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杜威教育理论中教育的本质的论述。

题目
问答题
简述杜威教育理论中教育的本质的论述。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论述是:

A、教育即生长

B、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

C、教育即生活

D、教育即儿童发展


参考答案:ABC

第2题:

简述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


答案:
解析:
(1)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教育即 生活”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学校生活应与儿童 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使 校园成为儿童的乐园而不是囚笼和监牢,使儿童 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得到乐趣。其次,学校生活 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 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校 园不应是世外桃源而应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2) 教育即生长。杜威要求摒除压抑、阻碍 儿童自由发展之物,使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儿童 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 (3)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认为:首先,经验 不再是通过感官被动获得的一些散乱的感觉印象, 而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机体不仅受环境 的塑造,同时也对环境加以若干改变。其次,经验 不仅仅是感觉作用和感性认识,而是一种行为、行 动。第三,强调经验过程中人的主动性。

第3题:

简述杜威论教育的本质的观点。


参考答案:(1)教育即生活 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2)教育即生长 儿童的发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的生长的过程。“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 (3)学校即社会 教育就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应“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  

第4题:

简述杜威教育思想中的“教育本质论”的观点。


答案:
解析:
杜威在自己的教育理论中,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论述了教育本质问题。最终提出三个重要的论点来对教育本质进行概括,这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1)“教育即生长”,即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儿童的本能生长。他指出,儿童本能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或者说生活就是生长的社会性表现。
(2)杜威认为:“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即生活。”在他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学校教育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
(3)“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杜威认为既然经验是世界的基础,因此教育也就是通过儿童的主动活动去体验一切和获取各种直接经验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主要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儿童在活动中自己去获得经验。这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通过教育去增加儿童的经验,二是通过教育去提高儿童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

第5题:

论述杜威的教育本质观。


答案:
解析: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一生都在从事教育活动和哲学、心理学及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威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主要是从教育的本质论、教育目的论、课程论和教学方法观这几个方面论述的。(1)教育本质论。在杜威看来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①教育即生长。儿童的心理发展基本上是以本能为核心的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机能不断开展、生长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这种本能的生长,杜威批评传统教育无视儿童内部的本能与倾向,只是从外部强迫他们学习成人的经验,教育成为一种“外来的压力”,他明确提出了以儿童为教育中心的主张。②教育即生活。在杜威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因此,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根据“教育即生活”这一原则,杜威又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教育原则——“学校即社会”,明确提出应把学校创造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从而培养能够适应现实生活的人。③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教育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他把教育视为从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的连续过程,这种过程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增加经验。经验的获得离不开儿童的亲身活动,由此杜威又提出了另一个教育基本原则——“从做中学”,他认为这是教学的中心原则。评价:杜威的这些观点在当时教育严重脱离社会生活的情况下,有利于教育参与生活,是有积极意义的。对传统教育中只教死知识的书本教学形成了有力的冲击,但是把获得主观经验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这是错误的。(2)教育的目的。基于教育即生长、生活,即经验不断改造的理论,杜威提出,教育是一种过程,除这一过程自身发展以外,教育是没有外在目的的。他认为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即“生长”就是教育的目的。评价:杜威指责“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是一种外在的、虚伪的目的。杜威不是一般的教育无目的论者。他反对那种普遍性的终极目的,而强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中的具体目的,当然,他很难把教育的内在目的与教育的社会性目的统一起来。(3)课程与教材。①批判传统课程。他认为传统课程在智育方面极度贫乏,教材中充斥着许多呆板而枯燥无味的东西,阻滞了儿童的生长。②教材心理学化。儿童获取的知识应当符合儿童的心理水平,在课程中占中心地位的应是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让儿童从做中学。③从做中学。杜威认为,应为学生设置适当的环境,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在“做”中习得经验,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评价:杜威认识到传统课程的弱点,主张重视儿童的直接经验的积累,教材的编写更是要注重学生心理水平,教材心理学化进一步将教育和心理学相结合,使我们的课程编写更有科学依据。杜威强调的从做中学对于传统的静坐学习也是有启发和进步意义的,但是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强调直接经验,却忽视了间接经验的学习。(4)思维与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课程上杜威提倡“从做中学”,在思维方法上他提倡反省思维,意思是对某个经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其功能在于求得一个新情境,把困难解决、疑虑排除。(5)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反对个人至上论和社会至上论,反对将社会与个人割裂开来,认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社会的进步又可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他反对过分强调个人自由和竞争的旧个人主义,而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强调社会责任和理智作用的新个人主义。道德教育应该是社会性的,道德教育应该在社会性的情境中进行而不是停留在口头说教。道德教育应该有社会性的情境、社会性的内容和社会性的目的。学校生活、教材、教法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评价:杜威非常重视学校对学生优良思维习惯的培养,他认为学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杜威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地活动、积极地思维,并注意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这是很有见地的,为“发现法”的教学方法奠定了基础。但是,把整个教学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带有盲目性、摸索性的“做”的基础上,这是不科学的,不符合教与学的规律。综上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始终是围绕着“儿童中心”,以“从做中学”的方式开展的,形成了以生长为教育目的、以活动为课程、以反省思维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这样一个实用主义的教学思想体系,提倡教育的实用性,固然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然而,上面分析中所说到的关于杜威思想的一些不足和矛盾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第6题:

简述杜威的经验主义道德教育理论。


正确答案:杜威的经验主义道德教育理论,主要根源于他作为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杜威认为,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儿童的社会化。他的这些主张,在德育上同样体现出来,所以,他提出了社会化的德育方式,力求把学校建设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协作精神和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使学校生活成为社会生活和儿童生活的结合点。具体来说,杜威的“在做中学”主张道德源于经验,只有从经验中获得的知识才具有道德意义,实施德育的方式应当是活动式的,而非灌输式的。

第7题:

论述杜威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一生都在从事教育活动和哲学、心理学及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威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主要是从教育的本质论、教育目的论、课程论和教学方法观这几个方面论述的。(1)教育本质论。在杜威看来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①教育即生长。儿童的心理发展基本上是以本能为核心的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机能不断开展、生长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这种本能的生长,杜威批评传统教育无视儿童内部的本能与倾向,只是从外部强迫他们学习成人的经验,教育成为一种“外来的压力”,他明确提出了以儿童为教育中心的主张。②教育即生活。在杜威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因此,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根据“教育即生活”这一原则,杜威又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教育原则——“学校即社会”,明确提出应把学校创造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从而培养能够适应现实生活的人。③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教育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他把教育视为从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的连续过程,这种过程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增加经验。经验的获得离不开儿童的亲身活动,由此杜威又提出了另一个教育基本原则——“从做中学”,他认为这是教学的中心原则。评价:杜威的这些观点在当时教育严重脱离社会生活的情况下,有利于教育参与生活,是有积极意义的。对传统教育中只教死知识的书本教学形成了有力的冲击,但是把获得主观经验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这是错误的。(2)教育的目的。基于教育即生长、生活,即经验不断改造的理论,杜威提出,教育是一种过程,除这一过程自身发展以外,教育是没有外在目的的。他认为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即“生长”就是教育的目的。评价:杜威指责“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是一种外在的、虚伪的目的。杜威不是一般的教育无目的论者。他反对那种普遍性的终极目的,而强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中的具体目的,当然,他很难把教育的内在目的与教育的社会性目的统一起来。(3)课程与教材。①批判传统课程。他认为传统课程在智育方面极度贫乏,教材中充斥着许多呆板而枯燥无味的东西,阻滞了儿童的生长。②教材心理学化。儿童获取的知识应当符合儿童的心理水平,在课程中占中心地位的应是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让儿童从做中学。③从做中学。杜威认为,应为学生设置适当的环境,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在“做”中习得经验,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评价:杜威认识到传统课程的弱点,主张重视儿童的直接经验的积累,教材的编写更是要注重学生心理水平,教材心理学化进一步将教育和心理学相结合,使我们的课程编写更有科学依据。杜威强调的从做中学对于传统的静坐学习也是有启发和进步意义的,但是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强调直接经验,却忽视了间接经验的学习。(4)思维与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课程上杜威提倡“从做中学”,在思维方法上他提倡反省思维,意思是对某个经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其功能在于求得一个新情境,把困难解决、疑虑排除。(5)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反对个人至上论和社会至上论,反对将社会与个人割裂开来,认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社会的进步又可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他反对过分强调个人自由和竞争的旧个人主义,而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强调社会责任和理智作用的新个人主义。道德教育应该是社会性的,道德教育应该在社会性的情境中进行而不是停留在口头说教。道德教育应该有社会性的情境、社会性的内容和社会性的目的。学校生活、教材、教法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评价:杜威非常重视学校对学生优良思维习惯的培养,他认为学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杜威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地活动、积极地思维,并注意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这是很有见地的,为“发现法”的教学方法奠定了基础。但是,把整个教学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带有盲目性、摸索性的“做”的基础上,这是不科学的,不符合教与学的规律。综上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始终是围绕着“儿童中心”,以“从做中学”的方式开展的,形成了以生长为教育目的、以活动为课程、以反省思维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这样一个实用主义的教学思想体系,提倡教育的实用性,固然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然而,上面分析中所说到的关于杜威思想的一些不足和矛盾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第8题:

杜威的教育理论包括他的()。

A.心理学理论

B.教育目的论

C.教育学理论

D.教育本质论


参考答案:BCD

第9题:

简要论述杜威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杜威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代表作品为《民主主义与教育》1.论教育的本质。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2.论教育目的。 主张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3.论课程与教学。杜威主张以活动经验、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即活动课程。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强调从儿童的现实出发,利用儿童旃戏的本能,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活动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是活动教学。4.提出五步教学法。 即: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问题、验证这个假设5.提出了儿童中心论。杜威认为教师是学生的辅助者,教学活动要根据儿童的兴趣进行。形成与传统教育相对应的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第10题:

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教育即生长
B.教育即生活
C.教育即实践
D.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重组

答案:C
解析:
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基本上可用他提出的三个重要论点来加以概括,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和“教育即经验的重组和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