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出中国人的四大病根:愚、贫、弱、私的学者是()

题目
单选题
指出中国人的四大病根:愚、贫、弱、私的学者是()
A

梁漱溟

B

费孝通

C

杨庆坤

D

晏阳初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请以下述材料为背景,叙述晏阳初和梁漱溟所提出的乡村教育方案,并比较他们乡村教育理论的异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兴起了以改造农村和农民现状为宗旨的乡村教育运动,不少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晏阳初认为:中国乡村存在四大基本问题,即愚、穷、弱、私。“愚”指人民绝大多数是文盲;“穷”指人民生活的极度贫困广弱”指缺乏医疗保障,人民健康水平低下;“私”指人民缺乏合作精神和公民意识。梁漱溟则认为:上述问题只是中国社会的表面病象,其深层原因是文化失调。中国文化的根在乡村,解决中国问题必须从乡村建设入手,从中国旧文化里转变出一个新文化来,以创造新文化来救活旧乡村。


答案:
解析:
(1)二者的乡村教育方案 晏阳初提出“四大教育”: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攻穷,培养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三大方式”:学校式教育,以青少年为对象设置初级、高级平民学校和生计巡回学校;社会式教育,以一般群众和农民团体为对象开展读书、演讲等活动;家庭式教育,以家庭中各成员为对象的生活、生产常识教育。 梁漱溟提出建立行政系统与教育机构合一的乡农学校。学校由学众、教员、学董、学长组成;学校按自然村落和行政级别分村学与乡学两级,实行“政教养卫合一”“以教统政”,将学校式教育与社会式教育合一;学校课程分两类,其一为以知识教育和“精神讲话”为内容的共有课程,其二为各校根据自身生活环境而设的个别课程。 (2)二者的异同 晏阳初与梁漱溟均注重乡村教育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并将教育与乡村经济、文化、道德等方面结合起来共同建设,在方式上均注意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 对中国问题的认识不同:晏阳初对中国农村问题的分析更多的是对中国“社会病”具体表象的归结;梁漱溟着力从中国文化中寻找中国乡村问题的病因。乡村教育的理论和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不同:晏阳初更注重乡村具体问题的解决,并引进现代民主意识和西方社会治理模式;梁漱溟则主要借鉴中国古代乡约制度并加以改造,更注重弘扬传统道德。

第2题:

在乡村教育运动中,晏阳初提出解决“愚、穷、弱、私”四方面问题的对策是实施“四大教育”,其中,最为根本的是( )。

A.文艺教育
B.卫生教育
C.生计教育
D.公民教育

答案:D
解析:
晏阳初认为,中国的平民普遍都具有“愚、贫、弱、私”四大疾病。针对以上四大病症,晏阳初他们研究出“四大教育”之法。“文艺教育”是“使平民能运用传达知识的工具”,用以治愚:“生计教育”是普及科技知识,训练生产技能,用以治穷:“卫生教育”是普及卫生知识,训练卫生习惯,改进公共卫生,用以治弱:“公民教育”是“养成平民的公共心与合作精神,使根本上训练其团结力,以提高其道德生活与团体生活”。晏阳初认为,在“四大教育”中,公民教育最为根本。

第3题:

()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提倡“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荀子


参考答案:B

第4题:

历史学家认为,宋代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但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导致其“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

  • A、重文轻武的思想
  • B、事权的分割
  • C、理学的兴起
  • D、科举制的完善

正确答案:B

第5题:

1840年后,有志之士对当时中国的批评有()。    

  • A、贫
  • B、病
  • C、愚
  • D、私

正确答案:A,B,C

第6题: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兴起了以改革农村和农民现状为宗旨的 乡村教育运动,不少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晏阳初认为:中国乡村存在四大基本问 题,即愚、穷、弱、私。“愚”指人民绝大多数是文盲;“穷”指人民生活的极度贫困; “弱”指缺乏医疗保障,人民健康水平低下;“私”指人民缺乏合作精神和公民意识。梁 漱溟则认为:上述问题只是中国社会的表面现象,其深层原因是文化失调。中国文化的 根在乡村,解决中国问题必须从乡村建设入手,从中国旧文化里转变出一个新文化来, 以创造新文化来救活旧乡村。
请以上述材料为背景,叙述晏阳初和梁漱溟所提出的乡村教育方案,并比较他 们乡村教育理论的异同。


