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作胃钡气双重造影?

题目
问答题
怎样作胃钡气双重造影?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气钡双重造影法(名词解释)


本题答案:钡的原子序数高,不易被X线穿透,填充胃肠道内与周围组织形成明显的对比,若同时用气体扩张内腔,形成气钡双重对比则可清楚勾画出胃肠道内腔形态以发现病变。

第2题:

气钡双重造影法


正确答案: 钡的原子序数高,不易被X线穿透,填充胃肠道内与周围组织形成明显的对比,若同时用气体扩张内腔,形成气钡双重对比则可清楚勾画出胃肠道内腔形态以发现病变。

第3题:

目前,对早期胃癌检查的最佳组合是

A、气钡双重对比造影+胃镜

B、气钡双重对比造影+MRI

C、气钡双重对比造影+超声

D、气钡双重对比造影+CT

E、胃镜+PET


参考答案:A

第4题:

低张力胃、十二指肠气钡双重造影可显示胃小区、胃小沟。()


正确答案:正确

第5题:

怎样作胃钡气双重造影?


正确答案: 目前胃钡气双重造影已广泛应用,由于双重造影的开展,使消化道疾病的诊断水平又提高了一步。据统计对早期胃癌的确诊率为60%,疑诊15%,误诊率15%。
胃的钡气双重造影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检查前禁食12小时;
(2)造影前5~20分钟注射低张药物;
(3)服用产气剂和去泡剂;
(4)吞服钡剂(120W/V%)50ml,然后俯卧位摄胃窦、胃体前臂粘膜像;
(5)立位服钡150~200ml观察食道并摄右前斜位、左前斜位片;
(6)立位摄胃充盈像;
(7)仰卧位左右转体若干次后摄胃窦部及胃体下部后壁双重造影像(仰卧正位,右前斜位);
(8)仰卧左前斜位(头高45~60度)摄胃体上部及胃底双重造影像;
(9)俯卧头低位观察胃窦、胃体下部前臂双重造影像;
(10)立位摄胃底和胃体上部双重造影像;
(11)压迫法摄胃体下部、胃角、胃窦和幽门部像。
上述检查步骤摄片较多,可根据具体情况增减。双重对比检查时,由于胃的扩张和蠕动停止,常规检查时所见到的粘膜皱襞展平。在薄层钡剂涂布下可见细微的粘膜表面称为胃小区。胃小区是由粘膜上交织成网状的胃沟围绕而成。每个胃小区直径1.5毫米,略呈多边形,有时略呈圆形或椭圆形。胃窦部的胃沟常较深故易于显示。
在双重对比下胃的边缘表现为由致密细线勾划出胃的轮廓。
胃钡气双重造影可发现早期胃癌、浅表溃疡、溃疡瘢痕及胃炎的粘膜改变。本法所显示的病变、表面结构和外形与充气的纤维胃镜所见相似。
与充盈法、压迫法、粘膜法比较,双重造影法能显示胃各个部分的病变,无死角。

第6题:

低张力胃、十二指肠气钡双重造影可显示胃小区、胃小沟。( )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对

第7题:

怎样作小肠钡气双重造影?其正常表现和临床意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由于小肠的解剖与生理特点,小肠钡气双重造影检查法的开展比胃、结肠双重造影检查法晚。
怎样做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呢?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检查前禁食与结肠肠道清洁方法同结肠双重造影法。
2.检查前口服胃复安25毫克促进胃肠道蠕动,再口含利多卡因油剂一刻钟使咽部麻醉。
3.坐位,口含开口器,经开口器把小肠造影专用导管(Bilbao-Dotter氏管)顺咽喉部插入食道、胃,在透视下证实导管已进入胃腔后病人右侧卧位,经导管引进导丝,注意导丝远端不能越出导管头,然后将导管进一步下送,待导管头至胃幽门时,如导管不能顺利通过幽门可以拔出导丝注入少量造影剂使幽门管开放,再顺势送入导管,亦可取左侧卧位,胃内气体聚于胃窦部使幽门管开放,再送入导管入十二指肠。注意导丝不能进入十二指肠,因此应当边向外拔导丝,边向前送导管,直至导管头位于十二指肠空常曲处。
4.退出导丝将导管的体外部分用橡皮膏固定。
5.取左侧卧位,在10~15分钟内均匀地注入350~400ml50W/V%钡剂,注药过程中根据情况改变体位,摄取充盈相。
6.钡首抵末端回肠后注入空气、并及时摄上腹部小肠双重造影片。
7.小肠充气量合适后(约需1000~1500ml,标志是扭曲的肠粘膜皱襞伸直),静脉注射低张药654-220mg。
8.拔出小肠导管,转体两次,再仰卧位摄腹中、下部片。
9.再分段检查及摄片。
钡气双重造影对比下小肠的正常表现是怎样的?在双重对比检查时由于肠管的充分伸展、扩张和蠕动停止。
1.肠曲充盈连续、均匀、粗细一致,走行自然、移动分布正常,肠腔直径4cm。
2.肠管轮廓光滑柔软。
3.小肠粘膜皱襞平直,等间隔,以直角横贯肠腔。肠皱襞间隔较紧密,回肠间隔宽,皱襞厚度小于2mm。
与传统口服钡剂法检查比较,小肠钡剂双重造影法的优点和临床意义是:
1.与口服法相比,检查时间大大缩短(一般30~40分钟即可结束检查)。
2.由于肠管充分伸展、扩张,注射低张药物后蠕动消失,可消除功能因素对肠管的影响,而更确切地显示器质性病变。
3.易于发现早期病变,特别是对小的凹陷性病变显示更好,因此适用于:
①胃肠道出血、食管、胃、十二指肠和结肠检查阴性者;
②腹泻和脂肪痢;
③不明原因的腹痛;
④不明原因的发热;
⑤及其他怀疑小肠病变者。

