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老师在自己的班里设置了这样一种制度.每天哪位同学能够帮助其他同学的话就可以领取一个卡片,卡片积攒到一定数量后可以找老师

题目
单选题
孙老师在自己的班里设置了这样一种制度.每天哪位同学能够帮助其他同学的话就可以领取一个卡片,卡片积攒到一定数量后可以找老师兑换自己喜欢的东西.孙老师运用的方法是()
A

强化法

B

代币奖励法

C

消退法

D

系统脱敏法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醒悟,是指品德不良的学生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意识到继续坚持错误的危害性,引起内心震动,产生不安感,开始有了改正错误的愿望.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行为属于醒悟的是( ).

A.留守少年王某因为盗窃被管教,在管教人员的帮助下,幡然悔悟,重新回到学校学习

B.刘某经常偷拿其他同学的学习用品,被班主任老师发现后,经过教育,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向老师保证再也不做这样的事情

C.赵某和班上的几个同学结成团伙,向低年级学生索要钱财,其父母告诉他,再这样就要被关进监狱,赵某吓得解散了团伙

D.李某上课爱做小动作,影响其他同学听课,在老师的严厉批评下,改掉了这一坏习惯


正确答案:B
B[解析]从定义上看,“醒悟”指一种心理状态或者说是一种态度.A项,王某不仅仅是醒悟,而且已经回到了学校.醒悟的状态已经过去,已经落实到了改正的行动上.C项.赵某是在父母的恐吓下解散了团体,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坚持错误的危害性;D项,李某爱做小动作这一行为并不能说是品德不良.故本题选B.

第2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升国旗仪式后,少先队部下发了为残疾儿童献爱心的倡议。回教室途中,班主任刘老师听到本班有位同学在嘀咕:“献爱心,献爱心,想必又要我们捐款了。”一旁的几位同学也在低声议论着。
下午的班会课上,刘老师组织同学们观看有关残疾儿童的纪录片,并围绕“有何感想”和“我们能做什么?”进行分组讨论。集体交流时,A同学说:“我们小区有一个这样的孩子,真的很可怜。我去帮过他,但是我要上学做作业,只能偶尔帮帮他。”其他同学也纷纷发言:“我们可以省下自己的零花钱,更多地帮助他们。”“众人拾柴火焰高!”“捐物捐款只是献爱心的一种表现,帮助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才是关键!”“我们可以给他们写信送贺卡。”……刘老师总结时分享了自己很喜欢的一句话——“让别人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结合案例,分析刘老师的行为遵循了哪些德育规律。


答案:
解析:
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也是促进受教育者品德矛盾的积极转化与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的统一。李老师的行为,遵循了以下德育规律:(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知,即品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情,即品德情感,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意,即品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行,即品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刘老师给同学们观看纪录片,有利于学生形成道德认识;让学生讨论“有何感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学生讨论“我们能做什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道德行为。从这几个方面人手能够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提高。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刘老师没有灌输给学生相应的德育思想,而是通过呈现情境,由学生自己讨论得出结论,这完成了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斗争,能够促进学生对外部道德要求的内化,是个体的心理活动的积极结果。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并通过活动和交往的过程表现出来的。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一开始,有同学把献爱心等同于捐款,并产生不满情绪,后来,刘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集体的影响下,大家纷纷能够转变观念,把献爱心的形式多样化,并且道德认识呈现积极倾向。这体现了刘老师能够合理运用学生之间的活动和交往,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思想的积极转变。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世界观尚未形成,思想很不稳定。学生品德过程中的反复是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现象,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刘老师没有对于学生不正确的道德认识立马纠正,而是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从而帮助学生促进品德认识的逐步提高。

第3题:

在中小学生的课堂上,西方社会有些国家是这样安排提问的:把每个同学的名字各写在一张卡片上,放在一个杯子(或者盒子)里,老师提问的时候,随机抽取一张卡片,请抽到的同学回答问题。如果这个同学不愿意回答问题,他(她)可以放弃,也可以请另外一个同学替他(她)回答问题。回答过问题的同学的名卡,就放在另外一个杯子(盒子)里。这样,保证每个同学都有提问的机会与权利。请你用德育的相关说法,评价这样的教学。也请你设计一个课堂公平的计划。


