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自知力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题目
问答题
简述自知力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自知力是指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神经症患者通常能认识到自己的不适,主动叙述自己的病情,要求治疗,医学上称之为自知力完整。精神病患者随着病情进展,往往丧失了对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否认自己有精神疾病,甚至拒绝治疗,对此,医学上称之为自知力完全丧失或无自知力。凡经过治疗,随着病情好转、显著好转或愈痊,患者的自知力也逐渐恢复。由此可知,自知力是精神科用来判断患者是否有精神障碍,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以及疗效的重要指征之一。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体育团队凝聚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答案:
解析:
  体育运动中的团队凝聚力又称为内聚力,是指团体为了实现目标和(或)满足成员的情感需要,团结在一起、保持一致倾向的动态过程。
  影响团体凝聚力的因素有:
  (1)环境因素
  团体规模:普遍来讲,队伍的规模越大,凝聚力越低。
  合约责任:当运动员明确了自己在运动队中所需要负担的责任以及扮演的角色,并且非常认同合约责任时,他们往往更加努力,充分发挥自己在团体中的作用。
  (2)个人因素
  满意感:个人对团体活动任务和团体成员间的人际关系的满意感有助于团队凝聚力的发展。
  团体成员特征的相似性:当团体成员的共同特性越多,一致性和形似性越高时,越容易彼此了解、亲近和沟通,人际关系更加融洽,团体凝聚力也越强。
  团体成员角色:团体成员是否明确自己在团体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共同目标的实现。
  (3)团体因素
  运动项目:运动项目所要求的队员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是决定凝聚力与运动成绩之间关系的关键因素。
  团体目标:良好的团体目标有助于每一个团体成员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促进目标达成的活动当中,并使其从中获得更多的满意感,从而促进团体的整体性和凝聚力。
  团体状况:团体的稳定性影响着团体凝聚力的发展。

第2题:

体温的病理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体温的病理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体温的病理变化分升高、降低。
体温升高:多见于急性传染病、败血病和某些炎症病例,可分为:
微热:升高0.5~1℃。多见于感冒等局限性炎症。
中热:升高1~2℃,见于呼吸道,消化道及某些亚急性、慢性传染病,如支气管肺炎,支气管炎及布氏杆菌病等。
高热:升高2~3℃。见于急性感染性疾病与广泛性的炎症,如猪瘟、巴氏杆菌病及流行性感冒等。
极高热:升高3℃以上。暗示严重的急性传染病,如猪丹毒,炭疽。
体温降低多见于中毒、大出血、生产瘫痪、循环衰竭及重度营养不良病例。

第3题:

简述创伤的致伤因子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创伤的主要致伤因子如下。①机械因子:如钝器击打、重力挤压、过度牵拉、锐器切割及火器射击等;②物理因子:如高温、冷冻、电流、放射线、超声波、激光及核元素等作用;③化学因子:如酸、碱、毒气等作用;④生物因子:如兽和蛇咬、虫蜇等。不同原因所致损伤,性质不同,了解各种致伤因子的特点,有助于对创伤的诊断和处理。另外,致伤因子的强烈程度、作用时间和部位及受伤时的姿势、体位和衣服的厚薄等均与创伤的范围和程度密切相关。全面了解致伤因子,有助于对创伤的正确估计和处理。

第4题:

鼻腔的血液供应及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鼻腔的血液供应及其临床意义为:鼻腔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颈内动脉的分支眼动脉和颈外动脉的分支上颌内动脉。眼动脉自神经管人眶后分出筛前动脉和筛后动脉。对于严重鼻出血、外伤、手术或肿瘤,根据出血部位结扎供血动脉止血最有效。关键是术前必须准确评估出血部位,以免错扎动脉。一般来说,来自中鼻甲水平以上的部位出血,应结扎筛前动脉;来自中鼻甲水平以下的部位出血,应结扎颈外动脉或在翼腭窝内(通过上颌窦)结扎上颌内动脉;鼻中隔前部出血难止者,可采用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或结扎上唇动脉中隔支。

第5题:

望诊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望诊为四诊之一,是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全身和局部的一切情况及其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健康或疾病情况的一种诊察方法。其内容可分为总体全身望诊和分部局部望诊。总体望诊包括望神、色、形、态;局部望诊包括望头颈五官、舌象、皮肤、络脉、排泄物及分泌物等项。
通过外部观察之所以能够了解内在的病变,是因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外部和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面部、舌部和脏腑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通过观察病人外部的异常变化,可以测知内在脏腑气血的病变。正如《灵枢·本脏篇》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

第6题:

简述血浆蛋白结合率,血浆半衰期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程度,即血液中与蛋白结合的药物占总药量的百分数。 结合率高的药物在结合部位达到饱合后,如继续稍增药量,就能导致血浆中的自由型药物浓度大增,而引起毒性反应。如两种药与同一类蛋白质结合,且结合率高低不同,将他们前后服用或同时服用可发生与蛋白质结合的竞争性排挤现象,导致血浆中某一自由型药物的浓度剧增,而发生毒性反应。
药物半衰期(t1/2)是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以t1/2来表示,反映血浆药物浓度消除情况。
其意义为:
①临床上可根据药物的t1/2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②t1/2代表药物的消除速度,一次给药后,约经5个t1/2,药物被基本消除;
③估计药物达到稳态浓度需要的时间,以固定剂量固定间隔给药,经5个t1/2,血浆药物浓度达到稳态,以此可了解给药后多少时间可达到稳态治疗浓度。

第7题:

简述血糖指数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血糖指数指餐后不同食物血糖耐量曲线在基线内面积与标准糖(葡萄糖)耐量面积之比,以百分比表示。
血糖指数的临床营养意义是可作为多糖类食物选择的参考依据,在糖尿病人的食物选择时可以作为指导。
糖尿病人在选择食物时应选择血糖指数较低的食物品种,如荞麦面、玉米面等。

第8题:

在临床上,可以将“自知力不完整”或“无自知力”作为(  )。

A.对“自知力”概念的错误认知
B.判断精神病症状的指标之一
C.对“自我”概念的错误认知
D.“现实自我”的解体与丧失

答案:B
解析:
判断精神障碍的指标:有无“自知力”。所谓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是指患者对自己状态的错误反映。

第9题:

简述瘘管试验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瘘管试验是检查是否存在迷路瘘管的简便而有效的手段,检查时将鼓气耳镜置于外耳道内,不留缝隙,向外耳道内交替加压、减压,同时观察受试者的眼球运动及植物神经系统症状,询问有无眩晕感。当骨迷路因为各种原因形成瘘管时可出现眼球偏斜或眼震,伴眩晕感,为瘘管试验阳性;无任何反应为阴性;仅有眩晕感,而无眼球偏斜或眼震者为弱阳性。瘘管试验阳性可确立诊断,瘘管试验阴性不能排除瘘管存在的可能性,应结合临床其他症状、体征综合考虑。

第10题:

简述自知力的概念。


正确答案:自知力就是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状态的认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