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简述血尿素氮的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题目
问答题
请简述血尿素氮的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问答题
请简述尿常规检测查的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一)一般性状
1.尿量
(1)参考值:正常成人尿量为1000~2000ml/24h。
(2)临床意义:尿量增多指24小时尿量超过2500ml,称为多尿。
①暂时性多尿:可见于水摄入过多、应用利尿剂和某些药物等;
②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尿崩症等;
③肾脏疾病等。
尿量减少指尿量低于400ml/24h或17ml/h,称为少尿;而低于100ml/24h,则称为无尿。
①肾前性少尿:休克、心衰、脱水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有效血容量减少等;
②肾性少尿:各种肾脏实质性改变可导致少尿;
③肾后性少尿:结石、尿路狭窄、肿瘤压迫等。
2.尿液外观正常新鲜尿液清澈透明,因食物、药物等影响,尿液可呈淡黄色或深黄色。
①血尿:每升尿液中含血量超过1ml,即可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如尿液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平均>3个,称为镜下血尿。血尿多见于泌尿系统炎症、结石、肿瘤、结核、外伤等,也可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②血红蛋白尿及肌红蛋白尿:尿液呈浓茶色、红葡萄酒色或酱油色。血红蛋白尿主要见于严重的血管内溶血,如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肌红蛋白尿常见于挤压综合征、缺血性肌坏死等。
③胆红素尿:尿液呈豆油样改变,振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且不易消失,常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
④脓尿和菌尿: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⑤乳糜尿和脂肪尿:乳糜尿和乳糜血尿可见于丝虫病及肾周围淋巴管梗阻。脂肪尿见于脂肪挤压损伤、骨折和肾病综合征等。
3.尿液气味尿液的气味主要来自尿液中的酸性物质。有机磷中毒者,尿带蒜臭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尿呈烂苹果味,苯丙酮尿症者尿有鼠臭味。
4.尿液酸碱度(pH)
(1)参考值:pH约6.5,波动在4.5~8.0之间。
(2)临床意义:尿pH降低主要见于酸中毒、高热、痛风、糖尿病及口服氯化铵、维生素C等酸性药物。尿pH增高主要见于碱中毒、尿潴留、膀胱炎、应用利尿剂、肾小管性酸中毒等。
5.尿液比重在4℃条件下,尿液与同体积水的重量比。
(1)参考值:1.015~1.025之间,晨尿最高,一般大于1.020,婴幼儿尿比重偏低。
(2)临床意义:尿比重增高主要见于肾前性少尿、糖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尿比重降低主要见于大量饮水、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竭、肾小管间质疾病、尿崩症等。
(二)化学检查
1.尿蛋白
(1)参考值:尿蛋白定性试验阴性;定量试验0~80mg/24h。
(2)临床意义: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或定量试验超过150mg/24h尿时,称为蛋白尿。生理性蛋白尿:见于剧烈运动、发热、寒冷、精神紧张等。
病理性蛋白尿:
①肾小球性蛋白尿:常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②肾小管性蛋白尿:常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重金属(如汞、镉)中毒;
③混合性蛋白尿:见于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④溢出性蛋白尿:见于溶血性贫血,挤压综合征等;
⑤假性蛋白尿:见于膀胱炎、尿道炎、尿道出血等。
2.尿糖
(1)参考值:尿糖定性试验阴性,定量为0.56~5.0mmol/24h尿。
(2)临床意义:
血糖增高性糖尿:
①糖尿病最为常见;
②其他使血糖升高的内分泌疾病,如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嗜铬细胞瘤、肢端肥大症等均可出现糖尿,又称为继发性高血糖性糖尿;
③其他:肝硬化、胰腺炎、胰腺癌等。
血糖正常性糖尿:血糖浓度正常,由于肾阈值下降产生的糖尿,又称肾性糖尿,常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间质性肾炎等。
暂时性糖尿:①超过肾阈值的生理性糖尿,如短时间内摄入大量糖,或静注大量葡萄糖后;
②应激性糖尿,见于强烈的精神刺激、颅脑外伤、急性脑血管疾病等疾病。
假性糖尿:尿中很多物质具有还原性,如维生素C、尿酸、葡萄糖醛酸或一些随尿液排出的药物如异烟肼、链霉素、水杨酸、阿司匹林、黄连、大黄等,可使班氏定性试验出现假阳性反应。
3.尿酮体β-羟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的总称。
(1)参考值:阴性。
(2)临床意义:糖尿病性酮尿,常伴有酮症酸中毒,酮尿是糖尿病性昏迷的前期指标。
非糖尿病性酮尿:见于高热、严重呕吐、腹泻、长期饥饿、禁食、过分节食、妊娠剧吐、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等。
4.尿胆红素与尿胆原
(1)参考值:尿胆红素定性阴性,定量≤2mg/L;尿胆原定性为阴性或弱阳性,定量≤10mg/L。
(2)临床意义:
尿胆红素增高见于:
①急性黄疸性肝炎,阻塞性黄疸;
②门脉周围炎,纤维化及药物所致的胆汁淤积;
③先天性高胆红素血症等。
尿胆原增高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尿胆原减少见于阻塞性黄疸。
(三)尿沉渣显微镜检测
1.细胞
(1)红细胞
1)参考值:玻片法平均0~3个/HP,定量检查0~5个/μl。
2)临床意义:尿沉渣镜检红细胞>3个/HP,称为镜下血尿。见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结石、泌尿系统肿瘤、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等。
(2)白细胞和脓细胞
1)参考值:玻片法平均0~5个/HP,定量检查0~10个/μl。
2)临床意义:增多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膀胱炎或尿道炎。
(3)上皮细胞:增多见于泌尿系感染。
2.管型
(1)透明管型:偶见于健康人;剧烈运动、高热、心功能不全时,可见少量;肾实质病变时,明显增多。
(2)细胞管型:见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高热、金属(镉、汞、铋)中毒等。
(3)颗粒管型:见于慢性肾炎、急性肾炎后期等。
(4)脂肪管型: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急性发作、中毒性肾病等。
(5)蜡样管型:见于慢性肾炎晚期、肾衰竭等。
提示有严重的肾小管变性坏死,预后不良。
3.结晶体一般临床意义较小。若经常出现于新鲜尿中并伴有较多红细胞时,应怀疑有泌尿系结石的可能。
解析: 暂无解析

