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小麦散黑穗病的侵染循环是什么?

题目
问答题
简述小麦散黑穗病的侵染循环是什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小麦腥黑穗病是一种()侵染的病害,其侵染来源有3个方面()、()、()。


参考答案:单循环系统,种子,粪肥,土壤

第2题:

简述玉米丝黑穗病的侵染循环。


正确答案: 病菌以散落在土中、混入粪肥或沾附于种子表面的冬孢子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来源,其中土壤带菌在侵染循环中最为重要。冬孢子在土中能存活2-3年。冬孢子通过牲畜的消化道或病株残体沤粪而未经腐熟,仍能保持活力,施用这些带菌的粪肥可引起田间发病。带菌种子是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种子带菌量小,田间传病作用低于土壤和粪肥。
土壤、粪肥中或种子上越冬的冬孢子产生侵染丝,从玉米幼苗芽鞘、胚轴或幼根侵入。玉米3叶期以前是病菌主要侵染时期,7叶以后病菌不在侵染玉米。侵入玉米的病菌很快蔓延到玉米的生长锥,以菌丝随玉米生育而扩展,玉米雌雄穗分化时,病菌进入花芽和原始穗造成系统侵染。病菌菌丝在雌雄穗内形成大量黑粉。玉米收获时黑粉落入土中越冬。

第3题:

小麦腥黑穗病是一种()侵染的病害。

a、一次侵染

b、多次侵染

c、双循环系统

d、单循环系统


参考答案:d

第4题:

玉米瘤黑粉病和丝黑穗病在侵染循环上有何不同,如何防治?


正确答案:瘤黑粉病菌的冬孢子可借风传播到玉米植株的幼嫩分生组织上,条件适宜即可萌发侵入形成肿瘤。肿瘤成熟破裂后散出大量黑粉,随风传播,可进行多次再侵染。丝黑穗病菌的冬孢子萌发后,主要自玉米的幼芽鞘侵入,进而形成系统性侵染,最后形成典型症状,没有再侵染,氮肥过多、干旱发病重。
防治方法:农业防治,实行轮作,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避免氮肥过多,抽雄前后保证水分供应;田间早期发现病瘤应及时割除,发现丝黑穗病株及时拔除并深埋,秋收后彻底清除病残体,进行深翻,可减少初侵染源。
药剂防治:播种前选用12.5%烯唑醇可湿粉,按种子量0.3%拌种,或20%粉锈宁乳油、50%多菌灵按种子量0.5%拌种,还可用玉米专用种衣剂包衣。

第5题:

简述小麦散黑穗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 防治散黑穗病,除利用抗病品种外,应采用以使用无病种子和种子处理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药剂拌种和土壤处理;
2.设置无病留种田;
3、选育抗病品种。

第6题:

简述小麦散黑穗病的侵染循环是什么?


正确答案: 散黑穗病属花器侵染类型,一年只有一次侵染。病穗散出黑粉时期恰值小麦开花期,冬孢子借风力传送到健花柱头上。以菌丝状态潜伏于种子胚里。这种内部带病种子播种后,胚里的菌丝随麦苗生长,直到生长点,到一定时期,菌丝变成冬孢子,成熟后散出,被风传到健穗花器上萌发侵入,以菌丝状态潜伏于种子胚内越冬,造成下一年发病。

第7题:

以下哪个病害是全国植物检疫对象()?

  • A、小麦光腥黑穗病
  • B、小麦矮腥黑穗病
  • C、小麦网腥黑穗病
  • D、小麦散腥黑穗病

正确答案:B

第8题:

小麦腥黑穗病属()侵染的病害。凡是影响小麦幼苗出土快慢的因素,均影响此病发生的轻重,最主要的是()和()。


参考答案:幼苗侵入系统,地温,墒情

第9题:

简述小麦散黑穗病的发病条件及传播途径。


正确答案: 散黑穗病发生的轻重与上年扬花期间相对湿度的高低有密切关系。小麦抽穗后,田间气温经常在病菌要求的适温范围内,故湿度成为影响发病的主导因素。扬花期间湿度高致次年发病率较高的原因,可能因为相对湿度高时,一般颖片张开角度大且张开时间也较长,因而病菌侵入机会也较多。另外,在高湿度的情况下,冬孢子萌芽较快,芽管也较长。微风有利于孢子的传播,多雾或多雨,有利于孢子的萌发和侵入。大雨易将孢子淋落在土中,故对第二年发病不利。

第10题:

简述影响小麦全蚀病发生的条件及侵染循环。


正确答案: 小麦全蚀病菌是一种土壤寄居菌。该菌主要以菌丝遗留在土壤中的病残体或混有病残体未腐熟的粪肥及混有病残体的种子上越冬、越夏,是后茬小麦的主要侵染源。
影响小麦全蚀病发生的条件:
1、引种混有病残体种子是无病区发病的主要原因。割麦收获区病根茬上的休眠菌丝体成为下茬初侵染源。
2、小麦全蚀病菌较好气,病株多在灌浆期出现白穗,遇干热风,病株加速死亡。
3、土壤性状和耕作管理条件对全蚀病影响较大。一般土壤土质疏松、肥力低,碱性土壤发病较重。土壤潮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扩展,水浇地较旱地发病重。冬小麦播种过早发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