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生产企业,应优先选择为价值工程的对象的情形有()。

题目
多选题
对于生产企业,应优先选择为价值工程的对象的情形有()。
A

结构复杂或落后的产品

B

制造工序多或制造方法落后及手工劳动较多的产品

C

原材料种类繁多和互换材料较多的产品

D

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大的产品

E

废品率高的和关键性的产品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E,A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关于价值系数说法错误的是( )。

A、价值系数=目标成本/现实成本
B、价值系数等于1,说明功能与成本匹配合理,一般无需改进
C、价值系数大于1,说明成本过大,有改进潜力,是重点改进的对象
D、在选择价值工程对象的产品和零部件时,应优先选择价值系数<<1且改进幅度大的产品或零部件

答案:C
解析:
价值系数大于1,说明功能分配偏高或成本分配过低。价值系数小于1,说明成本过大,有改进潜力,是重点改进的对象

第2题:

如果整机生产企业缩小生产规模,仅从供应商质量保证能力角度考虑,应 ()。

A.优先选择甲企业
B.优先选择乙企业
C.优先选择丙企业
D.重新选择其他供应商,因三家企业都不能满足要求


答案:B
解析:

第3题:

下列产品中,根据价值工程对象选择的一般原则,在选择价值工程对象时,应优先选择( )。

A.对企业经营有重要影响的产品

B.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产品

C.在改善价值方面有较大潜力的产品

D.数量多的产品

E.需要更新换代的产品


正确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价值工程对象选择的原则,其原则是:优先考虑对企业生产经营有重要影响或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产品或项目;在改善价值上有较大潜力,可取得较大经济效益的产品或项目。参见教材P30

第4题:

由多个部件组成的产品,应优先选择()的部件作为价值工程的分析对象。


A.造价低
B.数量多
C.体积小
D.加工工序多
E.废品率高

答案:B,D,E
解析:
对由各组成部分组成的产品,应优先选择以下部分作为价值工程的对象:⑴造价高的组成部分;⑵占产品成本比重大的组成部分;⑶数量多的组成部分;⑷体积或重量大的组成部分;⑸加工工序多的组成部分;⑹废品率高和关键性的组成部分。

第5题:

根据价值工程对象选择的一般原则,对生产企业应优先选择为价值工程的对象的有( )。
A、结构复杂或落后的产品
B、在总成本中占比重大的产品
C、原材料种类多和互换材料较多的产品
D、体积或重量大的组成部分
E、制造工序多或制造方法落后及手工劳动较多的产品


答案:A,B,C,E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价值工程的应用。对生产企业,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应优先选择为价值工程的对象:(1) 结构复杂或落后的产品;(2) 制造工序多或制造方法落后及手工劳动较多的产品;(3) 原材料种类繁多和互换材料较多的产品;(4) 在总体成本中占比重大的产品。选项D是对由各组成部分组成的产品,应优先选择以下部分作为价值工程的对象。参见教材P57。

第6题:

采用强制确定法对某工程四个分部工程进行价值工程对象的选择时,各分部工程的功能系数和成本系数如下表.根据计算,应优先选择为价值工程对象的分部工程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B
解析:
价值系数=功能评价系数/成本系数,当价值系数等于1时,评价对象的功能重要程度与成本的比重属于合理匹配,可以认为功能的目前成本是比较合理的。本题中工程乙的价值系数等于1,应优先选择为价值工程对象。

第7题:

开展价值工程活动通常分为准备、分析、创新和实施4个阶段,其中分析阶段主要应回答的问题是( )。
A、价值工程的对象是什么
B、价值工程对象的用途是什么
C、提高价值是否有替代方案
D、提高价值的方案成本是多少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价值工程方法。价值工程的一般程序分为4个阶段、12个步骤。其中分析阶段包括:搜集整理信息资料、功能系统评价、功能评价。应回答的问题是该对象的用途是什么,成本和价值是多少。

第8题:

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对于当今的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应引起什么思考?


参考答案:

(1)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引起的。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必须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
(2)超额剩余价值,是生产条件优越的资本主义企业由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于采用先进技术的个别企业的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和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创造的。所以,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因此,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首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全社会资本主义企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3)无论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还是超额剩余价值生产,都是以不断改进技术、改进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条件的。这一点对于当今企业实现增加利润的目的是完全适用的。
(4)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建立在个别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基础上的。各个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造成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最终形成相对剩余价值。无论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还是超额剩余价值生产,都极大地推进社会财富的迅速地、大量地增加,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所不同的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剩余价值是被资本家所占有,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则是为国家用于劳动者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相应缩短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则是非常必要的。因此,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在当今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9题:

某分部分项工程具有4项功能,总目标成本为200000元,各功能的实际成本以及采用强制确定法得到的功能重用性系数等,见下表。根据计算,应优先选择( )分部分项工程为价值工程对象。

A、F1
B、F2
C、F3
D、F4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价值工程的应用。首先,根据功能重要程度,分配目标成本(其结果列于下表);然后,结合下表利用功能成本法,计算各项功能的价值系数。

利用式3-31计算,得出四项功能的价值系数依次为V1=(90000/100000)=0.9、0.67、0.8和0.83。于是,应选择F2为改进对象。顺便说明,在此题的背景下,利用成本降低期望值进行选择,难以做出精准判断。参见教材P61~62。

第10题:

某分部分项工程共有4项功能,总目标成本为200000元,各功能的实际成本以及采用强制确定法得到的功能重用性系数等,见下表。根据计算,应优先选择( )为价值工程对象。

A.F1
B.F2
C.F3
D.F4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价值工程的应用。首先,根据功能重要程度,分配目标成本(其结果列于下表);然后,结合下表利用功能成本法,计算各项功能的价值系数。

最后计算得出,四项功能的价值系数依次为V1=(90000/10000)=0.9、V2=0.67、V3=0.8和V4=0.83。故应选择功能价值系数最低的F2为改进对象。顺便说明,在此题的背景下,利用成本降低期望值进行选择,难以做出精准判断。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