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概念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主要特征是什么?

题目
问答题
质量概念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主要特征是什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受弯构件适筋梁从开始加荷至破坏,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各个阶段是哪种极限状态的计算依据?
适筋受弯构件正截面工作分为三个阶段。
 第Ⅰ阶段荷载较小,梁基本上处于弹性工作阶段,随着荷载增加,弯矩加大,拉区边缘纤维混凝土表现出一定塑性性质。
第Ⅱ阶段弯矩超过开裂弯矩Mcrsh,梁出现裂缝,裂缝截面的混凝土退出工作,拉力由纵向受拉钢筋承担,随着弯矩的增加,受压区混凝土也表现出塑性性质,当梁处于第Ⅱ阶段末Ⅱa时,受拉钢筋开始屈服。 
第Ⅲ阶段钢筋屈服后,梁的刚度迅速下降,挠度急剧增大,中和轴不断上升,受压区高度不断减小。受拉钢筋应力不再增加,经过一个塑性转动构成,压区混凝土被压碎,构件丧失承载力。
 第Ⅰ阶段末的极限状态可作为其抗裂度计算的依据。 
第Ⅱ阶段可作为构件在使用阶段裂缝宽度和挠度计算的依据。 
第Ⅲ阶段末的极限状态可作为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能力计算的依据。

第2题:

适筋梁从加载到破坏经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每个阶段是哪个极限状态的计算依据?


正确答案: 适筋梁的破坏经历三个阶段:
(1)第Ⅰ阶段为截面开裂前阶段,这一阶段末Ⅰa,受拉边缘混凝土达到其抗拉极限应变时,相应的应力达到其抗拉强度,对应的截面应力状态作为抗裂验算的依据;
(2)第Ⅱ阶段为从截面开裂到受拉区纵筋开始屈服Ⅱa的阶段,也就是梁的正常使用阶段,其对应的应力状态作为变形和裂缝宽度验算的依据;
(3)第Ⅲ阶段为破坏阶段,这一阶段末Ⅲa,受压区边缘混凝土达到其极限压应变,对应的截面应力状态作为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依据。

第3题:

人类的决策阶段从何开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参考答案: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决策活动。大体可以分三个阶段,即神灵决策阶段、经验决策阶段和科学决策阶段。


第4题:

质量概念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主要特征是什么?


正确答案: (1)符合性的质量  追求的是产品合格,仅从生产者立场出发,忽视了顾客的需求。
(2)适用性的质量 考虑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具有动态意识。
(3)全面质量(顾客满意)质量  覆盖产品整个寿命周期的质量,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系统,以持续降低成本,增加顾客满意为目标。

第5题:

企业国际化进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资本的国际化运动进入生产资本国际化阶段后,不仅使生产力要素实现了国际化,而且使生产过程及其组织形式也实现了国际化。国际企业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①国际企业的产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是国际企业的产生和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的国际企业开始了商品国际化的起步阶段,经营方式主要为不享有国外管理权的经营活动,以商品的进出口贸易为主,同时也发展了服务贸易,并开始进行国际间的间接投资活动。
②国际企业的缓慢发展。两次大战期间,国际企业经历了一个缓慢发展的时期。
③国际企业的迅猛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大和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推动了国际企业在数量、经营规模、活动范围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程度上的迅猛发展。二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的结构和重点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企业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控制着世界的生产、流通、金融,实行全球经营战略,从全球范围考虑安排生产、销售、技术发展和投资等经营活动。国际企业的投资方向也由战前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转变为以发达国家为基础。
④企业国际化的基本进程是:商品进出口--劳务进出口--投资活动,这一进程是企业规避风险,获得稳定收入的需要,也是企业适应国际市场,进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所必然经历的过程。

第6题:

20世纪质量管理发展中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 A、质量检验阶段
  • B、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 C、数理统计阶段
  • D、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正确答案:A,B,D

第7题:

高速公路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今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高速公路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手工操作和传统建设方法为特征。以高速为目标。其线性多采用直线型,驾驶员容易疲劳而发生交通事故。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后期):以专业工程公司采用专门机械设备建设为特征。以向驾驶员和乘客提供舒适、快捷道路为目标。施工成本极大。
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以利用计算机进行高速公路工程规划、设计和营运控制管理为特征。但对环境破坏较为严重。
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特征。使驾驶员、乘客以及高速公路旁居民均享受到优质的服务。
高速公路的发展方向:
(1)高速公路国际化
(2)重视交通安全
(3)向智能公路发展
(4)道路多功能利用

第8题:

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四代,正向第五代智能化的计算机发展.前四代计算机的特点是:
第一代为电子管计算机,使用的软件程序主要为机器语言.
第二代是晶体管作为主要逻辑元件的计算机,软件程序使用了汇编语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诞生.第
三代是由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组成的计算机,软件程序使用状况是:操作系统和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诞生并开始使用.
第四代是由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的计算机,软件情况为网络操作系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开始使用.

