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题目
问答题
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计生工作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①人口增长转型阶段(20世纪70年代—1995年);②稳定低生育水平阶段(1996年—2005年);③统筹解决人口问题阶段(2006年以来)。

第2题:

改革开放后,中国旅游业发展至今,()全面发展阶段。

  • A、入境旅游
  • B、国内旅游
  • C、出境旅游
  • D、省内旅游

正确答案:A,B,C

第3题:

简述中国地方政府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参考答案:

(1)从地方体制看,当代中国地方仍为混合体地方政府,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当地居民选举产生;
(2)从地方政府的组织结构看,先是地方各级人大都设置了常设机构,县以上称为常务委员会,乡镇称为人大主席;
(3)地方政府组织结构的另一重大的编号是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将行政机关改称为人民政府。


第4题: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三个发展阶段。


正确答案: 第一阶段新石器时期至原始社会晚期:历史上称其为:“构木为巢”时代,这一阶段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萌芽阶段。
第二阶段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初期: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从以“减法式挖掘”为主要建筑技术的“穴式”消极建筑文化。
上升为以“加法式搭建”为主要建筑技术的积极建筑文化和居室文明,改进创造了三种住宅形制:
一种是沿着“庐”式发展演变,构成了更为坚固的窝棚,有了粗大木构架;
一种是沿着“庐”式发展演变,像《诗·大雅·绵》所载:“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构成了土窑,由穴居上升为半穴居;一种将“庐”衍化成可以拆卸、迁移的帐篷建筑形制,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基本形成阶段。
第三阶段封建社会时期:人们创造了有顶盖与四墙结合组成的建筑体,奠定了永久性“定居建筑”技术和“固守稳定”的文化思维,是中国古建筑文化进入古代高度文明阶段的标志。

第5题:

简述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法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


正确答案: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法学的发展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1986年):经济法学的初创阶段。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提倡加强法制建设。于是,经济法的立法和研究工作正式启动,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蓬勃发展起来。
第二阶段(1986年——1998年):经济法学的曲折发展阶段。在这一漫长的时期里,经济法学走过从了高潮到低谷的艰难发展之路。在这一阶段,经济法学又受到了来自民法学、商法学行政法学和国际经济法学等的有力挑战,其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成为我国经济法学发展的最困难阶段。尽管如此,经济法学仍然随着经济法的曲折发展而得到了平缓的发展。
第三阶段(1998年至今):经济法学的成熟阶段。经济法学经过了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经济法学体系和研究方法,奠定了我国经济法学繁荣发展的基础。此外,由于国际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国出现了许多新型经济关系,相应地经济法律、法规也相继出台或有望出台,这也是我国经济法学研究的新领域。

第6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富国和强军的关系上的三个阶段不包括()。

  • A、建党以后的20多年
  • B、建国以后的20多年
  • C、改革开放以后近20年
  • D、新世纪新阶段以后

正确答案:A

第7题:

广西旅游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


正确答案:初创;产业奠基;新兴产业形式

第8题:

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战略沿革的几个阶段。


正确答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的沿革,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主导的城市发展战略阶段、90年代注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城市发展战略阶段、21世纪以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城市发展战略阶段。 (1)20世纪80年代实行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主导的城市发展战略,有其客观的历史背景,并且起到了积极的历史性作用。 (2)注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城市发展战略,使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提前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 目标,开创了由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带动各类经济区所形成的东部、中部、西部经济联动发展的局面。 (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城市发展战略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战略。

第9题:

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正确答案: (1)1978年至80年代中期,以入境旅游为主的发展阶段
(2)80年代中期至1997年,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并行发展阶段
(3)1997年至今,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阶段

第10题:

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社团的发展。


正确答案: 体育社团在这个时期得到迅速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部分原有的单项运动协会转向实体化。
(2)一些全国性的群众体育的社会团体自上而下建立起来。
(3)全国各行业体协逐步建立起来。
(4)大量民间体育组织自发地建立起来。
(5)一些体育的周边社团异常活跃,吸引了一批体育界内外的知识分子和管理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