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晤士报》记者莫里循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给报社的电文中使用了“革命

题目

《泰晤士报》记者莫里循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给报社的电文中使用了“革命”一词。而《泰晤士报》新闻部主任达.狄.布拉姆则指出,革命只适合成功的叛乱,只能在叛乱已经成功之后使用。除非并知道清政府已经被推翻,不论起义的形势如何严重,不能将起义说成是革命。《泰晤士报》在13日刊登武昌首义时最终使用的标题是“起义”。这表明此时的《泰晤士报》()。

  • A、支持中国革命
  • B、反对中国革命
  • C、舆论导向谨慎
  • D、认清了起义前景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连同皇帝制度一并被推翻。()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对

第2题:

《泰晤士报》驻华记者莫理循在其书信中有这样的描述:武昌城头的枪声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中国知识分子的大多数皆同情革命党”,袁世凯“是唯一可望从目前的动乱中恢复秩序的一个人”等。这些情形出现于( )。

A.清末新政时期
B.北洋政府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答案:C
解析:
题目中提到“武昌”“枪声”等字眼,可以想到是指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是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中国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

第3题:

某报社的记者在该报社的报刊上发表了一篇批评某歌星的文章,某歌星认为该文章报道失实,侵犯了其名誉权,该歌星应当以()为被告提起诉讼。

A.记者

B.报社

C.记者和报社

D.记者或报社


参考答案:B

第4题:

辛亥革命爆发时,恰好处于同盟会主导的革命运动的低潮期。


正确答案:正确

第5题:

辛亥革命爆发后,贵州是继湖南、陕西、江西、云南独立以后宣告独立的省份。


正确答案:正确

第6题: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参考答案: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是辛亥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为对外支付巨额赔款,腐朽的清政府加剧了对人民的盘剥,致使民怨沸腾,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在中外反动派的严重压迫下,20世纪初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遍及全国,资产阶级开始成为主要的角色。
第二,清末“新政”的破产是辛亥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
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先后宣布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由于其根本目的在于延续其反动统治,清政府不断借改革之名加强皇权,最终使统治集团内部分崩离析,没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统治危机。
第三,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并成为革命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就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奠定了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更多地接触到了西方的政治思想,而且对世界大势与国内民族危机有了更敏锐的认识。在民族危难加深、群众自发斗争高涨形势的推动下,开始摸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这些青年知识分子,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第7题:

今年是辛亥革命98周年,小张想实地考察辛亥革命首先爆发的地方,他应该到()

  • A、上海
  • B、北京
  • C、天津
  • D、武昌

正确答案:D

第8题:

辛亥革命的爆发与法国大革命的宣传有着密切的联系。( )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答案:正确

第9题:

()年,辛亥革命爆发.

  • A、1910
  • B、1911
  • C、1912

正确答案:B

第10题:

辛亥革命爆发于()。

  • A、1911年
  • B、1913年
  • C、1915年
  • D、1921年

正确答案:A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