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笔要说》是唐代论述执笔法的名篇之一,不知文中是怎样论述的?

题目
问答题
《授笔要说》是唐代论述执笔法的名篇之一,不知文中是怎样论述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论述隶书的基本笔法。


参考答案:横画是隶书中有特色的笔画。往往以“横飞”为美。隶书的横画有两种,一为平横,一为波横。有方笔圆笔两种。平横是指横呈水平状,一般逆锋起笔,折笔中锋运行,回锋收笔或露锋收笔。平横有凸形、凹形和基本平形。波横是波笔的一种,是指横画具有俯仰之态。一般逆锋起笔,折笔重顿,形成蚕头,然后提笔运行,至收笔处顿挫出锋,形成燕尾。亦有蚕头小燕尾大的现象。波横一般要写得厚重圆润,蚕头、燕尾都要饱满,横中略向上弯。竖画在隶书中只是普通的一个笔画,这个笔画承篆成分较大,即多数为圆起圆收。有些竖末端较尖,亦不属楷书悬针竖,而是写时自然收结。隶书的竖一般均为逆锋起笔,中锋徐行,藏锋收笔。竖画在隶书中有三种形式:中竖,向左弧竖,向右弧竖。也有方笔,即逆锋起笔,向左上角切,折笔下行。虽然竖画在隶书中不如波画有特色,但书写时同样不可轻视。以坚代撇,隶书中有一种情形值得注意,即以竖代撇现象较多。主要表现在书写楷书戈钩的短撇上,如“或”第七笔,“威”第八笔,“咸“第八笔。

第2题:

《授笔要说》是唐代论述执笔法的名篇之一,不知文中是怎样论述的?


正确答案: 《授法要说》一篇,从其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叙笔法传授,后言执笔五法。作者韩方明为唐德宗贞元(785——805)年间书法理论家。关于他的生平,已不可考,字迹也不传于世。他在《授笔要说》中曾自述说:“昔岁学书,专求笔法。贞元十五年受法于东海徐公璹,十七年受法于清河崔公邈,由来远矣。”又据唐卢携《临池诀》说:“吴郡张旭言,自智永禅师过江,楷法随渡……旭之传法,盖多其人,若韩太傅滉、徐吏部浩、颜鲁公真卿……予所知者,又传清河崔邈,邈传褚长文、韩方明。”那末,韩方明自述受笔法于徐、崔两氏是确实可信的。
在《授笔要说》中,韩方明对执笔作了这样的论述:“夫书之妙,在于执管。既以双指苞管,亦当五指共执。其要指实掌虚,钩、擫、讦、送,亦曰抵送,以备口传手授之说也。世俗皆以单指苞之,则力不足而无神气,每作一点画,虽有解法,亦当使用不成。曰平腕双苞,虚掌实指,妙无所加也。”关于执笔之法,历来众说纷纭,且秘不肯传,韩方明在这里提出“双指苞管”、“五指共执”、“指实掌虚,钩、擫、讦、送”的要点,实为澄清杂说,批判“单指苞之”,奠定双钩的五指执笔法,立下了不朽功绩。文中所说的“钩”,就是指食、中两指执笔时由外向内钩着。“擫”,就是用大拇指向外按捺,方向对准在食、中两指之间。“讦(jié)”,是说用无名指爪肉之间向外格揭,“送”是将小指贴在无名指下面,以帮送无名指的力量。所要注意的是,小指的“送”,只是起与其他四指一样的执笔作用,并不是说小指要帮着无名指运送笔杆,因为手指的作用是“执”,而不是“运”。
沈尹默在《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中说:“此处所说的平腕、虚掌、实指,和欧阳询的虚拳直腕,指实掌空,李世民的腕竖、指实、掌虚,完全一样。不过平腕的提法,更可以使人容易体会到腕一平肘自然而然地就不费气力的抬起来。这很合乎手臂生理的作用。所以我们经常向学书人提示,就采用指实、掌虚,掌竖、腕平的说法,觉得比较妥当些。”可见,对于“平腕”,亦是《授笔要说》对于执笔法的重要贡献之一。

第3题:

党章总纲对外交政策是怎样论述的?


正确答案: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第4题:

颜真卿是中唐书法大家,书中亚圣,很想了解一下他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一文中对书法的有关论述。


