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SP是()

题目
单选题
EPSP是()
A

动作电位;

B

阈单位;

C

静息电位;

D

局部去极化电位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EPSP属于()

A、AP

B、局部电位

C、终板电位

D、阈电位


参考答案:B

第2题:

下述关于EPSP产生过程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 突触前膜去极化
B. Ca2+经突触前膜进入突触小体
C. 突触小泡释放兴奋性递质并与后膜受体结合
D. 突触后膜对Na+、K+、Cl-特别是Na+通透性增强
E. Na+内流突触后膜超极化产生EPSP

答案:E
解析:

第3题:

EPSP是指突触后膜发生()化。IPSP是指突触后膜发生()化。


参考答案:去极化,超极化

第4题:

对突触后抑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必须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实现
B.是由于突触后膜呈超极化
C.其产生仅与IPSP有关,而与EPSP无关
D.可分为侧支抑制和返回抑制

答案:A,B,C,D
解析:

第5题:

属于局部电位的是
A.发生器电位 B.感受器电位 C. IPSP D. EPSP


答案:A,B,C,D
解析:
①感受器都能把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转换为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在 换能过程中,一般不是直接把刺激能量转变为神经冲动,而是先产生感受器电位,或发生器电位,总和达 阈值后产生动作电位,冲动沿神经纤维传入。可见,感受器电位或发生器电位都是局部电位。②兴奋性 突触后电位(EPSP)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均属于局部电位,均有局部电位的特征。

第6题:

是动作电位发生的基础

A.EPP

B.IPSP

C.BER

D.EPSP


正确答案:C
解析:I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超极化的局部电位,产生于抑制性突触,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上的Cl-通道和K+通道开放,结果Cl-内流和K+少量外流,造成后膜的超极化。BER(基本电节律)是平滑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基础。BER使静息电位接近于产生动作电位的阈电位,一旦达到阈电位,膜上的电压依赖性通道便开放而有Ca2+和Na+内流,便产生动作电位,在BER基础上可产生一至数个动作电位。MEPP、EPP、EPSP都是低极化局部电位,但它们均不能直接发展为动作电位。MEPP总合成EPP,EPP通过电紧张扩布使与终板膜相邻的肌膜去极化而发展成AP。EPSP使轴突始段去极化(亦是通过电紧张扩布),再发展为AP。

第7题:

EPSP是由于突触后膜对哪种离子的通透性增加

A. Na+、K+、Cl-,尤其是K+
B. Na+、K+、Cl-,尤其是Na+
C. K+、Cl-,尤其是Cl-
D. K+、Cl-,尤其是 K+

答案:B
解析:

第8题:

信息经突触传递后,在突触后膜是引起EPSP田,还是IPSP,取决于()

A、信息的强弱

B、递质和受体

C、递质

D、受体


参考答案:B

第9题:

若干EPSP总和后足以达到阈电位水平,神经元上首先爆发动作电位的部位是

A.树突
B.胞体
C.轴突始段
D.轴突末梢

答案:C
解析:
生理P280。由于一个突触后神经元常与多个突触前神经末梢构成突触,而产生的突触后电位既有EPSP,也有IPSP。因此,突触后神经元胞体就好比是个整合器,突触后膜上电位改变的总趋势决定于同时产生的EPSP和IPSP的代数和。当总趋势为超极化时,突触后神经元表现为抑制;而当突触后膜去极化并达到阈电位水平时,即可爆发动作电位。但动作电位并不首先发生在胞体,而是发生在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的轴突始段,或是感觉神经元有髓鞘神经轴突的第一个郎飞结。这是因为电压门控钠通道在这些部位质膜上的密度较大,而在胞体和树突膜上则很少分布。

第10题:

EPSP与IPSP的共同特征为
A.突触前膜都去极化 B.突触前膜都超极化 C.突触后膜都去极化 D.突触后膜都超极化


答案:A
解析:
在突触传递过程中,当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递质释放入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或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o因此EP-SP和IPSP的共同特征是突触前膜的去极化。EPSP使突触后神经容易兴奋,IPSP使突触后神经更不易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