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对伤寒与湿温病运用攻下法的区别的论述包括()

题目
多选题
叶天士对伤寒与湿温病运用攻下法的区别的论述包括()
A

伤寒下之宜猛

B

湿温病下之宜轻

C

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

D

湿温病大便硬为邪已尽,不可再攻

E

伤寒当苦寒攻下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叶天士的《温热论》对温病学发展的贡献。


正确答案:叶天士的《温热论》为温病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与辨证的基础。其贡献在于他首先提出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之说,概括了温病的发病途径和传变规律,成为外感温病的纲领;其次,根据温病的发病过程,用卫、气、营、血四个阶段,表示病变由浅入深的四个层次,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再者,在温病的诊断上,总结前人经验,创造性地发展了察舌、验齿、辨别斑疹与白的方法,从而为温病学说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第2题:

叶天士《温热论》中里结阳明有哪些证型,湿热里结与伤寒里结运用下法有何不同?


正确答案: 温病里结证根据理解部位可分为里结在胃和急结在肠:里结在胃又称痞,主症是按之心下痛,或痞胀。痞证根据是否化热,分别可用开泄和苦泄之法,凡苔白,或黄白相兼均以开泄气机,宣通湿邪;凡苔黄或浊均以苦寒泄降,清化痰浊,代表方小陷胸汤,泻心汤之类。里结在肠则可分燥热内结,与湿热内滞不同,属燥热内结相当于伤寒阳明燥热内结证,必见腹胀痛,苔老黄,渴甚等症,沿用承气类,通泄实热;如属湿热内滞者,仅见便溏滞不爽,或胶闭难下,治以轻下湿热以逐邪,治用枳实导滞汤之类。湿热积滞运用下法与伤寒燥热内结不同,燥热者治宜下法,而应猛下,下至便溏为燥热邪尽,湿热内滞者治用下法,目的是为逐邪而设,故可轻下频下,下至便硬为湿邪已去。

第3题:

创温病辨证论治体系的医家是( )

A、吴鞠通和吴又可

B、叶天士和吴鞠通

C、薛生白和叶天士

D、王孟英和叶天士

E、吴又可和叶天士


参考答案:B

第4题:

叶天士对伤寒与湿温病运用攻下法的区别的论述包括()

  • A、伤寒下之宜猛
  • B、湿温病下之宜轻
  • C、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
  • D、湿温病大便硬为邪已尽,不可再攻
  • E、伤寒当苦寒攻下

正确答案:A,B,C,D

第5题:

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里结于何,在()。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但伤寒(),下之宜猛;此多()。伤寒大便溏为();湿温病大便溏()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


正确答案:必致成里结;阳明胃与肠也;邪热在里,劫烁津液;湿邪内博,下之宜轻;为邪已尽,不可再下;为邪未尽,必大便硬

第6题:

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

  • A、叶天士
  • B、吴又可
  • C、王安道
  • D、刘河间
  • E、吴鞠通

正确答案:C

第7题:

叶天士《温热论》温病治疗大法是什么?


正确答案: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第8题:

叶天士论述伤寒与湿温病的运用攻下区别是()

  • A、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猛
  • B、伤寒主用苦寒攻下
  • C、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
  • D、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
  • E、湿温多湿热内搏,下之宜轻。

正确答案:A,B,C,D

第9题:

对于下法的运用,叶天士指出:“(),劫烁津液,下之宜猛;此(湿温病)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


正确答案:伤寒邪热在里

第10题:

如何理解叶天士所说: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正确答案: 叶天士在《温热论》开始就提出伤寒与温病两者均属外感热病范围,在病机传变上均为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规律,在临床上的辨证意义是相同的。但由于感邪性质和感邪以后病理变化不同,故治疗上伤寒初期用辛温解表法,而温病初期用辛凉解表法,所以治法大异。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