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一项研究发现,所有呈现在非追随耳中的信息,均不能加工到语义水平,那么,这样的发现支持()

题目
单选题
假设一项研究发现,所有呈现在非追随耳中的信息,均不能加工到语义水平,那么,这样的发现支持()
A

过滤器理论

B

衰减作用理论

C

晚期选择理论

D

特征整合理论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一项双耳分听实验中,给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靶子词和非靶子词,要求被试追随双耳中听到的靶子词。实验设置了四种条件:(1)感觉可辨别度低、语义可辨别度高;(2)感觉可辨别度低、语义可辨别度低;(3)感觉可辨别度高、语义可辨别度低;(4)感觉可辨别度高、语义可辨别度高。感觉可辨别度低是指靶子词和非靶子词都由同一人读出,感觉可辨别度高是指靶子词和非靶子词由不同性别的两个人分别读出;语义可辨别度低是指非靶子词和靶子词同属一个范畴;语义可辨别度高是指非靶子词和靶子词分属不同的范畴。实验任务是要求被试复述听到的靶子词,但最后要求被试回忆呈现的非靶子词。结果发现,无论语义可辨别度高或低,在感觉可辨别度低时回忆的非靶子词的数量均多于感觉可辨别度高时回忆的非靶子词的数量。该实验结果支持的注意理论是

A.早期选择理论
B.晚期选择理论
C.特征整合理论
D.资源有限理论

答案:D
解析:
本题给出的实验是用来验证注意的资源有限理论的证据:在感觉可辨别度高的条件下,所分配的注意资源较少,导致回忆成绩差;在感觉可辨别度低的条件下,更多的注意资源被分配到非靶子词的加工上,回忆的数量较多。资源有限理论强调的是对倍息的加工会受到可获得的认知资源的限制,即该实验结果支持的注意理论是资源有限理论。

第2题:

在一项双耳分听实验中,给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靶子词和非靶子词,要求被试追随双耳中听到的靶子词。实验设置了四种条件:(1)感觉可辨别度低、语义可辨别度高;(2)感觉可辨别度低、语义可辨别度低;(3)感觉可辨别度高、语义可辨别度低;(4)感觉可辨别度高、语义可辨别度高。感觉可辨别度低是指靶子词和非靶子词都由同一人读出,感觉可辨别度高是指靶子词和非靶子词由不同性别的两个人分别读出;语义可辨别度低是指非靶子词和靶子词同属一个范畴;语义可辨别度高是指非靶子词和靶子词分属不同的范畴。实验任务是要求被试复述听到的靶子词,但最后要求被试回忆呈现的非靶子词。结果发现,无论语义可辨别度高或低,在感觉可辨别度低时回忆的非靶子词的数量均多于感觉可辨别度高时回忆的非靶子词的数量。从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A.追随的信息得到了全部加工
B.非追随的信息也得到了加工
C.左右两耳所追随到的信息量是一致的
D.非靶子词比靶子词得到了更多的加工

答案:B
解析:
题目中的实验结果发现无论语义可辨别度高或者低,在感觉可辨别度低时回忆的非靶子词的数量均多于感觉可辨别度高时回忆的非靶子词的数量。对非靶子词的回忆数量反映出对非追随信息的加工程度,实验结果可以得出感觉可辨度低时,对非追随信息的加工程度更好,这表明非追随的信息也得到了加工,B项正确。因为没有对追随的信息进行回忆,其他三项是无法验证的。

第3题:

下列论述属于定性研究特点的是( )。

A.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理论假设

B.以归纳法为主要研究策略

C.依托某些理论,形成假设,通过分析数据来验证假设

D.主要获取定量的数字信息

E.对研究发现不做推论


正确答案:ABE
解析:C、D两项是定量研究的特点,其他三项都是定性研究的特点,因此正确答案是A、B、E(参见教材第八章第二节)。

第4题:

自我参照效应支持()。

A双重存储模型

B加工水平途径

CTulving(1972年)的情节和语义记忆模型

D平行分布加工途径


B

第5题:

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是( )。

A、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查假设
B、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提出假设——检查假设
C、发现问题——提出假设——理解问题——检查假设
D、研究问题——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检查假设

答案:A
解析:
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就是发现、理解问题,然后提出假设,最后检查假设。

第6题:

在一项双耳分听实验中,给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靶子词和非靶子词,要求被试追随双耳中听到的靶子词。实验设置了四种条件:(1)感觉可辨别度低、语义可辨别度高;(2)感觉可辨别度低、语义可辨别度低;(3)感觉可辨别度高、语义可辨别度低;(4)感觉可辨别度高、语义可辨别度高。感觉可辨别度低是指靶子词和非靶子词都由同一人读出,感觉可辨别度高是指靶子词和非靶子词由不同性别的两个人分别读出;语义可辨别度低是指非靶子词和靶子词同属一个范畴;语义可辨别度高是指非靶子词和靶子词分属不同的范畴。实验任务是要求被试复述听到的靶子词,但最后要求被试回忆呈现的非靶子词。结果发现,无论语义可辨别度高或低,在感觉可辨别度低时回忆的非靶子词的数量均多于感觉可辨别度高时回忆的非靶子词的数量。该实验自变量的数量是

A.2
B.3
C.4
D.5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目材料可知,该实验中的自变量有两个:第一个是感觉可辨别度(高、低),第二个是语义可辨别度(高、低),因变量为对非靶子词的回忆数量。

第7题:

注意的衰减模型和单通道模型的相同之处在于(  )

A.都认为过滤器的位置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
B.都认为非追随耳的信息被彻底过滤掉了
C.都认为一些在非追随耳中呈现的重要信息受到激活后可被识别
D.都认为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

答案:A
解析:
衰减模型和过滤器模型的基本共同点包括:两者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由过滤器来加以调节;两者都认为这种过滤器的位置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因而,这种注意选择都具有知觉性质。但衰战模型认为:过滤器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追随耳)的信息通过,而是既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只是非追随耳的信号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了,但其中一些信息仍然可得到高级加工。

第8题:

如果一位技术员对一辆车进行维修时,发现还要进行附加工作,那么他/她应该根据他/她的判断完成所有附加工作。( )


答案:错
解析:

第9题:

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是(  )。

A.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查假设
B.发现问题一研究问题——提出假设一一检查假设
C.发现问题一提出假设——理解问题一检查假设
D.研究问题一一发现问题——一提出假设一检查假设


答案:A
解析:

第10题:

记忆的产生效应支持()。

A多重存储模型

B加工水平途径

CTuLving(1972)的情节和语义记忆模型

D平行分布加工途径


B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