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汉代“德主刑辅”的治国思想表达的就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

题目
判断题
我国历史上汉代“德主刑辅”的治国思想表达的就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
A

B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明代的法律指导思想有( ).

A.礼法合一

B.德主刑辅

C.明刑弼教

D.重典治国


正确答案:CD
德主刑辅、礼法合一一直是中国传统的法制指导思想,但明初统治者的侧重点在于使用法律手段推行教化,教化与刑罚不分主辅,而是并列的统治手段。“明刑弼教”是明初主要的立法指导思想,而“重典治国”在“明刑弼教”作为其理论和伦理基础的前提下,成了明初司法的具体指导思想。

第2题: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四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四德”指哪四德?


参考答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第3题: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行______相结合。

A.以法治国和依德治国

B.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C.依法为主和以德为辅

D.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正确答案:B

第4题: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

A.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B.依法治国、执法为民
C.德主刑辅、民为邦本
D.合法行政、高效便民

答案:A
解析:
“立党为公”是指中国共产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外,没有任何的私利私求可言。“执政为民”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是人民的政权,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中国共产党会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执政为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因此选择A项。

第5题:

下列关于依法治国说法正确的是()。

A 、依法治国,归根到底就是依照宪法治国。

B 、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法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

C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D 、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参考答案:ABCD

第6题:

继承孔、孟重德轻刑的思想,提出“德主刑辅”治国方略的是朱熹。()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错误

第7题:

( )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A.德治

B.人治

C.法治

D.德主刑辅


参考答案:C

第8题:

“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法律命题的思想本质是()。

A.德主刑辅

B.以法治国

C.政教合一

D.以礼治国


参考答案:A

第9题:

下列有关法制思想的说法,错误的表述是、()

A、“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是对夏商神权政治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是周王朝的新的统治策略和治国方针
B、汉代中期后,“以德配天,明德慎罚”被儒家发挥成“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基本策略
C、“明刑弼教”一词最早见于《尚书》,首先对“明刑弼教”做了新的阐述的是著名理学家朱熹
D、“明刑弼教”思想与“德主刑辅”的传统立法、司法原则一脉相承,在德与刑的关系上其思想也是一致的

答案:D
解析:
周初统治者为了谋求长治久安,继承了夏商以来的神权政治学说。同时为了修补神权政治学说中的缺漏,并确定周王朝的新的统治策略,进一步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政治法律主张。汉代中期以后,这一主张被儒家发挥成“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基本策略,从而为“礼法结合”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法制奠定了理论基础。所以A、B两项正确;“明刑弼教”是“明与五刑,以弼五教”之语的简称,最早见于《尚书·大禹谟》,从字面观,“弼”乃辅佐之义,似与“德主刑辅”的传统立法、司法原则并无不同。实则不然,“德主刑辅”中,德为刑纲,刑受德的制约,处于次要的辅助地位。宋代以后,在处理德刑关系上有突破,著名理学家朱熹首先对其“明刑弼教”作了新的阐释,提高了礼刑关系中刑的地位。他强调,刑与教的实施可“或先或后”,“或缓或急”。经此一说,刑与德的关系不再是主次关系,德对刑不再有制约作用,而只是刑罚的目的,刑罚也不必拘泥于“先教后刑”的框框,而可以“先刑后教”。所以C项正确,D项错误。

第10题:

董仲舒新儒家的法律思想,主要有“君权神授”理论,()等内容。

A“三纲五常”的立法、司法原则

B“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

C阴阳五行说

D天人合一”


A,B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