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亲鱼培育时为什么要雌雄分池培养?

题目
问答题
鲤亲鱼培育时为什么要雌雄分池培养?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鲤鱼对产卵要求低,春季水温上升至17℃以上时发育早的个体会自行产卵,繁殖行为难以控制,故需分池饲养,到大部分亲鱼都成熟时再合池产卵。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鲢鳙鱼亲鱼不同阶段培育的要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产后培育:要大水小肥,少量投喂人工饲料
秋季培育:要大肥大水
冬季培育:南方,在水温较高时要适当投饵;北方,出现冰雪封现象时要注意缺氧
春季培育:做好四方面工作(1.放浅池水,利于水温回升,水质转肥;2.加强施肥,无机肥和有机肥结合;3.适当投喂精料;4.适当冲水),春季卵黄积累,大肥小水,补充精料产前培育:产前大水不肥;产前15-20天,停止施肥,加强冲水
小结:根据不同时段亲鱼生理特点和需求不同,采取相应措施,为亲鱼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充足的营养。

第2题:

为什么在选留种鱼时要留足一定数量的亲鱼?


正确答案:有些生产单位在选留种鱼时,考虑到成本及人力方面的因素,会只保留较少数量的亲鱼,这样经过几代后,极易产生近亲交配,导致后代的种质退化。要控制近亲交配,必须具备一定的有效群体数量。随着繁殖世代的增加,有效群体数量的值也要增加。

第3题:

“家鱼”亲鱼培育时,草鱼亲鱼的亩放养量一般在()。

A.5~8尾

B.8~10尾

C.15~20尾

D.20~30尾


本题答案:D

第4题:

试述鲢鳙亲鱼培育?


正确答案: ⑴培育方式和放养密度一般采取混养方式,以鲢为主的放养方式可搭配少量的鳙鱼和草鱼,与鳙鱼为主的可搭配草鱼,一般不搭养鲢鱼
鲢主养放养密度一般为每666.7㎡水面可放养16~20尾(每尾体重10~15Kg)可搭养鲢、草各2~4尾
鳙主养:每666.7m2放养10~20尾,另搭养草鱼2~4尾主养鱼放养雌雄比例以1:1.5为好。
(2)水质管理:亲鱼放养前,应先施好基肥。放养后,根据季节和池塘具体情况施放基肥,其原则是少施勤施,看水施肥。
1、产后施肥:看水施肥,做到少施勤施分散施,同时采用多加新水,勤加新水,即采用“大水、小肥”方式。
2、秋冬培育:入冬前加强施肥,使水色较浓,入冬后再少量补充施肥,即采用“大水、大肥”方式。
3、春季加强培育:开春后,最好换去一部分池水,适当增加施肥量,即采用“小水、大肥”方式。
4、产前培育:在催产前15~20天,应少施或不施肥,并经常冲水,即采用从“大水、小肥”到“大水、不肥”的培育方式。
总之,应根据产后补偿体力消耗,秋冬季节积累脂肪和春季促进性腺大生长的特点,采用产后看水施肥,秋季正常施肥,冬季施足肥料,春季精料和肥料相结合并经常冲水的措施。

第5题:

详述亲鱼培育全过程。


正确答案:亲鱼培育全过程主要如下:
一、选择亲鱼培育场所
二、选择亲鱼:选择的标准:1.种质标准从种质角度选择,亲鱼应生长速度快、肉质好、抗逆性强;进行杂交育种时,要求亲本的种质纯度高。2.年龄和体重选择亲鱼时,应避免选择初次性成熟个体和已进入衰老期的个体。
3.体质标准选择体质健壮、行动活泼、无病、无伤的个体作为亲鱼。
三.确定培育方式和放养密度:根据品种的不同进行确定。
四.日常管理:
①投喂。亲鱼的日投喂量一般为亲鱼体重的5%左右,饲料为促进亲鱼性腺发育的强化饲料,投喂后要及时清除残饵,这对预防鱼病发生、保持水质不被污染十分重要。
②保持水位,适时进行注排水。亲鱼培育池的透明度一般要保持在30cm左右,水质稳定。在亲鱼性腺迅速发育时期每周冲水一次,促进性腺发育。
③勤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主要是观察亲鱼的摄食及活动情况,如有异常,要及时检查,分析原因,并及时处理。
④管理记录。主要记录日期、池号、水温、盐度、投饵的种类和数量、注排水情况、鱼类的摄食及活动情况、鱼病防治情况等内容。
五.强化培育产卵前一个半月至2个月为强化培育阶段,在这一阶段,亲鱼的饵料以新鲜、蛋白质含量高的为主,促进亲鱼的性腺发育。一般经过一个半月至2个月的强化培育,亲鱼可以成熟,能自然产卵
六.产后管理亲鱼在产卵池产完卵后,亲鱼产卵后体质虚弱,常会有些受伤,容易感染疾病,必须做好防病措施。且每天投喂新鲜的饵料精心管理,产后的亲鱼可以恢复体质。

第6题:

为什么仔蟹培育池必须种植水草、要种养结合?