答案:
解析:
(1) 二者的乡村教育方案
晏阳初提出“四大教育”: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攻穷,培养生 产力;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三大方式”:学 校式教育,以青少年为对象设置初级、高级平民学校和生计巡回学校;社会式教育,以 一般群众和农民团体为对象开展读书、演讲等活动;家庭式教育,以家庭中各成员为对 象的生活、生产常识教育。
梁漱溟提出建立行政系统与教育机构合一的乡农学校。学校由学众、教员、学董、 学长组成;学校按自然村落和行政级别分村学与乡学两级,实行“政教养卫合一”,“以 教统政”,将学校式教育与社会式教育合一;学校课程分两类,其一为以知识教育和“精 神讲话”为内容的共有课程,其二为各校根据自身生活环境而设的个别课程。
⑵二者的异同
晏阳初与梁漱溟均注重乡村教育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并将教育与乡村经济、文化、 道德等方面结合起来共同建设,在方式上均注意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
对中国问题的认识不同:晏阳初对中国农村问题的分析更多的是对中国“社会病” 具体表象的归结;梁漱溟着力从中国文化寻找中国乡村问题的病因。乡村教育的 理论和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不同:晏阳初更注重乡村具体问题的解决,并引进现代民主 意识和西方社会治理模式;梁漱溟则主要借鉴中国古代乡约制度并加以改造,更注重弘 扬传统道德。
【评分说明】只写出每个教育方案的要点而不展开论述的,最高不超过4分;能从其 他方面较为合理地比较二者异同的,可以酌情给分,每点最高不超过4分。

第7题:

提出以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和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三大方式”来解决中国农民的“愚、穷、弱、私”问题的教育家是()。

A晏阳初

B陶行知

C梁漱溟

D陈鹤琴


A

第8题:

晏阳初为中国农村“愚、穷、弱、私”四大顽症设计了“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正确

第9题:

简评晏阳殊愚贫弱私的意义与局限。


正确答案: 意义:
1.认识到了农民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要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首先要解决农村问题,因此从农村入手发展农村经济文化、改造农村社会的出发点是对的。
2.在发展农村教育、培养农村人才,传播和推广农业技术,发展农村合作和其他公益事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3.该理论具有深远的国际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少国家的乡村建设和社会去重建中,注意借鉴平教会的具体做法,晏阳初还在1950年后在泰国、古巴、菲律宾等国指导推行田间实验与社区教育,将初期的“除文盲,做新民”扩展为“除天下文盲,做世界新民”。
4.该理论指导广大知识分子,特别是不少高级知识分子,放弃城市中富足的物质生活,扎根农村,为农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光明,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局限:
1.站在知识分子的角度而不是农民阶级的角度看待农村社会,主观地将农村社会看成一个问题社会而没有考虑农民的实际诉求。
2.只看到了社会现象的表面病态,但没有进一步追究中国农民为什么会愚贫弱私,没有意识到帝国主义之侵略与封建残余之剥削是愚贫弱私的根本原因。
3.该理论的实践缺乏可能性,因为当时国难当头,战火不断,缺乏实践该理论的人才、资金和社会环境。
4.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国的乡村建设不能离开民族独立解放运动而单独进行,中国的问题是整体性的,该理论只做农村工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问题,仅就农村问题而言,其最根本的方面是土地分配问题,仅从农村卫生、农民素质等枝节问题上下功夫,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之苦。

第10题:

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导致宋代“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

  • A、藩镇割据出现
  • B、科举制完善
  • C、分割事权
  • D、理学兴起

正确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