第8题:

胃气钡双重造影时钡剂的浓度最好是( )。

A、200%~250%W/V

B、50%~100%W/V

C、150%~200%W/V

D、100%~150%W/V

E、250%~300%W/V


参考答案:A

第9题:

提高早期胃癌诊断率宜选用()

  • A、粘膜法
  • B、充盈法
  • C、加压法
  • D、气钡双重造影
  • E、低张气钡双重造影

正确答案:E

第10题:

问答题
怎样作小肠钡气双重造影?其正常表现和临床意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由于小肠的解剖与生理特点,小肠钡气双重造影检查法的开展比胃、结肠双重造影检查法晚。
怎样做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呢?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检查前禁食与结肠肠道清洁方法同结肠双重造影法。
2.检查前口服胃复安25毫克促进胃肠道蠕动,再口含利多卡因油剂一刻钟使咽部麻醉。
3.坐位,口含开口器,经开口器把小肠造影专用导管(Bilbao-Dotter氏管)顺咽喉部插入食道、胃,在透视下证实导管已进入胃腔后病人右侧卧位,经导管引进导丝,注意导丝远端不能越出导管头,然后将导管进一步下送,待导管头至胃幽门时,如导管不能顺利通过幽门可以拔出导丝注入少量造影剂使幽门管开放,再顺势送入导管,亦可取左侧卧位,胃内气体聚于胃窦部使幽门管开放,再送入导管入十二指肠。注意导丝不能进入十二指肠,因此应当边向外拔导丝,边向前送导管,直至导管头位于十二指肠空常曲处。
4.退出导丝将导管的体外部分用橡皮膏固定。
5.取左侧卧位,在10~15分钟内均匀地注入350~400ml50W/V%钡剂,注药过程中根据情况改变体位,摄取充盈相。
6.钡首抵末端回肠后注入空气、并及时摄上腹部小肠双重造影片。
7.小肠充气量合适后(约需1000~1500ml,标志是扭曲的肠粘膜皱襞伸直),静脉注射低张药654-220mg。
8.拔出小肠导管,转体两次,再仰卧位摄腹中、下部片。
9.再分段检查及摄片。
钡气双重造影对比下小肠的正常表现是怎样的?在双重对比检查时由于肠管的充分伸展、扩张和蠕动停止。
1.肠曲充盈连续、均匀、粗细一致,走行自然、移动分布正常,肠腔直径4cm。
2.肠管轮廓光滑柔软。
3.小肠粘膜皱襞平直,等间隔,以直角横贯肠腔。肠皱襞间隔较紧密,回肠间隔宽,皱襞厚度小于2mm。
与传统口服钡剂法检查比较,小肠钡剂双重造影法的优点和临床意义是:
1.与口服法相比,检查时间大大缩短(一般30~40分钟即可结束检查)。
2.由于肠管充分伸展、扩张,注射低张药物后蠕动消失,可消除功能因素对肠管的影响,而更确切地显示器质性病变。
3.易于发现早期病变,特别是对小的凹陷性病变显示更好,因此适用于:
①胃肠道出血、食管、胃、十二指肠和结肠检查阴性者;
②腹泻和脂肪痢;
③不明原因的腹痛;
④不明原因的发热;
⑤及其他怀疑小肠病变者。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