第9题:

简述农业生产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基本标志是什么?


正确答案: 农业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三个阶段;
原始农业的标志:使用简单的石制农具;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单纯依赖物质循环来恢复地力。
古代农业标志:是用铁木农具,凭借或主要凭借直接经验从事生产活动的农业,属于农业的早期阶段。
近代农业:由于手工工具盒和畜力农具向机械化农具,由直接经验向近代科学技术,由自给自足生产向商品化生产转变的农业,属于现代农业的萌芽和初级阶段。
现代农业的标志:
1.现代农业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器的广泛应用。
2.有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体系。
3.把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
4农业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

第10题:

《大公报》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所谓“三驾马车”指的是什么?


正确答案: 《大公报》是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它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英敛之时期(1902-1916)。关于这一时期情况,第21题已作介绍。
二、王致隆时期(1916-1926)。1916年9月英敛之将报馆全部股份盘给北洋军阀安福系的财阀王郅隆,故这一时期的《大公报》成为安福系的言论机关,表现鸳鸯浓厚的亲日卖国色彩,逐渐被读者唾弃,勉强维持至1925年11月27日停刊。
三、新记公司时期(1926-1949)。1926年9月,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3人组成“新记公司”,从王郅隆的儿子手里接过已停刊一年的《大公报》,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共同主持。这个时期的《大公报》标榜“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并以其发达的业务,巨大影响一跃而为旧中国数一数二的全国性大报。先后出过上海、汉口、香港、重庆、桂林等版。被美国密苏里大学评为世界最佳报纸之一,成为旧中国唯一获得过国际新闻奖的报纸。
四、人民报纸时期(1949-现在)。1949年6月17日,上海《大公报》发表《大公报新生宣言》,宣告旧《大公报》的历史结束。从此,《大公报》成为一张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的报纸,内地各版几经合并、改名,于1966年停刊,香港《大公报》至今仍在继续出版。所谓“三驾马车”,是人们对新记公司《大公报》的3个创办人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的喻称。
吴鼎昌(1884-1950)字达淦,浙江吴兴人。清末留学日本,回国后历任大清银行总务长、北洋政府的农商部次长、财政部次长、盐业银行总经理、蒋介石政府的实业部长、总统府秘书长等职。1926年,他出钱与胡、张二人组成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任社长。1949年,他被解放军列为等17名头等战犯,逃往香港后不久死去。
胡政之(1889-1949)原名霖,四川成都人。早年曾留日学法律。1916年进入王郅隆的《大公报》任经理兼总编辑。1918年被该报派往法国巴黎和会,是采访该会唯一的中国记者,也是中国最早派往国外采访的记者。回国后脱离《大公报》,与林白水合办《新社公报》,任总编辑。1921年在上海创办国闻通讯社,出版《国闻周报》,任社长。在他的悉心经营下,该社成为当时我国最先进的一家通讯社。1926年接办《大公报》后,国闻通讯社的人马并入《大公报》,由胡政之任总编辑。他充分发挥经营报业的才能,使该报发展成为有影响的全国性大报。
张季鸾(1888-1941)原名炽章,陕西榆林人。他的一生,除了一度担任过孙中山的秘书及教过两年书外,其余时间都在办报。早年留学日本,编辑《夏声》杂志。1910年在上海办《民主报》,任编辑。第二年北上海办《北京民立报》,因著文反袁被捕入狱。1915年在上海办《民信日报》因著文反袁被捕入狱。1915年在上海办《民信日报》。1916年在北京办《中华新报》,因揭露军阀罪行再次入狱。1926年接办《大公报》后,任总编辑,主持该报笔政15年。他以大量的评论,优美的文笔,对国民党政府“小骂大帮忙”颇受蒋介石赏识,也受读者欢迎,曾被誉为“报界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