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先成论和渐成论有何区别?

题目
问答题
简述先成论和渐成论有何区别?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有关群落演替顶极学说中,单元顶极论和多元顶极论有何异同点。


正确答案:
(1)顶极群落是经过单向变化而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
(2)顶极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都与生境相适应。
不同点:
(1)单元顶极论认为,气候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其他因素是第二位的;多元顶极论则认为.除气候因素外,其他因素也可决定顶极的形成。
(2)单元顶极论认为,在一个气候区域内,所有群落都有趋同性的发展,最终形成一个气候顶极;多元顶极论认为,所有群落最后不会趋于一个顶极。

第2题:

曹丕的诗赋欲丽作为文体论的观点与以前的文论有何区别?
诗赋欲丽是指诗歌、赋体应该(文辞)华美。曹丕以前还没有独立的、真正意义上的文论,文学基本上还没有独立出来,如《诗经》是‚经‛,并被看作文学作品。与以前的文论相比,说明曹丕看到了文学作为艺术区别于其它体裁文章的美学特征(即‚丽‛),认识到文学应该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这对于抒情文学的发展,有着特别深远的影响。曹丕的《典论•论文》表明,魏晋时代文学已经逐步走向自觉的时代。
这与以前‚诗言志‛的文论观点是不一样的。‚诗言志‛中所谓‚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所谓‚赋诗言志‛是指借用或引申《诗经》中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某种政教怀抱。《左传》里常出现的‚志‛多指政治态度、理想抱负。到战国中期以后,由于对诗歌的抒情特点的重视,以及百家争鸣的展开,‚志‛的含义逐渐扩大,其作为人的思想、意愿、感情的一般意义开始受到了重视。譬如《离骚》‚屈心而抑志‛,‚抑志而弥节‛中‚志‛的内容除了屈原的政治理想抱负,还包括了这种理想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愤激之情,以及对谗佞小人的痛恨之情在内。

第3题:

简述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区别。


正确答案:

第4题:

简述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区别是什么?


正确答案: 近代科学在方法上存在归纳与演绎的分歧,反映在哲学上,就是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交锋。
经验论认为哲学的研究方法只是以实验、观察为基础的归纳法,知识只限于感官经验中的东西,经验论者轻视或否认超经验的玄学问题。重视感觉中个别的东,重视多样性。其思想源于中世纪的唯名论,代表人物主要有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和休谟。
唯理论依据数学演绎法,认为思维独立于感官经验,思维可以把握超验的东西,重视玄学问题、普遍的概念以及统一性,其思想源于中世纪的实在论,代表人物是笛卡儿、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和沃尔夫等。

第5题:

俗学‘唯心论’是否由佛学唯识论变出来的?两论有何差异?有何特征?


正确答案:唯心论者,亦非一人,是否有人从唯识演变而出,此是考据问题,必有一番深切工作,方可以言是否,我未从事于此也。论其异同,可说大体相近,惟精粗及相似彻底有别耳。如帛菜‘实在论之心观’,霍尔脱‘论心’皆主心外有境,而亚里士多德亦主外境存在,此皆粗而相似也。唯识则主心外无境,此两派之特征处。

第6题:

简述奥苏伯尔的学习动机论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联系和区别。


答案:
解析: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即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即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附属内驱力,即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家长、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基本需要有七种: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各种需要不仅有层次高低之分,而且有前后顺序之别,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才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各种低层次的需要的满足是通往自我实现的途径。他又把这七种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和成长的需要。其中前四种属于基本需要,它们的产生是因为身心的缺失,因此也称缺失性需要,后三种自我实现属于成长的需要。 二者的动机理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区别:奥苏伯尔作为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从认知的角度去阐述了其动机理论,认为动机是建立在认知过程基础之上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属于人本主义动机理论,更加侧重个体内在潜能实现,实现的需要即动机。 联系:从马斯洛的理论角度来看,奥苏伯尔的认知内驱力属于成长性需要,自我提高和附属内驱力是缺失性需要。无论是认知还是人本的动机理论都强调内部动机的作用。

第7题:

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对书法研究有何作用?


