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冒籍现象分析闽台科举考试制度的联系与交融。

题目
问答题
从冒籍现象分析闽台科举考试制度的联系与交融。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冒籍


正确答案:冒籍设立保障名额有力地推动了台湾地区文风的繁盛和社会进步,但实行初期,由于台湾地区的文化尚不发达,本地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不多,来自福建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四府的读书人在原居住地参加考试料难以考取,便通过在台湾居住的同姓同宗之人,冒称为其弟、侄,然后以台湾士子的身份公,是反映闽台两地关系之密切的一个侧面。

第2题:

以周进、范进的故事为例,分析说明《儒林外史》是如何揭露科举考试制度对封建士子身心的摧残和毒害的?


正确答案: 《儒林外史》揭露科举考试制度对封建士子身心的摧残和毒害,第二回至第四回所描写的周进和范进的故事最具有典型意义。
(1)周进从小参加科举考试,考到六十多岁了,还不曾考中一个秀才。因为没有功名,又没学会谋生手段,生活十分穷困,还受人百般侮辱。所以到省城贡院去参观时,不觉悲从中来,一阵心酸,就一头撞在号板上,口吐鲜血,差点送了老命。这就深刻地暴露了科举制度下封建知识分子可悲的命运和空虚的灵魂。
(2)范进二十岁应考,考了二十多次,五十多岁了,弄得面黄肌瘦,头须花白,也不曾考中。最后一次应考,范进又冻又饿,形同乞丐。幸而遇上有相同经历的周学道主持考试,中了个相公。后来挣扎着到省城考试,考完回家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出榜那天,家里连早饭米也没有,被迫把一只生蛋的母鸡抱到集上去卖。接到中举的报帖,高兴万分,竟然先是“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后来灌醒过来,竟高兴得发了疯。
周进、范进的故事可以看出科举考试制度对封建士子身心的摧残和毒害是何等深。而考取后既无学问,又无人品,更说明教育制度与教育内容的悖理。

第3题:

冒籍(名词解释)


参考答案:冒籍设立保障名额有力地推动了台湾地区文风的繁盛和社会进步,但实行初期,由于台湾地区的文化尚不发达,本地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不多,来自福建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四府的读书人在原居住地参加考试料难以考取,便通过在台湾居住的同姓同宗之人,冒称为其弟、侄,然后以台湾士子的身份公,是反映闽台两地关系之密切的一个侧面。

第4题:

举例说明闽台民间美术之间的联系


正确答案: 闽南:布袋戏
台湾:木偶戏
关键字:异形同宗

第5题:

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两个阶段,一个是科举的初步考试,即();一个是科举的正式考试,即()。


正确答案:童试、岁试和科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第6题:

简述闽台文学交融发展。


正确答案: 1、初期: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写下在台湾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的诗歌《复台——即东都》文中用田横的例子来表明宁死不肯降敌的“遗民”气节。跟随郑成功入台的泉籍前明遗臣王忠孝等人都是诗词大家。卢、沈、徐、张、曹、陈原是大陆几社成员,入台后称“海外几社六子”。他们日常吟咏,讴歌开发台湾岛和行政建制,他们的诗集传世,对台湾刚刚萌芽的诗风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是福建文人入台的较早记录。
2、发展:清朝统治之初,大陆渡台的人数不断增长,闽、粤,特别是闽泉、漳的诗人文士更多地入台,大大促进了当地文运蓬勃发展,一时“游宦贤寓,簪缨毕集”。各种诗社纷纷蔚起,诗风之盛甚至不亚母文化发源之大陆。
3、形成采风问俗:从清代康熙年开始,一批又一批大陆作家游历到了台湾。大陆游台作家几乎都写有采风问俗的作品。清代乾隆年起,在大陆去台作家的带动下,台湾本地作家先后响应,台湾文坛刮起一股采风问俗之风,在咸、同迄于光绪初年(1851—1885)盛极一时。福州去台诗人刘家谋《海音诗》(1851)显示了清代台湾采风创作的最佳状态和最高水准。
4、“同光体”诗派与“击钵吟”创作:福建侯官人陈衍(字叔伊)是近代重要诗派“同光派”闽派诗人领袖,1886年游历到台,使得“同光体”诗派的势力及影响播迁及于台湾,并使台湾也成为“同光体”诗派的发源地之一;台湾文学大约在19世纪中叶开始,兴起“击钵吟”创作。“击钵吟”的出现是由福建诗钟的传入引起的,台湾诗钟的始作俑者多为闽籍诗人。诗钟在台湾文坛风行了近百年的历史,对台湾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7题:

从现象之间的联系来分析现象总变动的因素影响的分析方法,称为()。

  • A、对比分析法
  • B、因素分析法
  • C、平衡分析法
  • D、动态分析法

正确答案:B

第8题:

试从科举制的演变分析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及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发展于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依据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的科举制,既不同于以德取人的两汉察举制,又不同于以门第取人的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产生于隋朝,既是隋朝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发展的结果,又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发展的产物。首先,源于对德才兼备人才的需求。隋建立后,为巩固统治,加强对人民控制,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相应的行政机构,要保证正常运转,需要大批官员;其次,由于隋以前的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选人的大权落在地方中正官手中,为豪门贵族所垄断,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隋的建立使大批庶族地主得以升迁,要求分享政治权利,改变垄断局面,必须作出改变。隋文帝为集中选士大权,采用考试的办法,以分科举人,取代了以前的制度。隋炀帝把录用和任用权完全集中在中央,这便是我国历史上科举制创立的开始。
(1)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对教育影响十分深刻。由于选材与育才标准和要求一致来,科举制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①因为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名位,一般出身低微的知识分子为获得名位而努力读书。隋唐以后学校毕业的人必须经过科举选拔才能获得吏部考试的资格,合格后才能授官,这就是说科举制的产生在客观上推动学校封建教育的发展。②科举主要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结束魏晋以来学校教育所流行的清淡学风和玄虚思想,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一致,对于良好风气的形成有积极意义。③科举考试科目中有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和史科、开元礼、道举、童子科,对社会上出现的重文轻武、重经轻算、重成人轻儿童的陈规,或多或少进行了冲击,有积极意义。
(2)科举本身有种种缺点和弊端:①教学内容局限于儒家几部经典著作,方法又死记硬背,在这种风气影响下,学校的教学工作充满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这既不利于选拔和培养有实际能力的人才,又养成空疏的学风。②科举将读书、应考、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科举成了封建知识分子进入官场的阶梯,成为他们取得高官厚禄、权势的最好门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这种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③科举最后的取舍杈为主考官、礼部、吏部、宰相、皇帝决定,录取标准又多以权势门第为转移。一般知识分子无靠山、门路窄很难进入。在这种状况下,个人关系全面启动,严重毒害知识分子精神面貌,败坏学校和社会风气。
(3)科举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科举制的确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要求,收到了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①官吏任用大权由中央朝廷来行使,加强全国政权的统一和集中。②选官有统一标准,全国想做官的人都全力去适应这些标准,加强了思想的统一。③向各地的庶族地主、平民打开了门路,刺激网罗了一批中下层知识分子,使他们有参政机会,调和了阶级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④使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客观,促使广大知识分子只知埋头读书,养成极其驯服的性格,不易产生犯上作乱的思想,利于统治的稳定。它的消极作用表现在,国家只重视科举取士,而忽略学校教育,学校失去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作用,表现为科举制的附庸;具有强大的欺骗性;败坏学风等。点。多则知识面广博,寡则精深专一,易则充满信心,止则认真对待。王夫之曰:“多、寡、易、止,虽各有其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于专,易者易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长也。”要求教师掌握教育辩证法,坚持正面教育,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对于我们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及课程改革,以及教学方法的应用有极大的指导作用,我们不能抛弃以前的优良文化遗产而去追逐外国的没有文化根基的东西。

第9题:

试分析地籍测量与普通地形测量的区别与联系(注:可以从测量目的、测量内容、测量过程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正确答案: 地形测量是测量自然地理属性,描述地貌,真实的反映地表形态的工作。地籍测量是为了提供有关土地权属位置、权属等信息的测量。两者的差别如下:
1)用途不同:地形测量是为了提供工程设计,公路,地质勘探等的工程用图、编绘专题图、小比例尺地形图的基础图或者底图,建立国家地理基础信息库,提供测绘信息查询。地籍测量是为不动产管理、税收、土地有偿转让、处理房地产民事纠纷的等提供依据,为编制土地利用图、城镇规划图、建立国家土地信息库提供基础信息,也为房地产转让,贷款,抵押,税收提供查询。
2)测量内容的不同:地籍测量除了测绘某些主要的地物、地貌符号等与地形图表示的相同外,还应该包括地籍要素。
3)作业过程不同:较之地形图测量必须的控制、碎步测量外,地籍图测绘前应该有地籍权属调查,最终还应该进行面积量算。

第10题:

我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始于()朝。

  • A、晋
  • B、隋
  • C、唐
  • D、宋

正确答案:B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