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的定义是什么?

题目
问答题
感染性休克的定义是什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急性坏死性肠炎的休克属于

A.感染性休克

B.失血性和中毒性休克

C.中毒性休克

D.感染性和失血性休克

E.感染性和中毒性休克


正确答案:C

第2题:

外科常见的休克类型为

A、失血性休克

B、低血容量性休克

C、感染性休克

D、心源性休克

E、低血容量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


参考答案:E

第3题:

急性坏死性肠炎的休克属于( )。

A.感染性休克

B.失血性和中毒性休克

C.中毒性休克

D.感染性与失血性休克

E.感染性中毒性休克


正确答案:C

第4题: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定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主要是指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
泌尿系统感染的诊断标准为:
临床诊断: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者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有或不伴有发热,并且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者应当结合尿培养。
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清洁中段尿或者导尿留取尿液(非留置导尿)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5cfu/ml。
2.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培养的细菌菌落数≥103cfu/ml。
3.新鲜尿液标本经离心应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在每30个视野中有半数视野见到细菌。
4.经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有尿路感染证据的。患者虽然没有症状,但在1周内有内镜检查或导尿管置入,尿液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5cfu/ml,应当诊断为无症状性菌尿症。

第5题:

A.过敏性休克
B.心源性休克
C.低血容量性休克
D.感染性休克
E.神经性休克

肺内感染持续高热引起的休克

答案:D
解析:

第6题:

以下关于感染性休克的定义说法错误的是()。

A、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等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急性循环功能不全

B、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导致炎性介质大量释放而引起的全身效应

C、当继发于感染的急性多器官功能损害继续发展合并循环功能衰竭时,即为感染性休克

D、感染性休克不是微生物因子和机体防御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


答案:D

第7题:

外科中最常见的两种休克是( )

A.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
B.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
C.低血容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
D.感染性休克、神经性休克
E.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

答案:B
解析:

第8题:

急性坏死性肠炎的休克属于

A.感染性休克

B.失血性休克和中毒性休克

C.中毒性休克

D.感染性休克和失血性休克

E.感染性中毒性休克


正确答案:C

第9题:

简述医院感染的定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注: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无明显潜伏期的感染或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均属于医院感染。

第10题: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
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三)器官/腔隙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2.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