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验设计中应从哪项提出的方面考虑实验效能的问题?(  )

题目
单选题
在实验设计中应从哪项提出的方面考虑实验效能的问题?(  )
A

指标的相关性与客观性

B

指标的灵敏性、精确性、客观性

C

指标的关联性、客观性和灵活性

D

指标的灵敏性和精确性

E

指标的关联性、客观性、灵敏性和精确性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多数实验设计中,要特别注意()和()的匹配问题。


参考答案:实验对象,实验环境

第2题:

有人认为,智能手机的使用会使人际关系疏远。设计实验说明智能手机会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的影响。实验设计应包含问题提出、研究假设、实验设计、数据处理、结论等。


答案:
解析:
1问题提出二十一世纪被称为电子信息的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移动通讯和无线网络技术在短短几年的时间迅速地发展起来。作为移动通信和无线网络技术的直接承载体——智能手机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普及。智能手机不但使人之间的交往模式发生了改变,也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脉络与过去相比有了质的变化。在使用智能手机的情况下,人们的人际交往对象、方式和内容等也发生了变化。本研究拟用实验的方法,探讨智能手机的使用状况对人际关系的影响。2研究假设假设1:每天使用智能手机时间越长,人际关系质量越差。假设2:连续使用智能手机天数越多,人际关系质量越差。假设3:每天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长与连续使用智能手机天数的交互作用。3方法3.1被试通过论坛发帖、广告招募等方式征集48名大学生被试(由于大学生群体是智能手机使用的重要群体,故被试主要取自大学生群体)。年龄在18~ 24岁之间,其中男女各24名,专科生、三本院校、二本院校、一本院校学生各12名,在每个院校里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学生按等比例抽取。招募时,必须告知被试智能手机的使用是有可能会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的,希望被试根据自身情况酌情参与。实验结束后,给予一定的被试费。被试均为心理健康的被试。3.2实验设计采用3x3的混合设计,组间变量A:智能手机的每天使用时长(被试随机分成三组,分别为每天不使用智能手机、使用2小时、使用4小时);组内变量B:连续使用的天数(前测、一个月后、三个月后);因变量:自变量水平结合下的人际关系量表的得分。控制变量:被试的性别、年龄、被试原先的智能手机使用情况、人际关系质量的情况。3.3实验工具SCL - 90心理诊断量表,心理韧性量表,人际关系质量评价量表,智能手机使用程度量表。3.4实验程序招募到被试以后,用两个量表分别测得所有被试的人际关系质量情况,智能手机使用情况。将被试分为三组,每组在年龄、院校、性别、人际关系质量、智能手机使用情况方面都尽量同质。第一组被试每天不使用智能手机;第二组被试每天使用智能手机2小时(根据最初测量的“所有被试每天平均使用时长”而设定);第三组被试每天使用智能手机4小时。分别在一个月后、三个月后,再次对被试进行人际关系质量的测量。实验结束后,如果证明智能手机的使用对人际关系有负面影响,承诺会为所有被试提供免费的辅导,帮助被试恢复到原先的人际关系水平。4统计方法使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两因素混合设计方差分析,然后列表。两因素混合设计方差分析表(A是组间变量,B是组内变量){图0}如果某个自变量的主效应显著,则需要进行事后检验。5预计结果A因素主效应显著。事后检验结果表明,每天使用时长三个自变量水平下,人际关系质量呈递减趋势,且各水平之间差异显著。由此认为,每天使用智能手机时间越长,人际关系质量越差。B因素主效应显著。事后检验结果表明,在前测、一个月后和三个月后这三个水平下,人际关系质量两两差异显著。由此认为,持续天数越多,人际关系质量越差。交互作用不显著。6结论智能手机的使用对人际关系有负面影响。7不足如果智能手机的使用真的对人际关系有负面影响,那么连续三个月每天使用智能手机4小时会对被试产生最大的负面影响。除了实验开始之前的被试完全的知情权外,最好有后期的恢复措施,帮助被试恢复到较好的人际关系中。

第3题:

自变量的选择与确定需要考虑()

A、理论因素

B、实验以外的因素

C、实验设计因素

D、可行性问题


参考答案:ACD

第4题:

提高教育领导效能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提高教育领导效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组织机构合理化。
(2)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素质,人员素质现代化。
(3)管理规则法制化。
(4)管理程序简便化。
(5)管理手段科学化。

第5题:

化学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铁生锈的本质时,采用了课外实验探究教学方式。创设指导→提出问题→M→验证假说→得出结论→交流与应用。其中M是指( )。

A.分析综合
B.提出猜想
C.实验设计
D.实验记录

答案:C
解析:
实验探究教学方式。创设指导→提出问题→实验设计→验证假说→得出结论→交流与应用。

第6题:

试验安全问题应从哪几方面进行考虑?


参考答案:试验安全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试件的安全措施、仪器设备的安全措施和人身的安全措施。

第7题:

某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金属钠与水的反应时,采用了如下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创设情景→发现问题→X→得出结论→交流应用。其中X表示( )。


A.验证假设→提出假设→实验设计

B.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实验设计

C.实验设计→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D.提出假设→实验设计→验证假设

答案:D
解析:
科学探究所包括的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结合这一过程,D项正确。

第8题:

准实验设计的优点有

A、弥补了严格意义上实验研究的不足

B、使研究者能够在道德范围内关注感兴趣的问题

C、使研究者在能力限制范围内关注感兴趣的问题

D、准实验设计的效力非常好

E、准实验设计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


参考答案:ABC

第9题:

阅读下述研究案例,按要求回答问题。某研究者想探明某种阅读方法对阅读成绩的影响,于是在一所小学随机选择了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班,纠正学生错误的阅读方法,教学生该种阅读方法。实验前后分别对该班进行了难度相当的测试。该班前后测平均成绩的差异视为实验产生的效果。(l)写出该实验的研究假设。(2)写出该实验设计的名称,并用符号表示其格式。(3)说明该实验设计的统计方法。(4)试从实验设计方面分析该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以及统计方法。


答案:
解析:
(1)本实验的研究假设是:该种阅读方法能够促进学生阅读成绩的提高。(2)该实验设计的名称是单组前后侧设计,格式为:0.X 0:(3)该实验设计采用的统计方法是前测与后测成绩进行差异检验,如果在统计学上存在差异,且后测成绩高于前测成绩,就表明该种阅读方法是有效的。(4)可能存在的问题、改进方案及统计方法①可能存在的问题第一,由于没有控制组做比较,不能控制历史、成熟及统计回归。第二,前测可能影响后测,产生实验误差。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前后测相距时间如果很短,被试可能由于前测产生的练习效应,对后测内容敏感以及疲劳效应等而影响实验的结果;二是如果前后测相距时间过长,那么会出现保持和遗忘的个别差异问题,致使不易分辨出是由自变量引起的反映变量,还是受无关变量干扰的结果。②改进方案再在这个学校抽取一个前测成绩与实验班相同的班级,作为对照组。将对照组的成绩与实验组的成绩形成对比。③采用的统计方法采用的统计方法是比较两个班级后测成绩与前测成绩差或使用协方差分析的方法。 本题考查的是单组实验设计和对照组实验设计的区别。

第10题:

做实验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内在效度的问题。


正确答案: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