参考答案:(一)注重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西方学校德育把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看作是学生适应多元社会,学会自律,自主的重要保证,学校的一切德育工作都围绕这一中心开展。
(二)注重显示问题的解决。西方学校德育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注重学生生活问题及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
(三)注重方式方法的多样化。西方学校德育理论与实践都显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特点。从理论层面上看,各种各样的流派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实践层面上看,美国各地学校德育课程,教材,内容,方法都因社区,学校的实际的不同而不同
(四)强调价值相对,对学生过于放手。我们上课时,也会公平公正,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采用毛遂自荐的办法,朋友推荐,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办法。

第4题:

赵老师是四(1)班的班主任,她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勤奋严谨,每天都会关注班级微信群的动态。
上周五,赵老师在微信群里看到王佳同学的妈妈发了一条很长的微信,大致内容是班上三名同学在帮助王佳练习英语口语的过程中欺负嘲笑王佳太笨,使王佳内心很受伤……字里行间渗透着不满和愤怒。群里其他家长也众说纷纭:有的当即表示自己的孩子绝对不会欺负同学;有的认为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很有必要,但是老师家长要恰当引导;还有的认为校园欺凌无所不在,要引起大家的警惕……
认真读完家长们讨论的内容后,赵老师急忙在群里发表了自己对这件事情的态度。家长们看到班主任表态了,群里的风波暂时平息了,可是赵老师却久久难以平静……
赵老师知道王佳同学性格内向,课上不爱积极发言,课后也不喜欢和同学交流。各科学习成绩落后,尤其是英语,几乎每学期都不能及格。英语邓老师多次找她反映过王佳的英语学习状况:跟读模仿能力和记忆能力都比较差,口语课上几乎不和同学对话,点名朗读句子时也是低头一声不吭。针对这种状况,邓老师曾经和王佳妈妈聊过,得知她爸爸妈妈的文化水平较低,没有能力帮助她复习英语。为了帮助王佳同学提高英语表达能力,邓老师安排了三名同学利用课间帮助王佳练习英语口语。
为了尽快解决这件事情,赵老师的做法合适的是:
①转发给英语老师王佳妈妈所发微信的内容,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②告诉英语老师王佳妈妈对安排同学帮助王佳练习口语的方式不满意,建议改变辅导策略
③找帮助王佳练习口语的三名同学谈话,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
④课间向其他同学了解,帮助王佳练习口语的三名同学是否欺负了王佳
⑤找王佳谈心,了解三名同学帮助她练习口语的具体细节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⑤

答案:B
解析:
作为班主任,赵老师要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想要了解真实情况及时解决问题,需要与事件主要人员进行沟通,如英语老师、三位帮助王佳的同学以及王佳本人,因此①③⑤说法最合理。②不符合材料内容,王佳妈妈不是对安排同学帮助王佳练习口语的方式不满意,而是对三位同学对待王佳的态度不满意。④向其他同学了解情况可能不全面。因此,选择B选项。

第5题:

材料:
升国旗仪式后,少先队部下发了为残疾儿童献爱心的倡议。回教室途中,班主任刘老师听到本班有位同学在嘀咕:“献爱心,献爱心,想必又要我们捐款了。”一旁的几位同学也在低声议论着。
下午的班队课上,刘老师组织同学们观看有关残疾儿童的纪录片,并围绕“有何感想”和“我们能做什么”进行分组讨论。集体交流时,A同学说:“我们小区有一个这样的孩子,真的很可怜。我去帮过他,但是我要上学做作业,只能偶尔帮帮他。”其他同学也纷纷发言:“我们可以省下自已的零花钱,更多地帮助他们。”“众人拾柴火焰高!”“捐物捐款只是献爱心的一种表现,帮助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才是关键!”“我们可以给他们写信送贺卡。”……刘老师总结时分享了自己很喜欢的一句话——“让别人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问题:
结合案例,分析刘老师的行为遵循了哪些德育规律。


