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教育国际化对比较教育的影响。

题目
问答题
简述教育国际化对比较教育的影响。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正确答案:
①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②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理念;
③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第2题:

简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原因。


答案:
解析:
(1)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2)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高校自身发展和提高质量的实际需要;
(3)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些国际性组织积极推动的有效成果。

第3题:

简述教育情境的介入对教育学研究产生的影响。


正确答案:
【答案】:(1)深化理论学习。(2)典型示范引导。(3)逼真的模拟训练。(4)知识转化技能。
(5)理论联系实际。

第4题:

教育国际化对比较教育主要有哪些影响?
教育国际化对比较教育的影响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1)比较教育研究对象的增加和研究领域的扩大;
(2)比较教育研究目的的拓展;
(3)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比较教育研究本身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国际化现象;
(4)由于教育的国际化,比较教育理论中所包含的国际主义精神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具体化。

第5题:

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答案:
解析:
孔子,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两个。一是编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二是开创私人讲学之风,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其教育思想丰富而翔实,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分析。(1)孔子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是“仁”“礼”。①“仁”的思想:孔子把“仁”视作最高的道德规范,其要义就是“爱人”。②“礼”的思想:孔子的“礼”是就政治而言的,君臣和父子都应严格恪守各自的名分和尊卑长幼的次序,应当“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以要求统治者提倡礼教。(2)孔子对教育作用的论述包括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①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孔子主张通过文化教育工作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当中,这样就会对政治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孔子还阐述了他的“庶、富、教”的施政大纲。只有在先庶、先富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化,发展教育事业。②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作用:孑L子承认在人的成长中教育起了决定作用,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中。(3)孔子对教育对象的论述是一种创举。孔子认为教育对象应当“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有教有类而言的,不仅把教育扩展到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4)教育目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为学者有了丰富的知识还有余力,应去做官。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可见孔子教育的目的是仕途,要培养的是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5)孔子的教学思想。首先,在教育内容上,孔子承袭了西周的传统“六艺”教育,吸收、采择了有用学科,充实了“六艺”的内容,传授的教材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如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由博返约等。(6)有关道德教育思想。以“仁”与“礼”作为其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还要注重如何育德,他提出了一些德育原则,如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等。(7)关于教师的论述。身为教师应该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教师要尽职尽责,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还要以身作则,教学相长。综上所述,孔子以自己一生的教育经验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对教育的社会作用和个人作用的肯定,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观,打破了贵族子弟对受教育权的垄断,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在教育目的和内容上的独到见解,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启示。同时还给人们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原则,成为教育史上的一笔巨大的财富。然而,由于受历史时代的局限,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能超出封建思想的界限,其根本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不可能具有完全的民主性,并且,其思想中明显地透露出对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鄙视,这可以从其教育内容中看出。因此,我们在宣扬孔子的积极思想的同时,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局限性,扬长避短。

第6题:

简述教育民主化运动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答案:
解析:
(1)扩大高等教育机会;
(2)调整教育结构;
(3)改革高等学校入学制度。

第7题:

简述教育的人口功能及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人口,是指在一定社会集居在一定地区生活的人的群体。人口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基础。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数量的多寡、质量的优劣都同教育有着密切联系。
(1)人口年龄的构成,制约着需要受教育的实际人数。现有的学龄儿童是若干年前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结果,而现有的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又决定着今后人口再生产的规模和速度,以及以后需要受教育者的数量。
(2)人口就业结构制约着教育的内部结构。就业结构是指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就业人员的比例,当就业结构发生变化时,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从事某种职业的知识和技能,因为不同职业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就业结构变化,其知识结构也随之变化。
(3)人口地域分布制约学校布局。人口分布和密度,不仅决定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学校布局,而且影响受教育者的人均教育费用。
(4)对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要发展民族教育,繁荣民族经济。
教育的人口功能表现在:
(1)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只是从量上控制人口的增长,这只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条件之一,更重要的是用优生学的科学原理指导人口的生育行为,因此,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通过发展科学教育提高人口质量。
(2)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因素之一。人们的生育行为受生育观的支配,不同的生育观有不同的生育行为,学校担负着对年轻一代进行科学生育观的教育的任务。

第8题:

比较学前教育学的研究价值体现在:()

A、增强对外国学前教育的认识

B、加深对本国学前教育的理解

C、促进学前教育的国际化

D、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


参考答案:A,B,C,D

第9题:

简述朱利安在比较教育发展史上的影响和贡献。
①他第一次系统地倡导建立比较教育,并阐述了建立比较教育的基本设想。
②他最早提出“比较教育”这一术语,为作为一门教育学科或一个教育研究领域的比较教育的形成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
③他为比较教育的发展在一开始就奠定了一个不断科学化的发展方向。
④明确地把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体系化了,为比较教育摆脱无结构的比较和散漫的评论,进而建立自己的方法论体系迈出了第一步。

第10题:

试述在教育国际化的历史背景下,比较教育怎样在维护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传承机制中发挥作用?
我国是一个第三世界国家,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的教育发展,既有促进作用,又存在不利因素。为了充分利用教育国际化的有利条件,克服其中的不利因素,我们的比较教育研究应当注意努力做到:
(1)增强本土意识,在努力研究本土教育的基础上研究西方教育。比较教育主要是以国外和国际教育为研究对象的,因而,本国的教育往往容易为比较教育研究者们所忽视。然而,忽视了本国教育实际,我们的比较教育研究就容易脱离本国的社会历史背景,脱离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我们决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国外和国际教育的了解,而首先要对本国的教育进行广泛的研究和了解,在深入理解本国教育实际的基础上来研究外国和国际教育。
(2)通过比较教育研究,我们还要努力唤醒我国教育研究工作者和教育实际工作者的民族意识,并强化其振兴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感。比较教育研究意味着把本国的教育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放在一起进行分析研究,一方面要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另一方面更要揭示它们的不同特点,从中标示出本国教育的特质,正是在这种与别国的比较过程中,我们的民族文化自我意识最容易显露出来。所以,比较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通过不同国家的教育比较研究,揭示这些国家的教育特质,并从中发现某种教育发展的规律,而且还在于通过这种对本国教育的特质,从而强化我们教育研究工作者和教育实际工作者的民族文化自我意识,唤起大家振兴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感,以保障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播后继有人,并发扬光大。
(3)即便常常是勉为其难,我们也要努力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出发来看待、解释和介绍西方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科学范式,并与所有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者共同努力建构本民族的教育科学范式。在比较教育研究中,我们较多的往往是向本国教育研究工作者们介绍西方发达国家教育学界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科学研究范式,并且在自身的比较教育研究中往往也较多地采用西方通行的某些研究方法和科学范式。所有这些对提高我们教育研究的科学水平无疑都是十分有益的,但是,如果我们在这一过程中忽视了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角度出发来看待、解释和介绍西方教育理论和教育科学范式,那么这些对西方教育理论和教育科学范式的介绍,就有可能反过来阻碍我们自己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和教育科学研究范式的形成和建立,进而也会阻碍本民族教育传统乃至整个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4)比较教育学者不仅要学习我国的传统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而且要深入实际社会生活,从广泛存在于社会大众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教育活动中发掘教育科学本土化的活的生长点。比较教育研究要立足于本民族的教育和文化传统,我们就必须在了解国外和国际教育的同时,首先对本民族的传统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要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我们在学习比较教育的同时,也要学习本国的传统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然而,对于教育科学的本土化而言,这还不够。教育科学要真正实现本土化,真正与本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融合在一起,成为本国教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最根本的一个条件就是它必须真正适应于本国的社会生活和教育实际。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研究和了解本国的学校教育体系——这种教育体系主要源于西方,另一方面还要到学校教育以外的大众日常生活中去,从人民大众活生生的教育活动中发掘我们教育科学本土化的生长点。从本质上讲,教育的国际化应当是一种世界各国文化的平等的、双向的融合过程,而不是某一个国家的一种文化的泛世界化过程。教育国际化的结果应当是一种包含着差异的辩证统一,而不是简单划一的完全一致化。只要我们把握和利用好这一时代发展趋势,一种各国文化既相互独立、各具特色,又相互影响、互相融合的,密切联系而又丰富多彩的世界教育发展的新局面必将到来。在这一过程中,比较教育研究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并担负着独特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