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自我意识与道德发展的关系?

题目
问答题
如何理解自我意识与道德发展的关系?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自我意识虽然属于心理学范畴,但是,它与思想品德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根本依据,对道德行为调节、思想道德观念内化和自我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自我意识是个体道德观念内化的依据
个体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关键在于其将外在环境提出的教育要求“内化”为自身追求的目标,而这一“内化”过程需要自我意识的积极参与。随着生理的成熟和社会经验的增多,个体会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与自己年龄特征相符的内部道德环境,这一内部道德环境直接影响着个体的道德思维方式。当教育者提出教育要求时,个体会根据内部道德环境运用自我意识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和选择,若外在的要求与自我要求相一致,个体将接受外在的教导,并形成新的道德观念,确立新的道德修养目标,建构新的内部道德环境。
(二)自我意识影响着个体道德行为的调节
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因此道德行为是在自我意识中的道德意识支配下产生的,个体道德行为是其自我意识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个体的道德意识支配其产生道德行为,当道德行为取得比较圆满的结果时,个体又能产生积极的自我认识,愉快和高尚的自我体验,从而形成一种力量促进该道德行为的保持;相反,当个体某些行为受到周围环境的否定式,就会产生消极的自我认识,内疚和悔恨的自我体验,促使个体自我批评和改正。如此循环往复,个体良好的道德行为就得到了巩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自我意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
自我教育是个体自觉参与自身思想转化和道德行为控制的过程。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能帮助个体构建道德自我,能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个体的自我教育是以自我意识为基础的,个体在自我认识的前提下按照社会的要求评价自己,按照“理想自我”检查“现实自我”或依据“现实自我”调整“理想自我”,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积极体验和掌握正确的道德标准,以期发展和完善自己。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是个体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批评、自我控制的自觉过程。没有自我意识的作用,就没有个体的自觉活动;没有个体的自觉活动,自我教育就无从谈起;那么道德教育的效果就无从体现,可见自我意识是自我教育的方向和指引,是道德教育成功与否的基础。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是(  )
A.社会关系的形成
B.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C.生产实践
D.劳动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道德产生客观条件的记忆.注意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历史前提等概念不要混淆.

第2题:

如何理解教学中的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


答案:
解析:
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关系。能力是成分复杂的集合,下面以智力为例说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的统一性。(1)智力的发展和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力的发展依赖于他们知识的掌握。人们常说“无知必无能”。不爱学习,知识和经验都很贫乏的人,他的智力不可能发展得很好。学生学习的科学文化知识,既是人类知识长期积累和整理的成果,又是人类智力和智慧的结晶,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人类认识的方法。对学生来说,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智力运用的过程。只有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获取这些知识的认识方法,并把这些知识和认识方法自觉地、创造性地运用在以后的学习和实际中去,才能逐步发展自己的智力,形成自己的创造才能。同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他们的智力发展。因为人们的智力同样是人们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只有那些智力发展好的学生,他们接受能力才强,学习效率才高;而智力发展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中则有较多困难。可见,发展学生的智力是顺利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教学内容迅速增多,程度不断提高,难度不断加大,尤其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这样,他们才能有效地掌握现代科学知识,攀登世界科学的高峰。(2)生动活泼地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通过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然而,知识不等于智力,传授了知识不等于发展了智力。一个学生知识的多少并不一定能标志他的智力发展的高低。如果知识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只知机械记取和搬用知识,即使他们头脑里填满了一大堆知识,也不可能增进思考力,而且往往会使他们变得呆头呆脑,造成了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可见,不是任何一种知识教学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因为学生的智力不仅与他们所掌握的知识的性质、难度、分量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他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透彻度、获取这些知识的方式与活动的状况以及运用知识的自觉能动的程度紧密相关。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以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通过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活动透彻地理解知识原理,掌握学科的结构,特别是要启发学生了解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学会独立思考、逻辑推导与论证,能够自如地甚至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来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智力获得高水平的发展。(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智力发展的片面性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教学中应当如何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形式教育论者和实质教育论者曾经有过长期的争论。前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知识的传授则是无关紧要的;后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需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显然,两者的主张都是片面的,都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人为地割裂开来。在我们今天的教学中,也常有类似的情况出现。有的强调“双基”教学,认为“双基”教学抓好了,学生的智力就自然地发展了,忽视引导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反思有意识地锻炼与发展学生的智力;也有的过于强调教学的活动性质和创造性,把探究与发展智力放在首要地位,却不重视系统知识和原理的精确掌握与优化。这两者都有片面性,都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第3题:

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

(A)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矛盾

(B)社会关系形成

(C)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D)社会分工的不同


参考答案:C

第4题:

你如何理解现代设计发展中技术与艺术、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1)现代设计孕育于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成长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现代设计概念主要是伴随着现代社会中技术和艺术的变革而产生的。
2)现代设计从它诞生第一天起,就被要求在新的生产方式下,把艺术与技术结合起来,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产品。从起源看,现代设计源于工艺美术,从结构功能角度出发,对产品进行再创造。
3)现代设计“一切细节都从属于产品功能”“形式服从功能”掀起了功能主义的热潮,并主导了现代设计的方向。

第5题:

如何理解自我意识与道德发展的关系?
自我意识虽然属于心理学范畴,但是,它与思想品德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根本依据,对道德行为调节、思想道德观念内化和自我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自我意识是个体道德观念内化的依据
个体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关键在于其将外在环境提出的教育要求“内化”为自身追求的目标,而这一“内化”过程需要自我意识的积极参与。随着生理的成熟和社会经验的增多,个体会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与自己年龄特征相符的内部道德环境,这一内部道德环境直接影响着个体的道德思维方式。当教育者提出教育要求时,个体会根据内部道德环境运用自我意识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和选择,若外在的要求与自我要求相一致,个体将接受外在的教导,并形成新的道德观念,确立新的道德修养目标,建构新的内部道德环境。
(二)自我意识影响着个体道德行为的调节
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因此道德行为是在自我意识中的道德意识支配下产生的,个体道德行为是其自我意识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个体的道德意识支配其产生道德行为,当道德行为取得比较圆满的结果时,个体又能产生积极的自我认识,愉快和高尚的自我体验,从而形成一种力量促进该道德行为的保持;相反,当个体某些行为受到周围环境的否定式,就会产生消极的自我认识,内疚和悔恨的自我体验,促使个体自我批评和改正。如此循环往复,个体良好的道德行为就得到了巩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自我意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
自我教育是个体自觉参与自身思想转化和道德行为控制的过程。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能帮助个体构建道德自我,能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个体的自我教育是以自我意识为基础的,个体在自我认识的前提下按照社会的要求评价自己,按照“理想自我”检查“现实自我”或依据“现实自我”调整“理想自我”,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积极体验和掌握正确的道德标准,以期发展和完善自己。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是个体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批评、自我控制的自觉过程。没有自我意识的作用,就没有个体的自觉活动;没有个体的自觉活动,自我教育就无从谈起;那么道德教育的效果就无从体现,可见自我意识是自我教育的方向和指引,是道德教育成功与否的基础。

第6题:

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是(  )
A.社会关系的形成
B.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C.生产实践
D.劳动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道德产生主观条件的记忆.注意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历史前提等概念不要混淆.

第7题:

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动力推动下,新的传播媒介不断被发现和创造出来,使社会信息系统不断走向发达和完善。
而传播媒介的进化对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媒介的极大丰富和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达,进步增加了信息和信息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信息也由此诞生。

第8题:

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


参考答案:错

第9题:

应该如何理解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一方面,历史证明人口并不必然导致发展。在存在技术进步,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会不断提高,食物供给增加的速度会超过人口增加的速度。由于人类对自身再生产可以进行主动调节,生育率是按照一定的发展规律而降低的。
另一方面,一个在较短的时间里迅速增大的人口规模,会造成家庭、社会对人口规模作出反应和调整的时间过短,可能导致人力资本投资不足,还会在一定的时期造成人口结构生产性的降低。此外,人口增长过快会导致在具有外部性的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上面的投资,与一定时期的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第10题:

如何理解国家机构的产生与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紧密的关系?


正确答案: ①国家机构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国家机构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反映该经济基础的性质并服务于该经济基础,一切政府,甚至最专制的政府,归根到底都不过是本国状况的经济必然性的执行者。
②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和国家形态的更替,国家机构作为国家管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事务的机关,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要素如政府官吏、职权、职能及经费均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国家关系的变化、社会危机的产生等因素而不断扩大。
③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社会生活和国家活动的日益复杂,社会主义国家管理机构也相应增多,我国中央国家机构自1949年10月建立以来,至2006年先后进行过近10次机构改革,长期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怪圈,从政府与市场、社会的互动看,国家机构的增减、变革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要根据政府职能的变化进行国家机构改革,政府职能变化是国家机构变革的根本依据,而政府职能是由社会需求产生的,因此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精简和合理地组织国家机构,提高国家机构工作效率,吸收广大劳动人民参加国家的管理活动,是社会主义国家机构发展、变革的基本方向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