第2题:

问答题
请简述血小板检测的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1.血小板计数(PC.:参考值(100~300)×109/L。
2.临床意义
(1)血小板减少:PC低于100×109/L称血小板减少。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射性损伤、急性白血病等;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SLE、恶性淋巴瘤等;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等。
(2)血小板增多:血小板数超过400×109/L为血小板增多。原发性增多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急性溶血、某些癌症患者等。
解析: 暂无解析

第3题:

问答题
请简述血清转氨酶的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1.参考值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0~40U/L(速率法37℃);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0~40U/L(速率法37℃);ALT/AST≤1。
2.临床意义
(1)急性病毒性肝炎:ALT和AST均明显升高,ALT/AST>1。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时,出现酶-胆(红素)分离现象,提示肝细胞严重破坏,预后不良。在急性肝炎的恢复期,血清转氨酶处于较高水平波动或再上升,提示有可能转为慢性肝炎。
(2)慢性病毒性肝炎:血清转氨酶持续在较高水平或反复波动达半年以上,则应考虑慢性肝炎的诊断。
(3)肝硬化:血清转氨酶可有轻、中度增高或降低。
(4)肝癌、阻塞性黄疸:血清转氨酶可呈轻、中度增高。
(5)其他疾病:如心功能不全、急性传染病(如钩端螺旋体病、伤寒)、多种化学毒物或药物(如砷、氯丙嗪、四环素、利福平、异烟肼等)均可导致肝细胞不同程度的损害,血清转氨酶可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6)急性心肌梗死:以AST增高为主,在发病后6~8小时升高,18~24小时达高峰,4~5天后降至正常。
解析: 暂无解析

第4题:

问答题
请简述肾功能血清尿素氮(BUN)测定的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参考值]2.9~8.2mmol/L(8~23mg/dl)
[临床意义]特异性不如血清Cr。
升高具有临床意义:
1)肾前性
①蛋白质代谢增加,大量高蛋白饮食、饥饿、发热等;
②肾血流量下降,如脱水,休克和心衰等。
2)肾性如急慢性肾衰。
3)肾后性肾脏以下的尿路阻塞性疾病。
解析: 暂无解析

第5题:

请简述总胆固醇(TC)的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一)参考值
1.合适水平:<5.2mmol/L。
2.边缘水平:5.23~5.69mmol/L。
3.升高:>5.72mmol/L。
(二)临床意义
1.TC增高:
见于:①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
②各种高脂蛋白血症,阻塞性黄疸,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类脂性肾病,肾病综合征,糖尿病等;
③长期吸烟,饮酒,精神紧张,血液浓缩等;
④应用某些药物如环孢素、糖皮质激素、阿司匹林、口服避孕药等。
2.TC减低:
见于:①甲亢;
②严重的肝脏疾病如肝硬化、急性重型肝炎;
③贫血、营养不良和恶性肿瘤等;
④应用某些药物如雌激素、甲状腺激素、钙拮抗剂等。

第6题:

请简述血清转氨酶的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1.参考值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0~40U/L(速率法37℃);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0~40U/L(速率法37℃);ALT/AST≤1。
2.临床意义
(1)急性病毒性肝炎:ALT和AST均明显升高,ALT/AST>1。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时,出现酶-胆(红素)分离现象,提示肝细胞严重破坏,预后不良。在急性肝炎的恢复期,血清转氨酶处于较高水平波动或再上升,提示有可能转为慢性肝炎。
(2)慢性病毒性肝炎:血清转氨酶持续在较高水平或反复波动达半年以上,则应考虑慢性肝炎的诊断。
(3)肝硬化:血清转氨酶可有轻、中度增高或降低。
(4)肝癌、阻塞性黄疸:血清转氨酶可呈轻、中度增高。
(5)其他疾病:如心功能不全、急性传染病(如钩端螺旋体病、伤寒)、多种化学毒物或药物(如砷、氯丙嗪、四环素、利福平、异烟肼等)均可导致肝细胞不同程度的损害,血清转氨酶可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6)急性心肌梗死:以AST增高为主,在发病后6~8小时升高,18~24小时达高峰,4~5天后降至正常。

第7题:

请简述血清肌酐的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1.参考值全血肌酐:88.4~176.8μmol/L;血清或血浆肌酐:男性53~106μmol/L,女性44~97μmol/L。
2.临床意义
(1)血肌酐增高:提示肾小球滤过功能严重受损。
(2)鉴别肾源性和非肾源性疾病:器质性肾衰竭患者,血肌酐浓度常超过200μmol/L;而心力衰竭、肝肾综合征、脱水、肾病综合征等患者,血肌酐浓度升高常不超过200μmol/L。
(3)血肌酐和血尿素氮同时增高:表示肾功能已严重受损。如仅有血尿素氮升高而血肌酐正常或轻度升高,则可能为消化道出血或尿路梗阻等肾外因素引起。
(4)判断肾功能损害程度:
①肾功能不全代偿期:血肌酐133~177μmol/L;
②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又称氮质血症期,血肌酐为178~442μmol/L;
③肾衰竭期:又称尿毒症早期,血肌酐443~707μmol/L;
④尿毒症期:又称尿毒症晚期,血肌酐>707μmol/L。

第8题:

请简述肾功能血清尿素氮(BUN)测定的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参考值]2.9~8.2mmol/L(8~23mg/dl)
[临床意义]特异性不如血清Cr。
升高具有临床意义:
1)肾前性
①蛋白质代谢增加,大量高蛋白饮食、饥饿、发热等;
②肾血流量下降,如脱水,休克和心衰等。
2)肾性如急慢性肾衰。
3)肾后性肾脏以下的尿路阻塞性疾病。

第9题:

请简述血尿素氮的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1.参考值成人:3.2~7.1mmol/L;婴儿、儿童:1.8~6.5mmol/L。
2.临床意义
(1)肾前性因素:
①肾血流量不足引起尿素氮增高:见于脱水、心功能不全、休克、水肿、腹水等疾病;
②体内蛋白质分解过盛引起尿素氮增高:见于急性传染病、脓毒血症、上消化道出血、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后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2)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炎、肾动脉硬化症、严重肾盂肾炎、肾结核和肾肿瘤的晚期可出现血尿素氮升高。血尿素氮测定不能作为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指标。但对肾衰竭,尤其是尿毒症的诊断、预后估计有重要意义。
(3)肾后性因素:尿路结石、前列腺肿大、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等疾病,可引起血尿素氮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