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回答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中人格发展的主要时期及特点。

题目
问答题
简要回答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中人格发展的主要时期及特点。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中人格发展的主要时期及特点:
口欲期(0~1岁)此时的性本能主要集中于口腔,儿童通过吸吮、吞咽、咀嚼等经口的活动来获得快乐与安全感。
肛欲期(1~3岁)性本能主要集中于直肠与肛门。儿童的愉快感主要来自于排泄所带来的快感及自己对排泄的控制。
性蕾期(3~6岁)此时的儿童喜欢触摸自己的性器官,为快感的主要来源,并会察觉到性别差异。
潜伏期(7~12岁)此期性本能处于潜伏状态,主要集中于智力及身体的活动上。
生殖期(12岁以后)此期性本能又回到生殖器。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正确答案: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一出生就有性欲,只不过不是以成人的方式表达而已.人在不同的年龄力比多通过身体的不同部位获得满足,他称这些部位为性感区,并以性感区的变化来划分人格发展的阶段.人生全程可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两性期.其中前三个阶段(从出生到6岁)的发展状况对以后一生的发展都起着关键作用,弗洛伊德的这种观点称为早期经验决定论.在前三个阶段,如果力比多的满足过分放纵或过分限制(通常是后者),就会导致人格发展的停滞,这种现象叫做固着,即人的生理年龄虽然在增长,人格却没有相应地成长,即使到了成年,心理上还处在儿童的水平上.

第2题:

下列不属于成长与发展理论的是

A.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B.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C.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
D.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E.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学说

答案:B
解析:

第3题:

简述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的不同阶段及特点。


参考答案:他根据性感器的不同将人格阶段分为五个阶段
  1)口唇期(0到18个月)在这一阶段口,唇,舌是动情区这一阶段容易出现依赖和攻击性。
  2)肛门区(18月到3岁)这一阶段的性感区是肛门,在这一阶段容易出现两种性格:肛门排放性性格和肛门便秘性性格。
  3)性器区(3岁到6岁)其性感区在生殖器,出现了性格分化,在这一阶段容易出现恋母情节和恋父情节。
  4)潜伏期(6到12岁)在这一阶段。儿童的玩伴多为同性
  5)生殖期(青春期到成长)这一阶段也叫两性期。

第4题:

埃里克森和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区别是什么?


正确答案: ①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伊底的力量,自我只是伊底和超我的奴仆;埃里克森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理智的力量,相信超我能引导心里性欲向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超我可以协助自我监督伊底;
②弗洛伊德在研究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发展时,仅把儿童囿于母亲——儿童——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中;而埃里克森则把儿童置于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对发展的影响;
③弗洛伊德对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只到青春期为止,而埃里克森则把个性发展的阶段扩展到八个阶段,贯穿人的一生;
④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埃里克森则认为人的本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儿童出生后都存在向善的或恶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他对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抱着较为乐观的态度。

第5题: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人格结构中最基本的层次是( )

A.本我
B.自我
C.超我
D.潜意识

答案:A
解析: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的。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

第6题:

按照弗洛伊德的见解,儿童期的性欲在人格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所以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又常被称作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答案:对

第7题: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区别。


答案:
解析: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与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论存在以下几点区别:(1)弗洛伊德特别强调本能的作用,本我的力量,自我只是本我和超我的奴仆;埃里克森则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理智的力量,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超我可以协助自我监督本我。(2)弗洛伊德在研究儿童人格发展时,仅把儿童圄于母亲一儿童一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中;埃里克森则把儿童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对发展的影响。(3)弗洛伊德对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只到青春期为止;而埃里克森则把个性发展的阶段扩展到八个阶段,贯穿人的一生。(4)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埃里克森则认为人的本性既非善亦非恶,儿童出生后都存在向善或者向恶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他对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抱着较为乐观的态度。(5)二者都把儿童人格的发展看成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一定要经过几个顺序不变的阶段。但是埃里克森不像弗洛伊德那样悲观,他认为一个阶段的任务虽未完成,仍有机会在以后的阶段继续完成,并不一定会导致像弗洛伊德所说的病理性的后果。同时,埃里克森也指出,即使一个阶段的任务完成了,并不等于这个矛盾就不复存在,在以后的阶段里仍有可能产生先前已经解决的矛盾。

第8题:

精神分析的地形学说,是弗洛伊德在他发展精神分析早期时提出的著名理论的( )

A.潜意识理论

B.人格动力论

C.人格结构论

D.人格适应论

E.人格发展论


参考答案:A

第9题:

简述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答案:
解析: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冲突的过程,动机进行限制。其关于人格发展的主要观点包括:(l)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的观点弗洛伊德的性心理理论阐述了人格的三种心理成分——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种成分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整合。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亦即弗洛伊德在早期所提出的无意识。它包括一些基本的生物反射和驱力。人出生时,人格全是本我,本我是人格的立法者,其基本机能是寻求能满足机体本能的对象,追求最大的快乐并使痛苦减至最小。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是人格的意识和理性部分,反映了知觉、学习、记忆和推理等儿童正在发展的能力,它的功能是运用现实手段满足本能。超我是人格的法官,它是人格当中内化了的道德标准,从自我发展而来,代表着理想,追求完美。在成熟的、健康的人格中,这三种成分保持着动态的平衡:本我表达基本需要;自我约束本我的j中动,以便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现实的手段来满足这些需要;超我判断自我解决问题的策略在道德上是否可以接受。(2)弗洛伊德关于人格发展的阶段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发展就是性心理的发展,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之所以有区别,是由于其性生活的发展所造成的。弗洛伊德所说的性生活,不仅包含两性关系,而且也包含身体的舒适和快乐的情感。他把性的能量称为“力比多”。力比多集中在身体的某些器官或部位,刺激这些区域可以产生快感,这些区域称作性感区。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性感区不断发生转移,性感区的变化决定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以此为依据,弗洛伊德把,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①口唇期(0-1岁):性本能主要集中在口唇,因为婴儿从吸吮、咀嚼、咬等口唇活动中可以获得快感。②肛门期(1-3岁):自发排便是满足性本能的主要方法。大小便训练可能引起父母和儿童较大的冲突。③前生殖器期(3-6岁):愉快来自于性器官的刺激,儿童对异性父母有乱伦的愿望(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这种冲突引发的焦虑,会导致儿童内化性别角色的特征以及同性父母的道德标准,超我开始产生。④潜伏期(6-11岁):前生殖器期的创伤引起性冲突的压抑,性活动转移到学习和充满活力的游戏活动中。随着儿童在学校获得更多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对社会价值的内化,自我和超我继续不停地发展。⑤青春期(11_12岁开始):青春期的到来唤醒了性冲动,青少年必须学会以社会认可的方式表达这些冲动。如果发展是健康的,婚姻和抚养孩子就能够满足这种成熟的性本能。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如果儿童得到了太多或太少的满足,性心理发展就不能顺利进行,停滞在某一阶段,即“固着”( fixation)。这可能导致各种心理疾患,成为神经症和精神病的根源。 注意将人格的三个成分和人格发展阶段联系起来,人格的三个成分是在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中顺次产生、发展并逐渐整合。

第10题: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正确答案: 强调人格形成过程中的生物因素,特别是性的因素。
人格发展受“无意识”驱动。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本我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本我的部分发展,是现实化的本能,是人格的理性部分,遵循现实原则;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人格结构中最高部分,它能够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是头脑里的检察官。超我遵循完美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