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性,36岁。主诉:双下肢皮肤瘀点1个月,加重并鼻出血3天。病史:患者于1个月前洗澡时发现双下肢胫前少量瘀点,未行诊

题目
问答题
患者女性,36岁。主诉:双下肢皮肤瘀点1个月,加重并鼻出血3天。病史:患者于1个月前洗澡时发现双下肢胫前少量瘀点,未行诊治,近3天病情加重,下肢瘀点较前增多并延及上肢及颈部,出现口腔血疱,遂来诊。既往:否认高血压、冠心病史、肾脏病等慢性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查体:T36.5℃,P78次/分,R19次/分,BP105/60mmHg,神志清楚,精神可。全身皮肤散在瘀点,双下肢为著。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巩膜无黄染,右侧鼻腔渗血,胸骨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辅助检查:血常规示"WBC4.5×109/L,RBC3.55×1012/L,Hb119g/L,PLT10×109/L";血小板抗体PAIgG、PAIgA、PAIgM均升高;骨穿示全片见243个巨核细胞,颗粒型巨核占21/25,粒红两系未见明显异常。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诊断及诊断依据(8分)
(1)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诊断依据
①出血倾向双下肢皮肤瘀点1个月,加重并鼻出血3天。
②查体T36.5℃,全身皮肤散在瘀点,双下肢为著。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巩膜无黄染,右侧鼻腔渗血,胸骨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
③血常规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抗体PAlgG、PAIgA、PAIgM均升高;骨穿示巨核细胞明显增多,颗粒型巨核为主,粒红两系未见明显异常。
2.鉴别诊断(5分)
①药物、感染、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继发性血小板减少。
②再生障碍性贫血。
③脾亢。
3.进一步检查(4分)
①复查血常规。
②ANA谱,血清蛋白电泳,血清IgG、IgA、C3定量。
③甲状腺功能,HBV、腹部彩超和血糖检查。
4.治疗原则(3分)
①首选糖皮质激素。
②切脾或免疫抑制药。
③对症治疗。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患者女性,34岁,查体见双下肢皮肤多个红色点状改变,直径<2mm,压之不褪色,不凸出表面。应诊断为

A.瘀点

B.斑疹

C.小红痣

D.蜘蛛痣

E.玫瑰疹


正确答案:A

第2题:

(148~150题共用题干) 8个月男婴,经常出现夜惊不宁,近1 周加重,多汗,烦闹。该患儿生后一直母乳不足,混合喂养,尚未添加辅食。 体格检查最易发现的阳性体征为

A.皮肤弹性差

B.皮下脂肪明显减少

C.体检正常

D.方颅,前囟大,乳牙未萌

E.双下肢瘀点、瘀斑


正确答案:C
虽然各选项都能达到止吐的治疗,但除C能保证误吸的不发生,进而防止肺部感染、ARDS,其他都不能。故本题选C。考点:佝偻病的体征

第3题:

女性,34岁。查体见双下肢皮肤多个红色点状改变,直径小于2mm,压之不褪色,不凸出表面。应诊断为

A、斑疹

B、瘀点

C、小红痣

D、蜘蛛痣

E、玫瑰疹


参考答案:B

第4题:

8个月女婴,经常出现夜惊,近1周加重,烦躁,多汗,该患儿生后一直母乳不足,混合喂养,尚未添加辅食。此患儿就诊时,体格检查最易发现的阳性体征为()

  • A、皮肤弹性差
  • B、皮下脂肪明显减少
  • C、方颅,前囟大
  • D、肋膈沟
  • E、双下肢瘀点、瘀斑

正确答案:C

第5题:

患者,男,21岁。主诉:发现左下后牙颊侧面变黑1个月。现病史:患者于1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左下后牙颊侧面有颜色发黑改变,无明显自觉症状,不影响进食。检查:左下6颊沟色黑,探诊质软,探针尖端可探入约1mm。冷热诊(-)。(病例题)


正确答案:1.诊断(2分)
36颊沟浅龋。
2.诊断依据(2分)
(1)患牙颊沟有典型的龋病色、形、质改变,且已形成浅洞。但龋损仅限于釉质层。
(2)患者无自觉症状,且冷热诊无异常。
3.鉴别诊断(2分)
诊断明确,无须鉴别。
4.治疗计划(4分)
(1)常规去龋,备洞。
(2)消毒,干燥,衬洞,光敏树脂充填。

第6题:

简要病史:男性,38岁。皮肤出血点、瘀斑伴乏力、胸骨压痛1周门诊就诊。要求:你作为住院医师,请围绕以上简要病史,写出应该询问的患者现病史及相关病史的内容。


参考答案:1.现病史(1)根据主诉及相关鉴别询问①发病诱因:有无劳累、皮肤外伤和服用药物。②出血情况:皮肤出血点和瘀斑的颜色、部位、数量,是否高出皮面,有无瘙痒。有无其他部位出血(如便血和尿血、鼻出血、牙龈出血)③乏力、胸骨压痛情况,有无头晕、面色苍白。④伴随症状:有无发热、骨骼疼痛、关节痛。(2)诊疗经过①是否曾到医院就诊,做过哪些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及隐血、骨髓检查。②治疗情况:是否用过止血药物及其他治疗,疗效如何。(3)一般情况发病以来饮食、睡眠和体重变化情况。2.其他相关病史①有无药物过敏史。②与该病有关的其他病史:有无心脏病、肝病、肾病和出血性疾病及肿瘤病史。职业和生活、工作环境情况,有无相关疾病家族史。3.问诊技巧①条理性强,能抓住重点;②能围绕病情询问。

第7题:

主诉:患者,女,36岁,因"双下肢皮肤瘀点1个月,加重并鼻出血3天"收入院。
现病史:患者于1个月前洗澡时发现双下肢胫前少量瘀点,未行诊治,近3天病情加重,下肢瘀点较前增多并延及上肢及颈部,出现口腔血疱,遂来诊。
既往:否认高血压、冠心病史、肾脏病等慢性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查体:T36.5℃,P78次/分,R19次/分,BP105/60mmHg。神志清楚,精神可。全身皮肤散在瘀点,双下肢为著。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巩膜无黄染,右侧鼻腔渗血,胸骨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
化验检查:血常规示"WBC4.5×10/L,RBC3.55×10/L,Hb119g/L,PLT10×10/L";血小板抗体PAIgG、PAIgA、PAIgM均升高;骨穿示全片见243个巨核细胞,颗粒型巨核占21/25,粒红两系未见明显异常。


答案:
解析:
分析:
1.诊断及诊断依据(8分)
(1)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诊断依据
①出血倾向双下肢皮肤瘀点1个月,加重并鼻出血3天。
②查体T36.5℃,全身皮肤散在瘀点,双下肢为著。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巩膜无黄染,右侧鼻腔渗血,胸骨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
③血常规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抗体PAIgG、PAIgA、PAIgM均升高;骨穿示巨核细胞明显增多,颗粒型巨核为主,粒红两系未见明显异常。
2.鉴别诊断(5分)
①药物、感染、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继发性血小板减少。
②再生障碍性贫血。
③脾亢。
3.进一步检查(4分)
①复查血常规。
②ANA谱,血清蛋白电泳,血清IgG、IgA、C定量。
③甲状腺功能,HBV、腹部彩超和血糖检查。
4.治疗原则(3分)
①首选糖皮质激素。
②切脾或免疫抑制药。
③对症治疗。

第8题:

简要病史女性,44岁。主诉:洗澡时发现右侧乳房皮肤局部凹陷,伴有包块1周。


参考答案:问诊内容现病史:1.根据主诉及相关鉴别询问(1)发病诱因:局部外伤史。(2)肿块的部位、大小,表面是否光滑与边界状况,有无压痛,肿块活动程度。(3)乳房皮肤改变及乳头变化状态。(4)是否有乳头溢液,溢液性状、量。(5)同侧腋窝淋巴结状态。(6)发病以来饮食、睡眠、大小便和体重变化情况。2.诊疗经过(1)是否曾到医院就诊,做过何种检查:血常规、胸部X线片等。(2)治疗情况:用药、效果。相关病史:1.有无药物过敏史。2.与该病有关的其他病史:如结核、肿瘤、乳腺其他炎症病史、乳腺癌家族史。问诊技巧1.条理性强,能抓住重点。2.能围绕病情询问。参考诊断乳腺癌

第9题:

九个月男婴,生后因母乳不足,混合喂养,未添加辅食,经常出现夜惊,多汗,烦闹不宁,近一周加重,到门诊就诊。体格检查最易发现的阳性体征为()

  • A、皮肤弹性差
  • B、皮下脂肪明显减少
  • C、方颅,前囟大,乳牙未萌出
  • D、体检正常
  • E、双下肢点、瘀斑

正确答案:C

第10题:

患者,男,25岁。头晕1个月,高热,鼻出血1周来诊,心烦口渴,皮肤见瘀点及瘀斑,舌红绛苔黄燥,脉数。实验室检查: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减低,无巨核细胞,治疗应首选()

  • A、犀角地黄汤
  • B、圣愈汤
  • C、右归丸
  • D、左归丸
  • E、小营煎

正确答案:A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