社会病态心理和国民性的弱点,形成和现实密切结合的批判性战斗性的思想特色。此外,他的杂文歌颂了新生力量,歌颂了革命斗争。
对封建性旧文明旧道德的批判,充分体现以科学与民主为旗帜,彻底反对封建文化的“五四”精神。探索和研究国民性的问题,暴露和批判了卑怯、惰性、保守、巧滑等国民性的弱点。他对卑怯的国民劣根性作了深刻剖析,遇见强者,不敢反抗,倘有权者,看见别人奈何他不得,多是凶残横态,宛然一个暴君。,对旧中国社会和思想、文化、文学进行了更为广泛而深入的批判。另外,还具有抒情和讽刺性的艺术特点,作家应当有分明的是非和热烈的爱憎,所以说杂文成为“鲁迅精神”的最佳载体。

第8题:

鲁迅可以说一直是一位医生,他用来医治中国的药便是德先生与赛先生。()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答案:对

第9题:

试分析,为什么说《在酒楼上》是最富“鲁迅气氛”的一篇小说?


正确答案: 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是“忧愤深广”,在这篇小说里得到了艺术的诠释。这篇小说无论是对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探讨的独特构思,还是对人物灵魂解释的深刻,对写景状物的精当与细腻,均极富鲁迅的才思与风骨。所谓“鲁迅气氛”,主要是指鲁迅的精神气质在小说里的投射。著名学者钱理群认为,鲁迅的精神气质与其故乡的浙东文化以及中国历史上的魏晋风骨、魏晋风度等,都存在着精神联系。王瑶指出《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和《孤独者》中的魏连殳的塑造,跟鲁迅对魏晋时代的某些人物的看法有类似之处。
他强调吕纬甫性格中的那种颓唐、消沉,他的嗜酒和随遇而安,都类似于刘伶;而魏连殳则具有一种嵇康、阮籍似的孤愤的情感。《在酒楼上》开头关于深冬雪后的微雪、废园、酒和文人的描写,以及那懒散、索然、凄清的气氛和漂泊感,正是魏晋时代的气氛,也是鲁迅对现实的感受。
从吕纬甫为亡弟迁坟和给邻居阿顺姑娘送花这两件小事中,我们能体会到鲁迅和魏晋文人的相通:表面上放荡不羁,实际上却掩饰不住对逝去的生命和已在的生命的深情眷恋。

第10题:

为什么鲁迅说:“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正确答案: 与舶来的“二西之教”(佛、耶两教)相比,道教可谓“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诚然,“儒教”也是土产,但是儒家更多影响社会的“上层”和知识阶层,“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就是“权势者”和读书人,也无非把孔夫子当“敲门砖”使,“目的一达,这器具就无用,如果不达呢,那可更加无用了。”这一论述鞭辟入里。
道教则不然。道教与中华民族民俗关系密切,其“群众基础”非同寻常地广泛。作为典型多神教,道教的信奉者不分阶层、行业、年龄:就年龄言,幼童醉心神仙传奇,中年迷恋房事养生,老人痴望长寿不死;就行业言,铁匠崇老君,染匠崇梅葛,刺绣崇妃绿,墨匠崇吕祖,乞丐、剃头匠崇罗祖,文具商崇文昌帝君;就阶层言,下焉者普通民众,中焉者举子士人,上焉者皇帝老子„„总之,各取所需,各得其所。“要长生的,迷上了炼丹术;要财宝的,迷上了点金术;想当官的,夜半去打醮祭神;要治病的,请道士来设斋上章;想使亡灵安宁,则让道士来作法事;想使活人无恙,则叫道士来画符念咒,道士可以给你驱邪捉鬼,也可以给你玩两套戏法;可以给你消灾,也可以代你祈福。”总之,道教完完全全表达了一颗“中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