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饮清水,大量出汗后,尿量各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题目
问答题
大量饮清水,大量出汗后,尿量各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大量出汗得不到补充时尿量有何变化?为什么?


正确答案:尿量减少。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导致ADH分泌增多,尿量减少。

第2题:

大量出汗后,尿量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正确答案: 大量出汗后尿量减少。因为汗液为低渗液体,大量出汗造成机体水分的丢失大于电解质的丢失,使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对渗透压感受器刺激增强,血管升压素释放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加,水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肺循环的特点有:①血流阻力小、血压低。由于肺动脉管壁薄,其分支短而管径粗,因此血流阻力较小,血压较低。肺循环的血压仅为体循环的1/6~1/5。②肺血容量变动范围大,且随呼吸发生周期性变化。肺的血容量约450ml,因为肺组织的顺应性大,故肺血容量的变动范围在200~1000ml之间。正因为如此,动脉血压也随

第3题:

大量饮用清水后尿量会有什么变化?其机理是什么?


参考答案:一次大量饮用清水后尿量会明显增加,这称之为水利尿。其机理为大量饮清水后会使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刺激减弱,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释放减少,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下降,尿量则显著增加,从而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

第4题:

大量饮清水后,尿量有何变化?为什么?


正确答案:尿量增大,浓度变低,因为肾脏要排出体内多于的水分。大量饮水后,细胞外液容量增加,引起高血量,这种压力作用于下丘脑的压力感受器,引起抗利尿激素ADH分泌的减少,从而引起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对水分的重吸收降低,尿液被稀释,尿量增大。

第5题:

大量饮清水,大量出汗后,尿量各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正确答案: 前者尿量增多。机体水分过多(大量饮水 )→血浆晶体渗透压↓→ 神经垂体ADH释放↓或缺乏 →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H2O的通透性↓或不通透,对水的重吸收↓或不被重吸收(Na+仍能主动重吸收)→ 小管液不被浓缩反而被进一步稀释(渗透浓度可降低至60-30mOsm/L)而形成稀释尿 →尿量↑。
后者尿量减少。机体缺水(大量出汗、饮水过少、严重呕吐或腹泻)→血浆晶体渗透压↑→视上核和室旁核分泌、神经垂体ADH释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大,对水的重吸收↑→小管液渗透压逐渐升高(可达1450mOsm/L),尿被浓缩(比重1.030)→尿量↓。

第6题:

大量饮水和大量出汗时,尿量各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正确答案:大量饮水时尿量增多,因为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当大量出汗时尿液减少,因为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第7题:

静脉快速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后和口服等量生理盐水后,尿量各有何变化?为什么?


正确答案: 静脉快速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后,尿量增加,口服等量生理盐水后,尿量一般无明显变化。
静脉快速注入大量生理盐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蛋白浓度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随之增加,尿量增多。另外,大量注射生理盐水,使血容量增加,肾血浆流量增加,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上升速度减慢,滤过平衡靠近出球小动脉端,肾小球滤过率随之增加,也使尿量增多。口服生理盐水后,通过消化道吸收入血,过程较为缓慢,不会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血容量快速、明显的变化。因此,尿量变化不明显。

第8题:

大量饮清水后尿量为什么增加?


参考答案:大量饮清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减少,肾脏重吸收水分减弱,使多余水分以稀释尿形式排出,尿量增多。

第9题:

口服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对尿量各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正确答案:⑴饮大量清水:尿增多。机制:ADH↓→集合管、远曲小管对水的通透性↓→水的重吸收↓→尿量增多。
⑵饮生理盐水:尿不增多,机制:等渗溶液。

第10题:

静脉快速注射生理盐水、大量饮入生理盐水及大量饮清水后尿量的变化是什么?


正确答案:正常人一次大量饮用清水后,约30分钟尿量可达最大值,随后尿量逐渐减少,钙过程称为水利尿。原因是由于大量饮用清水后,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同时血容量增加,导致对下丘脑视上核及周围的渗透压刺激减弱,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抑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增加。
如果饮用的是生理盐水,因为其渗透压与血浆相同,仅增加血容量而不改变血浆晶体渗透压,对抗利尿激素释放抑制程度较轻,所以不会出现饮用大量清水后导致的水利尿现象。
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尿量显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