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摹印篆?

题目
问答题
什么是摹印篆?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篆书包括()。

A.古篆

B.大篆

C.小篆

D.中篆


参考答案:B, C

第2题:

什么是摹印篆?


正确答案:摹印篆是秦代用于印章的一种篆书。这种书体形体略方,笔画平直,与小篆有同有异。其名称,是因为在刻印之前,须就印的大小,字的多少,笔画的繁简,位置之疏密来加以规划、安排(即规摹)。所以,人们就把这种刻在印上的字体称之谓“摹印篆”。究竟这种摹印篆是哪种篆书,其说法有二:一是南齐萧子良认为摹印篆即刻符书。另一种认为是汉朝刻官印用的那种平直方整、篆隶参用的书体。但从现存实物中所见的字体来看,秦之“摹印篆”和汉代刻官印的“缪篆”还有一定差异,不尽相同。

第3题:

秦代,在一般的场合和平民使用时,多是用什么文字()

A古隶

B小篆

C方篆

D长篆


正确答案:A

第4题:

花果山山门以西不远处,保存有1400年前的唐隶宋篆摩崖石刻,是国内罕见的珍宝,被称为“三绝碑”。请问,唐隶宋篆分别指什么?


正确答案:唐隶指《东海县郁林观东岩壁记》;宋篆指《祖无择三言诗勒》。

第5题:

怎样临摹印章?


正确答案: “临”和“摹”是学习中国书法绘画的传统学习方法。临摹印章也是初学篆刻的重要手段。对古今名作的大量临摹是达到创作目的的必由之路,下面介绍临摹的具体方法:在临刻之前,十分重要的是选定临摹对象,“取法乎上仅得其中”,选择临摹对象,一般以秦汉印和明清以来的著名篆刻家的作品为主。摹分意摹、精摹两种,在选定临摹对象后应先细读一遍。所谓细读,指对原印的种种细微的特征详加研究。如果能用毛笔在纸上按大意放大几倍,加以摹仿描画,或可称作“意摹”。通过意摹,可以对全印有一个粗略的印象。然后,可用透明描图纸复于原稿之上,用狼毫描笔蘸碳素墨水或绘图墨水精摹一遍,进一步研究该印之种种特点,为正式临刻该印作好准备。精摹时,更要再现原印的细微变化,力求形神酷肖。如能在精摹以后再用放大的方法意摹一遍,收效将更佳。摹印时如手指上有汗腻油份,宜洗净双手,在不着墨的纸面部位衬一张白纸,以保证描图纸不沾油污。冬天呵出热气会潮湿纸面,也应在鼻下纸面上衬几层废纸或干毛巾。不论意摹或精摹的作品,可用本子收集起来,作为对照、研究的资料加以积累。
临刻所费功夫稍多。先将原作以水印法翻印上石,印文线条的粗细务必与原印相一致。然后对照镜中的原印反影,用狼毫毛笔蘸墨,小心补填遗漏或模糊的地方,就可以奏刀了。奏刀时,也要时时对照镜子中的反写印文,笔笔临刻,直至满意为止。如果能同时认真研究原作的章法、篆法、刀法,反复对比,则进步更大。至少要舍得把全过程的一半时间用以研究、对比。否则,囫囵吞枣,流于形式,不动脑筋地操刀“挖石”,即使千石万印也事倍功半。
在临印时,不仅把头脑作为储存丰富的印章语言的仓库,更要把头脑变作开动机器的车间,只有这样,才能把前人的成就转化为个人的技能。

第6题:

我国目录学史上篆一种图书分类法是什么?分别是哪些?


参考答案:

六分法。分别是: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诸子略:
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家;诗赋略:屈原赋;陆贾赋;荀卿赋;
歌诗;兵书略: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兵技巧家;术数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总计共有“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第7题:

什么是倒薤篆?


正确答案:属于篆书的一种。薤菜叶长细而头尖。这种篆字竖画都是细长,它上端方劲,末端尖锐,很像薤叶,所以称之谓倒薤篆。其典型的代表作是三国吴的《天发神谶碑》(又名《天玺纪功碑》,天玺是孙皓的年号),据张勃的《吴录》说是华核撰文,皇象所书。其字体宏大雄浑,古朴方正,以篆文为体,以隶书为用,结合巧妙自然,可称独步。其横画两端都有棱角,取法于隶,直画末端尖锐,形似薤叶倒垂。唐大历年间,诗人元结有《峿台铭》,(在今湖南省祁阳县峿溪上),其字体长方,而直画末端尖锐,亦属倒薤篆一类。这种字体,最早见于《说文解字》中收录的古文,其直画和横画两端都尖锐。又三国时代,魏《三体石经·尚书·左传》残文中,其古文直画两端尖锐,篆文直画末端尖锐,这些都取像于薤叶,也应属倒薤篆。