正确答案: 二十年代中叶,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的知识和思维方法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在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下,为使各学科走向整体化发展,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产生了,并从自然科学走向社会科学。文学研究首先运用了“三论”的原理,将人们的思维引向新的层次。书法研究也已经初见倪端,有了这方面的研究文章。利用“三论”研究书法,将有助于打破过去封闭式、单层次的研究方法,将书法置于一个开放的、多层次的、系统的思维方式之中,将会为许多过去论述不清的问题、争论不休的问题找到一把钥匙。“三论”实际上只是“一论”,即它是一种“系统科学”,核心是将研究对象放置在一个大的系统中进行考察。“系统论”是综合性的学科,“控制论”是研究为使系统达到最优化而如何进行调整的学科,“信息论”则研究系统作为信息变换过程。它们同时也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系统论”具有整体性、动态性、结构性、层次性、相关性原则。如对某书家、某作品的研究,过去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执一偏;或就书家论书家,就作品论作品,这样很难对书家的成就、地位作较为准确的评价。假若我们遵循以上原则,将其置于书法史及其时代作纵向、横向考察,放到政治、社会、历史、美学、文艺学的领域中考察,即就会避免许多简单片面的毛病。如对“魏碑”的研究,它是一个完整而独立的系统,但又是整个碑学和中国书法史中的一个子系统,如果进一步从整个文化史、文明史的大系统去考察,那将更为宏观。从横向方面研究,即可与当时的社会思想、文艺思潮、宗教、江南书法及其它文艺形式进行对比,并找出其内在联系。那么对魏碑的形成、特征、地位等一系列问题将会明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控制论”在文艺上的应用尚属初创阶段,但已显示出其重要作用。它重视对系统的运动、状态、行为、功能的研究,把系统看作动态结构,“反馈”的原则对文艺创作、批评增添了新的“工具”。如对书法艺术魅力的研究,即将其置于运动状态中进行考察,它既不是客体中存在着的,也非主体预先决定的,它的显现,依赖于主体不断运动,是一个生成的过程。这就使我们明了为什么一件作品因不同时代、不同地点、不同的人和同一人前后评价不一的原因。它是由书法作品艺术魅力的空间运动性与时间运动性所决定的。“反馈”控制,则将我们思维引导到了“输出”一端——重视欣赏者的反映,以调整创作、研究的角度。
“信息论”运用极广,它是当代世界三种前沿科学之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其方法为:利用信息观点去考察控制系统的行为功能结构,从信息的获取、传输、加工、处理、存贮等过程去研究控制系统的运动规律。运用到书法上,我们可以将创作、批评、欣赏都视为信息变换过程。在书法创作中,我们若分析了外界信息因素、人脑“软件”的主动因素、作品信息的输出(效果)、反馈等环节,那么就会对纵横交错的书法创作所呈现出来的复杂现象及其本质进行较为客观、全面的描述。
目前我们运用“三论”还显得力不从心,且仅仅应用了它们所呈现出的一部分科学上的优势,并且还存在着简单化、一哄而起、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相对立等问题,但它打破了思维的封闭状态、使我们的研究朝着综合、系统而精确的方向发展,其意义也是不可低估的。

第8题:

简述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区别。


参考答案:

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是可以计量并加以求和的,故效用是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
而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作为一种主观感受是无法用基数来衡量其大小的,故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满足程度的高低和顺序。


本题考查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区别

第9题:

观念论中的观念与概念有何区别的联系?


正确答案:观念论中的“观念”是一个意义非常广泛的概念,被心灵所知觉和思想的一切感觉、印象、概念乃至情感等都可以被看作是观念,因此,观念是作为被直接认识的对象,即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之间的最重要的“中介”而被引入认识论研究的。在这个意义上,包括语词在内的认识要素,都只不过是观念的一种表达方式。概念是观念的诸多形式中的一种,实际上就是指主体对某物或某事的一种语言概括。应该说,概念是隶属于观念的。

第10题:

认识论中的“批判”是什么意思?与日常语言中的批判有何区别?


正确答案:所谓批判论,是一种力图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之间的对立,运用对立统一的方法对经验和理性的认识作用加以分析和解决的认识理论。在传统的认识论中,批判论就是康德建立的“先天综合判断”理论。康德所说的“批判”,与我们日常语境下所理解的“批判”有很大不同,他所说的“批判”,主要是指对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前提进行反思和辩证分析的一种哲学方法。而我们日常语言中所说的“批判”,一般是指对一种不认同的看法或观点进行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