答案:
解析:
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也是促进受教育者品德矛盾的积极转化与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的统一。李老师的行为,遵循了以下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刘老师给同学们观看纪录片,有利于学生形成道德认识;让学生讨论“有何感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学生讨论“我们能做什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道德行为。从这几个方面人手能够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提高。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刘老师没有灌输给学生相应的德育思想,而是通过呈现情境,由学生自己讨论得出结论,这完成了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斗争,能够促进学生对外部道德要求的内化,是个体的心理活动的积极结果。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一开始,有同学把献爱心等同于捐款,并产生不满情绪,后来,刘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集体的影响下,大家纷纷能够转变观念,把献爱心的形式多样化,并且道德认识呈现积极倾向。这体现了刘老师能够合理运用学生之间的活动和交往,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思想的积极转变。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世界观尚未形成,思想很不稳定。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反复是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现象,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刘老师没有立即纠正学生不正确的道德认识,而是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帮助学生达到品德认识的逐步提高。

第6题:

某中学的于老师作为一名班主任,每天要管理的事情很多,经常感到分身乏术,真希望有个助手能够帮助自己。有一天,于老师突然想到,能不能让学生来代替自己,行使班主任的“职权”呢于是他决定试一试。经过认真考虑,于老师决定选择平时在班里威信较高的班干部郑莉莉作为第一个试验对象。一天课后,于老师找到郑莉莉同学做了一次长谈,说明了自己的设想,也谈了老师对她的期望。第二天,在班会会议上,于老师向全班同学宣布了自己的计划:下一周,由郑莉莉同学担任班上的“兼职班主任”,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任课老师,班上的一切工作由“郑老师主持”。
让学生“兼职班主任”的优点是( )

A.展示出对学生的信任
B.锻炼了学生的工作能力
C.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D.调动了学生干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答案:A,B,C,D
解析:
让学生“兼职班主任”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信任,这样做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调动了学生干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工作能力。

第7题:

孙老师在自己的班里设置了这样一种制度,每天哪位同学能够帮助其他同学的话就可以领取一张卡片.卡片积攒到一定数量后可以找老师兑换自己喜欢的东西。孙老师运用的方法是()。

A.强化法
B.代币奖励法
C.消退法
D.系统脱敏法

答案:B
解析:
【知识点】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卡片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属于代币的一种,所以这种方法属于代币奖励法。

第8题:

(材料)李楠,某中学“宏志班”的一位学生,在她刚15岁时,母亲病故了,她悲痛万分。这个噩耗同样也震动着老师和“宏志班”里每一个同学的心。在老师的指导下,班长在征求意见后,让同学们自己制作白花,中间用一朵大白花,周围用53朵小白花扎成一个花圈,代表全班同学的心意,送给故去的李楠妈妈。李楠在葬礼的第二天回到教室时,发现课桌里装满了慰问卡片。看着卡片,李楠热泪盈眶,并下定决心振作起来,坚强快乐地生活。 结合新课改相关知识分析此案例。


正确答案:(1)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以人的终身发展为本,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班主任和全班学生都能够关注到学生的家庭遭遇,这种良好的班级氛围正是以人为本理念教育的结果。(2)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使教育过程成为学生培养高尚情感和丰富文化知识的人生体验。学生自己动手的过程正是高尚情感的体现。(3)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培养学生自我发展与终身发展的能力。班主任通过动员全班学生为李楠动手制作花圈,为李楠重新振作自己、为以后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9题:

学生家长离异了,老师把这个事情告诉了班里同学,老师这种做法对不对?


答案:
解析:
我不认同题干中教师的做法。对此,我有以下看法:
第一,学生家长离异,属于个人隐私,作为教师应为学生保守秘密,不应该告诉班里其他学生。
第二,把这件事情告诉班里其他同学后,不利于父母离异学生的同学关系,也会挫伤该名同学的自尊心,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第三,作为教师应反思自己的错误,同学生道歉,并帮助离异家庭的学生调整心态,不要影响自己的学业。

第10题:

晚自习,刘老师在辅导学生学习时,不知哪位同学将一张“老虎贴纸”粘在刘老师背上,引起同学们一阵窃笑。经调查,这个恶作剧是李钰搞的,此后,刘老师对李钰不闻不问。 刘老师的行为( )。

A. 正确,可以促进李钰的自我反思
B. 正确,可以警示班上其他同学
C. 不正确,这样压制了李钰的个性
D. 不正确,这是对李钰的不当惩罚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该教师违反了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故本题选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