第8题:

影稿本,据稿本摹印,价值仅次于()。


参考答案:稿本

第9题:

汉篆有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 两汉时期的书法,篆、隶、真、行、草诸体皆备,以隶书应用最普遍,是汉代主要的书体,隶书发展的高度艺术水平也代表着汉代书法的主要成就。汉代虽然不以篆书为主,但应用仍然很广泛。例如石刻碑文、碑额、砖刻文字、瓦当文字、铜器铭文、货币文字、量器文字,特别是印章文字,都应用篆书。汉代篆书直承秦代篆书,结体大多用小篆,但在笔法、字形、结字、章法上却有较多的变化,书风有明显的汉代特点。西汉时期的篆书直承秦篆的迹象较为明显,例如西安出土的十二字砖文,字形扁方,线条圆劲,结体与笔法与秦代石刻有近似之处。金文篆书《上林窖藏铜器铭文》,方整的结体近似秦诏版篆书,但笔画硬实挺劲方直的特点又很有不同于秦篆之处。这两件作品与秦代篆书相比,已有笔画方折、结体方整、用笔劲挺雄健的汉篆特点。汉代瓦当文字、货币文字、印章文字的字形随器物形体而变化,用笔取势和结字有极为巧妙的变化。线条有的细而能厚,有的劲而能秀,有的粗而能劲,都显示了汉代篆书的善变特点和多彩多姿的风采。
东汉的《袁安碑》、《袁敞碑》,篆字呈长方型,笔画匀称如玉筋,章法整肃,直承秦代刻石风格,但字形和笔画的姿致却比秦刻石活泼。东汉《嵩山开母庙石阙铭》的篆书更有汉篆的特点。文字是小篆体,但笔划有粗有细,笔道圆融,显得厚重拙朴,上接石鼓文而有钟鼎文遗意。与李斯《泰山石刻》瘦劲匀称的笔法相比,有笔法肥厚而劲挺的特点,气度也显得厚重。特别是直笔用悬针法,与秦代篆书有明显区别。三国东吴的《禅国山碑》在结构善变,造型拙朴,笔画厚重上与《嵩山开母庙石阙铭》是一脉相承的。
东汉碑额篆书更是奇异多姿,如《尹宙碑额》“汉故豫州从事尹君之铭”十个篆书字,写得遒劲而有流动的风韵。疏密变化别有意趣,起笔、收笔用尖,特别是下垂的笔划,用尖十分突出,实开《天发神谶碑》的风范。东汉碑刻篆书里还有兼隶法的,如《祀三公山碑》,字的结构是小篆,但笔法却是篆隶相兼,杨守敬《平碑记》评曰:“非篆非隶,盖兼两体而为之,至其纯古遒厚,更不侍言,邓完白篆书多从此出。”汉篆善变而多姿的趋势,到三国时代更得发展,如东吴《天发神谶碑》,字体是小篆,但此碑一反篆书圆笔的常法,以方笔作篆书,笔力挺劲而雄强,气概宏大。下垂的笔画用悬针法,腕力过人。结字变化巧妙而又不失端严气象,实为难得。

第10题:

什么是草篆?它在字体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正确答案: 草篆就是急速、草率写成的篆书。在书写时,有删繁趋简、笔画连绵的特点。清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四《乙亥鼎铭》条中,认其文为“草篆,可识者,唯‘王九月乙亥’及‘乃吉金用作宝尊鼎用孝享’等字,其余,不可尽识,则以其恣意减损之故耳”。清朝严可均在其《说文翼·序》中认为:“草篆源于古籀,似篆似隶,如古器文之联绵纠结者是。”
近代学者郭沫若在其《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一文中,对草篆和其他草体书法在文字、书法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较为详细的阐明。他认为,规整的字体,多是在郑重其事的场合下使用,统治者之间或被统治者之间,除文盲而外,在不必郑重其事的场合,一般使用着草率急就的书体。“故篆书时代有草篆,隶书时代有草隶,楷书时代有行草。隶书是草篆变成的,楷书是由草隶变成的,草率化与规整化之间,辩证地互为影响。”这正和文字的发展一样,开始起源于民间,在阶级社会中为统治者服务,开始雅化、僵化;到一定程度或阶段,又向民间吸取新的营养获得新生。如此循环,螺旋上升。中国书法艺术,正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辨证发展过程而逐步臻于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