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晤士报》记者莫里循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给报社的电文中使用了“革命”一词。而《泰晤士报》新闻部主任达.狄.布拉姆则指出,革

题目
单选题
《泰晤士报》记者莫里循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给报社的电文中使用了“革命”一词。而《泰晤士报》新闻部主任达.狄.布拉姆则指出,革命只适合成功的叛乱,只能在叛乱已经成功之后使用。除非并知道清政府已经被推翻,不论起义的形势如何严重,不能将起义说成是革命。《泰晤士报》在13日刊登武昌首义时最终使用的标题是“起义”。这表明此时的《泰晤士报》()。
A

支持中国革命

B

反对中国革命

C

舆论导向谨慎

D

认清了起义前景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刊载一切适于刊登的新闻”是哪一家报纸的新闻方针()

  • A、《纽约日报》
  • B、《泰晤士报》
  • C、《纽约时报》
  • D、《纽约世界报》

正确答案:C

第2题:

泰晤士报的报名的原意是()


正确答案:时代、时间

第3题:

《泰晤士报》驻华记者莫理循在其书信中有这样的描述:武昌城头的枪声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中国知识分子的大多数皆同情革命党”,袁世凯“是唯一可望从目前的动乱中恢复秩序的一个人”等。这些情形出现于( )。

A.清末新政时期
B.北洋政府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答案:C
解析:
题目中提到“武昌”“枪声”等字眼,可以想到是指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是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中国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

第4题:

莫里循是澳大利亚人,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他居住北京达20余年(1887-1920年),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你认为哪些不可能是他亲身经历留下的() ①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②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 ③临时大总统誓词的照片④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报道

  • A、①④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②

正确答案:B

第5题:

《京津泰晤士报》


正确答案: 1894年在天津创刊,英文,由英商天津印刷公司创办,英国人贝林汉姆任主编。该报是一份反映天津英租界工部局观点的报纸,重视天津和北方新闻,经常评论时政,发表政见。

第6题:

()周刊1947年创办于汉堡,是德最有影响力的新闻周刊,被《泰晤士报》誉为“德意志的民主堡垒”。


正确答案:《明镜》

第7题:

默多克控制的新闻国际公司,在英国拥有多家报纸,其中有()

  • A、《泰晤士报》
  • B、《每日快报》
  • C、《太阳报》
  • D、《星期日泰晤士报》
  • E、《世界新闻》

正确答案:A,C,D,E

第8题:

目前,《泰晤士报》的拥有者是()

A镜报报业公司

B快报报业公司

C汤姆森集团公司

D新闻国际公司


D

第9题:

曾被英国《泰晤士报》誉为“德意志的民主堡垒”的、德国最有影响的新闻周刊是()

  • A、《明镜》
  • B、《时代》
  • C、《听》
  • D、《威斯特伐里亚评论》

正确答案:A

第10题:

1911年底,英国《泰晤士报》发文称:“即素轻侮中国之法国巴黎朝报亦力言北京政府为世界所恶,而以民军为能尽其国民之天职。”这表明()

  • A、列强欲抛弃清政府以寻找新代理人
  • B、西方国家对辛亥革命持严守中立态度
  • C、列强在外交上倾向于支持辛亥革命
  • D、西方社会舆论对辛亥革命持同情态度

正确答案: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