正确答案:1仔蟹培育池放养水生植物是仔蟹养殖阶段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提高仔蟹成活率的技术关键。仔蟹池培养水生植物有以下优点:
(1)为仔蟹提供栖息、蜕壳的环境。仔蟹喜浅水环境,但仔蟹又怕强光,喜弱光,尤其在蜕壳时特别惧怕紫外线对其的杀伤。因此,在池塘种植沉水植物(伊乐藻、菹草、聚草等),在水面放养漂浮植物(水胡芦、水花生、小浮萍等),使仔蟹集中在水生植物丛中生活,既为仔蟹提供了浅水、避光的环境,又为其蜕壳和栖息创造了良好的场所。
(2)解决了池塘水浅,水质不稳定,而池水过深,仔蟹又不能蜕壳的矛盾。
(3)为仔蟹提供了新鲜可口的植物性饵料。水葫芦、水花生等水草的嫩叶、嫩根以及小浮萍均是仔蟹的优质植物性饵料。
(4)降低水中氨氮,增加溶氧,改善水质。仔蟹喜清新水质,而大量投饵,会造成其粪便、残饵分解,致使水中氨氮急增,水质肥,溶氧条件差,从而抑制河蟹生长。放养水生植物后,它们生长需大量吸收水中的营养盐类,大大降低水中氨氮,同时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又释放大量溶氧,进一步加速了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以供植物利用,使水质转清,有利于仔蟹生长。
(5)防止仔蟹逃逸。仔蟹个体轻,其步足刚毛上粘附吸附水后,攀爬外逃能力极强,即使是十分光滑的玻璃板,也可以垂直爬出。在下雨时,防逃设施受潮后,仔蟹即可垂直爬出。因此,严格地讲,单配置良好的防逃设施,仔蟹还是容易逃逸。只有在培育池内为仔蟹提供良好的生态条件,特别是种植和培养大量水生植物,才能留住仔蟹,减少逃逸数量。
池塘内单一饲养蟹种,其水体、饵料没有充分利用,而且养蟹池因大量投饵后,水质容易变肥并混浊;加以蟹种因缺乏水生植物作为栖息和蜕壳场所,不利于蟹种栖居、蜕壳和生长。而在蟹种池内种植水生经济作物(如水稻、水蕹菜、菱等)和饲养一些滤食性鱼类(如鲢、鳙鱼等),则可以做到蟹稻、蟹和水生蔬菜共生;而蟹鱼混养,河蟹的粪便、残饵肥水,水生植物和滤食性鱼类利用水中的营养盐类和浮游生物,这不仅促进了水生植物和鱼类生长,而且使池水转清,也有利于蟹种生长。由此同时,水生植物既可以为蟹种提供新鲜适口的植物性饵料,又为蟹种的提供了栖居、蜕壳的良好环境,河蟹就不会逃逸。它们互利共存,形成一个水底、水中、水面结合的多元化的复合生态系统,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渔谚有:"蟹多少,看水草"形象化地说明蟹种池种植水生植物的重要性。

第7题:

鲤鱼亲鱼被鲤嗜子宫线虫寄生后,往往不能成熟产卵。


正确答案:正确

第8题:

“家鱼”亲鱼培育时,草鱼亲鱼的亩放养量一般在()。

  • A、5~8尾
  • B、8~10尾
  • C、15~20尾
  • D、20~30尾

正确答案:D

第9题:

试述亲鱼培育池的条件?


正确答案: 位置:要靠近水源,水质良好,注排水方便;环境开阔向阳;交通便利;亲鱼培育池,产卵池和孵化场所的位置应靠近。
面积:长方形,大小适宜,便于饲养和捕捞。
水深:1.5~2.0m
底质:池底平坦,便于捕捞;保水性好;因鱼种类而变

第10题:

鲢鳙亲鱼培育要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合理施肥、控制水质;做到:产后大水小肥,秋冬大水大肥,春季小水大肥,产前大水小肥至大水不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