正确答案: 确实,《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是颜真卿一篇有影响的书论。此文首先记述了他请教张旭传授笔法的具体内容,最后以褚遂良用笔“如印印泥”和张旭所悟的“用笔如锥画沙”作结,读来使人受到一定的启发。
关于文中所说的十二意是:①“夫平谓横”,颜真卿的理会是,“每为一平画,皆须纵横有象”;②“夫直谓纵”,理会是“直者必纵之,不令邪(斜)曲”;③“均(均匀)谓间(空间)”,理会是“间不容光”,意思就是说点画之间的留空要恰到好处,连一点光线的多余也容纳不下:④“密谓际”,理会是“筑锋(笔力在藏锋与藏头之间)下笔,皆令宛成,不令其疏”,意思就是说密要笔力恰到好处,并认为这主要表现在笔画交界之际;⑤“锋为末”(末端),理会是“末以成画,使其锋健”;⑥“力谓骨体”,理会是“?笔(快速而精神贯注的行笔)则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⑦“轻谓曲折”,理会是“钩笔转角,折锋轻过,亦谓转角为暗过”;⑧“决谓牵掣”,理会是“牵掣为撇,决意挫锋,使不能怯滞,令险峻而成,以谓之决”;⑨“补谓不足”,理会是“结构点画或有失趣者,则以别点画旁救之”;⑩“损谓有余”,理会是“趣长笔短,常使意气有余,画若不足”;“巧谓布置”,理会是“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是之谓巧”;“称谓大小”,理会是“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使大,兼令茂密。”
关于十二意的精神,沈尹默曾这样总结说:“这十二意,有的就静的实体着想,如横、纵、末、体等;有的就动的笔势往来映带着想,如间、际、曲折、牵掣等;有的就一字的欠缺或多余处着意,施以救济,如不足,有余等;有的从全字或者全幅着意,如布置、大小等。”其实笔法之意,何止只十二种?不过通过对这十二种笔法用意的了解,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对于初学书法者来说,又确实是很基础的。

第5题:

唐代教育家()的名篇《师说》集中论述了教育伦理问题,对于后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建立和评价具有深远的影响。

  • A、韩愈
  • B、扬雄
  • C、朱熹
  • D、王阳明

正确答案:A

第6题:

论述字义和词义的关系是怎样的?
一个汉字在多数情况下,记录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语素。字义就是语素义。现代汉语的词除一部分单音节此外,大量是语素和语素组合而成的双音节合成词或多音节合成词,写下来就是两个或多个字。
①有的字仅仅代表一个音节,并不代表语素,这时,汉字也就没有字义。例如“沙发”中的“沙”和“发”。
②有的字在某个词语中没有意义,但是在另外一个词语中却是有意义的。例如“沙发”中的“沙”没有意义,但是在“沙漠”“沙丘”中的“沙”是有意义的。

第7题:

蔡邕的笔法是“神授”的吗?


正确答案:不是的。宋代的陈思在《秦汉魏四朝用笔法》中说:蔡邕小时候,入嵩山学书,于石室内得素书,“八角垂芒,颇似篆籀”,其内容是记载了李斯、史籀等用笔的方法和势态,蔡邕“得之不食三日,遂读三年,妙达其理,用笔特异”,成为汉代有名的大书法家。由此,后人称其笔法是为神所授。这个记载只不过是极力赞扬蔡邕的书法成就的传说而已。

第8题:

试论述后期象征主义的基本特征。(提示:在论述这道题时,须简要说明什么是“象征主义”。)


参考答案(1)象征主义是产生于19世纪中后期法国、以诗歌创作观念与实践的革新为核心的一种
  思潮、一场运动。象征主义可以分作前后两期。前期以法国诗人波德莱尔、马拉美、魏尔兰、兰波为代表;后期象征主义以法国诗人瓦雷里、奥地利诗人里尔克与爱尔兰诗人叶芝、英国诗人艾略特为代表。后期象征主义虽然与前期象征主义一脉相承,在基调上保持连续性,但却更多地汇人了唯美主义、神秘主义、意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多种现代主义风格。
  (2)象征主义艺术的宗旨是“赋予思想一种敏感的形式”,它既反对浪漫主义,也反对自然主义。象征主义认为,真正的诗歌应该剔除那些说教的、客观摹写的成份,也要排除那些滥用情感的、虚假的成份。它应该通过原始的、新奇的、神秘的象征来表达某种观念的东西。它要求大胆的、打破常规的创造,而不是因袭陈旧的传统,强调诗歌创作中的直觉、幻觉、通感、象征、暗示性、音乐性等。
  (3)后期象征主义较多地接受了马拉美的影响,其创作呈现以下三方面的特征:一是更加强调诗歌的复杂性、暗示性、神秘性和音乐性,强调通过象征实现灵魂与灵魂的对话,实现已知世界与未知世界的对话;二是创作变得愈来愈隐秘与个人化,诗人仿佛神庙中祈祷的神甫,试图在喃喃自语中创造某种奥秘的谜;三是更加强调形式的“纯粹”,试图创造一种“纯诗”。在后期象征主义诗人看来,诗作为一种最高的艺术创造形式,完全超越了自然,是使人类超脱自然死亡唯一的精神途径。

第9题:

“吴带当风”是形容我国唐代()的笔法。


正确答案:吴道子

第10题:

《授笔要说》的作者是谁?其书法活动怎样?


正确答案:《授笔要说》的作者是韩方明。韩方明活动于唐德宗贞元年间,生卒年不详。他著的《授笔要说》是他在贞元十五年、十七年跟随徐公璹和崔公邈学书时记录并总结整理下来的。文章的前部写笔法的传授方法,后部分专讲五字执笔法,对后世影响较大。其本人善长八分书,有书迹《新开隐山记》传世。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