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口腔颌面部感染的诊断。

题目
问答题
简述口腔颌面部感染的诊断。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关于口腔颌面部感染错误的是

A、口腔颌面部血运丰富,有利于炎症的吸收和愈合

B、口腔颌面部血运丰富,感染易向颅内扩散引起严重并发症

C、口腔颌面部有众多的潜在筋膜间隙,是控制感染发展的有效屏障

D、口腔颌面部有多数体腔与外界相通,其表面的常驻菌是感染的易发因素

E、口腔颌面部感染最常见的原因是牙源性感染


参考答案:C

第2题:

简述颌面部间隙感染诊断要点。


正确答案:1.依据发病因素及前述临床表现局部组织红、肿、热、痛;区域性淋巴结肿痛;有不同程度开口困难或吞咽困难;重者全身症状严重,吞咽障碍,并可有呼吸困难;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可有核左移或中毒颗粒。
2.炎症局限形成脓肿后,波动感是诊断脓肿的重要依据。对于深部脓肿,尤其是位于筋膜下的脓肿,波动感不明显,但有明确的压痛点,并可出现凹陷性水肿。
3.穿刺法是诊断脓肿的直接依据。

第3题: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主要途径是


正确答案:A

第4题:

简述口腔颌面部损伤伤员的防治感染。


正确答案:口腔颌面部损伤的创口常被细菌和尘土等污染,易致感染而增加损伤的复杂性和严重性。颌面部伤创口的感染率更高,约为20%。应尽早进行清创缝合术,防止外界细菌继续侵入。伤后应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第5题:

简述口腔颌面部损伤伤员的防止窒息。


正确答案: (1)窒息的临床表现:窒息的前驱症状为伤员烦躁不安出汗。口唇发绀、鼻翼扇动。严重者在呼吸时出现“三凹”(锁骨上窝、胸骨上窝及肋间隙明显陷)体征。随之发生脉弱、脉速、血压下降及瞳孔散大等危象以至死亡。
(2)窒息的急救处理:防治窒息的关键在于及早发现及处理,把急救工作做在窒息发生之前。如已出现呼吸困难,更应分秒必争进行抢救。阻塞性窒息的急救,应根据阻塞的原因采取相应急救措施。
①及早清除口、鼻腔及咽喉部异物;
②将后坠的舌牵出;
③吊起下坠的上颌骨块;
④插入通气导管使呼吸畅通:对困咽部肿胀压迫呼吸道的伤员,可经口或鼻插入通气导管,以解除窒息;
⑤吸入性窒息的急救应立即行气管切开术通过气管导管,充分吸出血液、分泌物及其他异物,解除窒息。这类伤员要特别注意防治肺部并发症。

第6题:

简述口腔颌面部软组织创伤鉴别诊断。


正确答案: 鉴别诊断应在伤性评估时进行,应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X线片和CT等,必要时应会同其他专科医师评估患者的全面情况。

第7题:

简述口腔颌面部软组织创伤治疗原则。


正确答案:口腔颌面部软组织创伤伤员只要全身情况允许,或经过急救好转,条件具备,即应尽早对局部创口行清创术。清创术是预防创口感染和促进愈合的基本方法。一般原则是伤后越早进行越好,总的原则是伤后6~8小时内进行。颌面部创口,由于血液循环丰富、组织抗感染能力强,超出这个时间仍可作清创处理和早期缝合创口。擦伤的治疗主要是清洗创面,去除附着的异物,防止感染。可用无菌凡士林纱布覆盖,或任其干燥结痂,自行愈合。挫伤的治疗主要是止血、止痛、预防感染、促进血肿吸收和恢复功能。早期可用冷敷和加压包扎止血。如血肿较大,可在无菌条件下,用粗针头将瘀血抽出,然后加压包扎。已形成血肿者,2天后可用热敷、理疗或中药外敷,促进血肿吸收及消散。血肿如有感染,应予切开,清除脓液及腐败血凝块.建立引流,并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刺、割伤的治疗应行早期清创术。对于面颊部和腮腺咬肌区的损伤应注意探查面神经主干、分支以及腮腺导管有无断裂,并给予相应的处理。撕裂或撕脱伤的撕裂组织如与正常组织相连,应及时清创,将组织复位缝合。如与正常组织相连或基本脱落的组织,如位于鼻、眼睑及耳垂等重要部位,仍不能放弃游离移植的可能。如撕脱伤有血管可行吻合者,应立即作血管吻合组织再植术;如无血管可供吻合,在伤后6小时内,可将撕脱的皮肤在清创后,切削成全厚或中厚层皮片作再植术。如撕脱的组织瓣损伤过重,伤后已超过6小时,组织已不能利用时,则在清创后,切取健康皮片游离移植消灭创面。咬伤处理时应根据伤情,缺损的程度和范围作相应处理。根据患者伤情,给予补液、抗生素等治疗措施;对于深在的或不洁的创口,应注射破伤J抗毒素;狗咬伤患者应预防狂犬病的发生。

第8题:

下列关于口腔颌面部感染错误的是

A、口腔颌面部血运丰富,有利于炎症的吸收和愈合

B、口腔颌面部部分静脉无瓣膜,感染易向颅内扩散引起严重并发症

C、口腔颌面部有众多的潜在筋膜间隙,是控制感染发展的有效屏障

D、口腔颌面部有多数体腔与外界相通,其表面的常驻菌是感染的易发因素

E、口腔颌面部感染最常见的原因是牙源性感染


参考答案:C

第9题:

简述口腔颌面部的清创术。


正确答案: 尽早对局部创口进行早期外科处理,即清创术。清创术是预防创口感染和促进愈合的基本方法。
①冲洗创口。细菌在进入创口6-12小时以内,多停留在损伤组织的表浅部位,且尚未大量繁殖,容易通过机械的冲洗予以清除,先用肥皂水、外用盐水洗净创口四周的皮肤;然后在麻醉下用大量生理盐水或1%。3%双氧水冲洗创口,同时用纱布团或软毛刷反复擦洗,尽可能清除创口内的细菌、泥沙、组织碎片或其他异物。
②清理创口。冲洗创口后,对创周皮肤消毒、铺巾、进行清创处理。原则上尽可能保留颌面部组织。除确已坏死的组织外,一般仅将创缘略加修整即可。唇、舌、鼻、耳及眼睑等处的撕裂伤,即使大部分游离或完全离体,只要没有感染和坏死的情况下,也应尽量保留,争取缝回原位,仍有可能愈合。
③缝合。由于口腔颌面部血运丰富,组织再生力强,即使在伤后24小时或48小时之内,均可在清创后行严密缝合,甚至超过48小时,只要创口无明显化脓感染组织坏死,在充分清创后,仍可严密缝合。

第10题:

简述口腔颌面部感染的途径。


正确答案: ①牙源性:病原菌通过病变牙或牙周组织进入体内发生感染者,称牙源性感染。
②腺源性:由面颈部淋巴结感染扩散而引起。
③损伤性:继发于损伤后发生的感染。
④血源性:机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灶通过血液循环形成的口腔颌面部化脓性病变。
⑤医源性:医务人员进行局部麻醉、手术、穿刺等操作未严格遵守无菌技术造成的继发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