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不良品德在道德认识方面的特点()

题目
多选题
小学生不良品德在道德认识方面的特点()
A

缺少道德知识

B

缺乏道德观念或是有错误的道德观念

C

形成一定的错误的处世哲学

D

正确的道德观只在一定的场合和时刻下才能起作用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小学生不良品德在道德认识方面的特点()

A、缺少道德知识

B、缺乏道德观念或是有错误的道德观念

C、形成一定的错误的处世哲学

D、正确的道德观只在一定的场合和时刻下才能起作用。


参考答案:B,C,D

第2题:

在道德行为方面,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表现为

A、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或犯罪行为

B、不能认识到自己的品德问题

C、意志薄弱,言行不能统一

D、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形成不良习惯


参考答案:ACD

第3题: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道德行为

第4题:

简述中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客观原因。
(1)不良家庭环境的影响。
(2)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3)学校工作中的某些弊端和缺失。

第5题:

在构成思想品德的要素中,道德认识是基础。( )


答案:对
解析:

第6题:

衡量小学生品德的重要标志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行为 C.道德情感 D.道德意志


正确答案:B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小学生德育的相关知识”。
【名师详解】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第7题:

在品德结构中起基础作用的是( )。

A.道德意志

B.道德行为

C.道德情感

D.道德认识


正确答案:D
道德认识是基础,道德行为是关键,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起调节促进作用。根据题意,该题正确答案为:D。

第8题:

道德品质的基础是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正确答案:√

第9题:

( )在品德结构中具有支配地位和主导作用,( )为整个品德心理结构奠定基础。
A、道德认识 B、道德意志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答案:AD A
解析:

第10题:

小学生品德发展有何特点?

小学生品德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出两个基本特点。
(1)过渡性
小学阶段的品德是过渡性品德。这种过渡性在总体上表现为从习俗水平向原则水平过渡、从依附性向自觉性过渡、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过渡、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四个方面,且这种过渡较为平稳,冲突性和动荡性较少。而具体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等品德结构也出现转折或质的飞跃。小学儿童道德认知表现出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发展的趋势:在道德概念的理解上,小学儿童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但具体性、概括性较差;在道德评价上,从只注意行为的效果到比较全面地考察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但常常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在道德判断上,从简单依附于社会的、他人的规则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所制约,但在很多情况下,判断道德行为还不能以道德原则为依据,缺乏道德信念,常受外部的、具体的情景所制约。道德情感方面,小学儿童从直觉的或与形象相联系的道德情感体验逐渐过渡到抽象的、与道德信念相联系的情感体验,但在很大程度上仍需具体的道德情境和有道德意义的人或事物形象的支撑。这一阶段情感的基本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即这种情感往往是由祖国的具体事物,如山河、大熊猫所引发,情感比较单纯。之后到初中阶段逐渐摆脱对具体形象的依赖。
(2)协调性
小学儿童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者的关键发展年龄并未显示出显著差异,它们的发展具有协调性的特点。这种协调性主要表现在知与行、知与情、情与行以及主观愿望与外界要求约束的基本一致上。
第一,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协调。整个小学时期,儿童的认知与行为、言与行基本上是协调、相称的。一般来说,小学儿童逐步形成系统的道德认知及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并且,伴随着儿童思维水平的发展和道德认知的逐渐加深以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加强,小学儿童逐渐具备自觉运用道德认知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
第二,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相协调。随着社会化的发展和道德水平的继续提高,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维护和坚持道德标准的内在力量,一旦觉察自己的观念与道德标准不相符,甚至在没有外在行动或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情况下,也会因为自己的念头或想法有违道德准则而感到内疚,并可能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第三,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相协调。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紧密联系,互相协调。积极的道德情感跟更容易使我们产生亲社会、助人、利他等道德为。
第四,主观愿望与外界要求相协调。从个体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讲,道德最初是一种外在于个体的规则要求,个体接受这种外在的道德并将之变为自己的一部分,这一过程被称为道德内化,它是个体品德发展问题的核心机制。小学阶段的儿童已经开始道德的内化,表现为主观愿望与外界要求相一致,并产生与之相应的情感体验和实际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