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遗传和环境对人格的交互作用影响的类型。

题目
问答题
举例说明遗传和环境对人格的交互作用影响的类型。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人格特点完全由遗传决定

B、人格特点在成长过程中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C、人格是在遗传和环境的双重作用下形成的

D、环境对我们的人格形成外部压力


参考答案:CD

第2题:

举例说明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参考答案:(1)生物遗传因素遗传对人格具有重要的影响。遗传虽然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但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却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遗传因素较为重要。(2)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不仅具有其自然的遗传因素,也有着社会的“遗传”因素。这种社会遗传因素主要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父母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合方式教育孩子,使他们逐渐形成了某些人格特征。(3)早期童年经验早期童年经验使影响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向健康人格发展,不幸的童年也会引发儿童不良人格的形成。但是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4)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教师、学生班集体、同学与同伴等都是学校教育的元素。(5)社会文化因素每个人都处于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维系一个社会稳定的功能。(6)自然物理因素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物理因素都会影响人格。举例说明

第3题:

人的心理行为是

A、遗传作用的结果

B、环境作用的结果

C、遗传和环境平行作用的结果

D、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E、先遗传作用、后环境作用的结果


参考答案:D

第4题:

下列关于人格说法错误的是( )。

A.人格是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

B.人格是相对稳定的动力系统

C.人格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

D.遗传能直接决定人的人格,也能以间接的方式影响人格的形成

答案:D
解析:
遗传不直接决定人的人格,而是以间接的方式影响人格的形成。D选项说法错误。

第5题:

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很多,但比较主要的有遗传的作用、环境的作用和主观因素。()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6题:

以下有关人格的描述正确的是()。

A.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决定因素

B.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

C.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D.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正确答案:ABCD

第7题:

所谓()是指在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下,个体所具有的典型和独特的心理品质的组合系统。

A、特质

B、气质

C、人格

D、性格


参考答案:B

第8题:

举例说明遗传与环境的三种互动模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正确答案: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至少有三种方式:被动的互动、唤起性的互动、主动的互动。(1)被动的互动:是指环境(如父母)根据儿童的遗传特征为他们提供的成长条件,包括父母为孩子提供的遗传基因,为他们提供的社会、情绪以及认知发展环境等。如爱运动的父母可能将此特征在遗传上提供给孩子,并为孩子提供崇尚运动的家庭环境。
(2)唤起性的互动:是指由于个体的遗传特征而影响了作用于他的环境因素,具有不同遗传结构的个体,可能会唤起不同的环境。如爱笑、好动的婴儿所接受到的注意以及社会刺激,与闷闷不乐、消极被动的婴儿多。
(3)主动性的互动:是指主体在其遗传特征的影响下,对环境因素进行自主的、有目的的选择、改变与创造。儿童会倾向于选择那些自己能适应、能胜任的环境,这也使在相同的环境中的儿童,各自拥有了不同的微社会环境,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水平。例如,有社交倾向的儿童,喜欢邀请朋友到家里来或到朋友家去,热衷于参加各种活动。

第9题: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人格的塑造是()作用的结果,即人格是遗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


A.先天因素
B.后天因素
C.先天、后天因素共同
D.先天或者后天因素


答案:C
解析:
人格是随着个体的成长而发展成熟,是健康个体的关键因素之一。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人格的塑造是先天与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人格是遗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但在早期心理学家的研究中有人认为人格形成主要由遗传决定,也有人认为人格主要受后天环境的影响。

第10题:

试述从遗传和环境角度说明人格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
在人格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的问题上也存在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之争,但是上述二者都不可能单独决定人格的差异,而是共同作用。不过不同学者的研究侧重点通常都是有偏向的,关于人格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和环境哪个更重要,不同的研究结果之间仍存在分歧。下面以双胞胎研究和攻击行为学习的研究为例分别从遗传和环境两种角度说明人格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
(1)双胞胎研究
这项实验从1979年开始的研究主要是由布沙尔、林垦等完成的。为了克服以往关于遗传因素决定作用的研究中最大的难题——难以分离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布沙尔和林垦找到了一种分离两种因素的方法:选用基因完全相同,但成长环境不同的人,那么他们成年时的行为和人格的相同之处就是遗传因素所致。而同卵双胞胎的基因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布沙尔和林垦等人选择了56对早年就分离、成长环境不同的同卵双胞胎(简称MZA)作为被试。研究者将这些双胞胎与从小一起成长的双胞胎(简称MZT)进行了比较。
实验中每位被试都完成近50小时的测验,其中包括人格特质量表、智力测验、能力倾向和职业兴趣问卷。另外还要求被试填写一张家用物品清单以评估其家庭背景的相似性;填写一张家庭环境量表以评估他们对养父母教育方式的感受;并接受个人生活史、精神病学等方面的访谈。所有被试都分开单独施测,以免双胞胎之间相互影响。然后研究者计算了分开养育的同卵双胞胎(MZA)之间测验成绩的相关系数,同时也计算了养育在一起的同卵双胞胎(MZT)之间的相关系数,以及这两个相关系数的比值。结果发现环境的相似性几乎没有对这些特征的形成产生效应。证明了大多数个体差异似乎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布沙尔和林垦还对他们的研究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他们认为智力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人的特性是由遗传和环境的综合影响决定的,当环境因素影响较小时,其差异更多来自遗传,反之亦然;人的遗传倾向实际上可以塑造周围的环境,因此一些表面上的环境因素实际上仍然是遗传因素的影响。
(2)攻击行为的习得
攻击行为是心理学是心理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班杜拉认为,社会情境中,人的大多数行为通过观察而学会的,除了直接的鼓励和惩罚之外,行为的塑造可以通过简单地观察、模仿(或以别人为榜样)其他人的行为而形成,攻击行为也不例外。班杜拉用一个著名的实验来验证了他的观点。
班杜拉实验的被试是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中的36名男孩和36名女孩。其中24名儿童被安排在控制组,不接触任何榜样。其余48名被试分成两组,一组接触攻击性榜样,另一组接触非攻击性榜样,然后再按男女分组。各组分出一半被试接触同性榜样,另一半接触异性榜样。这样共有8个实验组和1个控制组,。被试分配之前在攻击性上进行了匹配。
实验时,每个被试都单独接触不同的实验程序。实验者在带儿童前往活动室的途中假装遇到成人榜样,并请他过来参加游戏。儿童坐在房间一角的桌前,桌上放置着一些玩具供他(她)玩耍,成人榜样则坐在另一张桌子前,桌上有一套拼图玩具、一根木槌和一个1.5m高的充气芭比娃娃。实验者解释说这些是供成人榜样玩的,然后就离开房间。在攻击情境中,榜样在玩了1分钟拼图游戏后,开始用暴力击打芭比娃娃。对于所有攻击条件下的被试,榜样攻击行为的顺序是完全一致的,其中包括了事先安排好的一系列暴力动作和语言。这样持续近10分钟后,实验者回到房间,把孩子带到另一间活动室。而在非攻击行为情境中,榜样只是认真地玩10分钟拼图玩具。儿童被带到另一个房间后,那里先让儿童玩一些很有吸引力的玩具,不久后告诉他(她)这是为别的儿童准备的(制造挫折感),告诉他可以到另一间房间去玩别的玩具。在这间房间中,摆放着芭比娃娃、木槌以及其他一些攻击性和非攻击性的玩具,让被试在里面玩20分钟,而主试在单向玻璃后面记录儿童的行为,记录的内容包括儿童模仿榜样攻击动作、语言的内容和次数、用木槌以及用榜样未使用过的语言进行其他攻击行为的内容和次数等。
实验结果表明,攻击情境组的被试倾向于模仿榜样的攻击行为。而在控制组和无攻击情境组几乎没有发现这些攻击行为。而且,男孩受有攻击性行为的男性榜样的影响明显超过同样条件下的女性榜样。女孩的行为虽然不太一致,但也表现出更容易受同性别榜样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在同性别模仿条件下,女孩更多地模仿言语攻击,而男孩更多地模仿身体攻击。而且在几乎所有条件下,男孩都比女孩更倾向于模仿身体攻击。这些结果证明了,即使不给被试任何强化,攻击行为也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而习得。研究者得出结论:成人的行为向儿童传递了一个信息,即这种形式的暴力行为是允许的,这样便削弱了儿童对攻击行为的抑制。当儿童以后遇到挫折时,他们就可能更容易表现攻击行为。班杜拉的实验证明了特定行为可以在后天的环境中经过观察学习而获得,揭示了影响人格形成的环境因素起作用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