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个性动力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并评述该理论?

题目
问答题
弗洛伊德的个性动力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并评述该理论?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弗洛伊德的生物欲望说主张性本能的冲动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把社会机能只看成是起限制和检验“欲望”在个性中的积极性作用;弗洛伊德把个性发展归之于性心理的发展,划分为个性发展的三个阶段(认为个性的发展终止于青年期):
①前性期阶段(出生—5岁):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
②潜伏期阶段(6—12岁):克服恋亲情绪;
③生殖阶段(12、13岁以后)
(2)对弗洛伊德个性动力理论的评述:
①缺点:关于个性的动力理论是以本能为基础展开的。也是反社会的,对内部心理世界的探讨是忽视意识的,过分强调心理的生物因素,把注意力放在无意识的冲动方面,社会意识只不过是为无意识的本能服务。
②优点:但他不同意麦独孤把本能当成是社会之因的思想,也不只是现象学地研究人的行为。在研究个性的动力时,超越了心理现象表面价值,深入到行为的背后,探讨富有深远意义的动机根源,扩大和加深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在探讨行为的动力时,重视心理内部动机相互作用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外部社会环境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论述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和货币主义的货币理论,并对两者加以比较和评述。


答案:
解析:
(1)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他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所谓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宁愿持有流动性高但不能生利的货币,而不愿持有其他能生利但不易变现的资产这样一种心理倾向。这种流动性偏好实质上就是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凯恩斯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动机主要有三个,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1)交易动机。货币需求的交易动机又可分为个人交易动机与企业的营业动机。个人和企业为了满足日常支付和交易需要,必须持有一定量的货币。一般来说,满足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的数量取决于收入水平,并与收入多少成正比,所以可将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看作是收入的递增函数。 2)预防动机。为提防不虞之支出或抓住未能预见的有利进货时机,人们必须在持有交易所需货币之外,再保留一定的货币余额,这就是所谓的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由于这部分货币主要也是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也受到收入水平的影响,所以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也是收入的递增函数。 3)投机动机。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实际上是指人们对闲置货币余额的需求,而不是对交易媒介的需求。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与现实利率水平成负相关,而与预期利率升降成正相关。现实利率水平高或人们预期利率水平下降,则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减少;现实利率水平低或人们预期利率水平上升,则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增加。 基于以上三种动机的货币总需求为L=L1(y)+L2(r),其中,L1,为基于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L2为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y为收入,r为利率。这就是凯恩斯通过对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进行分析而提出的货币需求函数,其图形如图17-5所示。

在图17-5中,L1,与利率无关,故为一条垂线,即对利率完全无弹性;L2为利率的减函数,故从左至右向下倾斜。将L1与L2相叠加,便得出货币总需求曲线,如图17-6所示。

(2)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1956年,弗里德曼发表了《货币数量说的重新表述》一文,奠定了现代货币数量说的基础。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说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物价问题的理论,而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现代货币数量说研究的是影响人们持有货币量的因素。 1)总财富。弗里德曼把货币看作人们持有财富的一种形式。个人所持有的货币量受其总财富限制。总财富包括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由于总财富难以直接计算,因此,他提出用“恒常收入”这一概念来代替财富。所谓“恒常收入”是指人们在较长时期内所能取得的平均收入,它区别于带有偶然性的即时性收入,是一种比较稳定的收入。 2)财富构成。财富构成指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的比例。人力财富是指个人在将来获得收入的能力,即人的生产能力,又叫人力资本。非人力财富即物质资本,指生产资料及其他物质财富。人力财富要转化为现实的非人力财富,会受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等因素的制约,所以在转化过程中,人们必须持有一定量的货币以应付交易等需要。这一货币量的多少,取决于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的比例。在就业困难时,人力财富所占比例较大,所需持有的货币也较多。 3)货币和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人们持有多少货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与其他资产收益大小的比较。在一般情况下,货币收益为零,而其他资产均有收益,其他资产收益率提高,则货币需求将减少,反之则相反。 4)价格水平。因为弗里德曼所讨论的货币需求,是对支配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余额的需求,而不是对名义余额的需求。弗里德曼认为,这是新、旧货币数量说的基本特征。

(3)二者的比较。①货币需求量的决定方面,两者观点不同。凯恩斯理论的观点是,主要因素是利率的变化,与利率呈反方向变化;利率经常变动,货币需求量是不稳定的。而弗里德曼的理论以为,利率的影响很小;恒久收入的影响大,恒久收入的稳定决定货币需求的稳定。②货币供给量变化对经济的影响方面,两者观点不同。凯恩斯理论的观点是,货币供给量影响国民收入,但它是通过利率作用来影响的,因而是间接的。而弗里德曼的理论认为,从长期看,货币供给量不影响国民收入;从短期看,利率影响甚微,货币供给量是影响国民收入的主要因素。③对政策的选择方面,两者观点不同。凯恩斯理论的观点是,重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逆经济风向”行事。而弗里德曼的理论认为,淡化财政政策,重视货币政策,主张“规则”的货币政策。

第2题:

心理动力理论作为一个理论流派,包括()

A皮亚杰的理论

B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C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D艾里克森的理论

E信息加工理论


B,D

第3题:

强调劳动力个性特征培养的一种人力资本理论是()

A、筛选假设理论

B、社会化理论

C、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D、经济增长理论


参考答案:B

第4题:

试述李斯特保护幼稚产业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对该理论学说作一评价。


正确答案: (一)主要内容:
(1)对古典自由贸易理论提出批评。指出比较成本说忽视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只注重交换价值,不注重生产能力和形成,不利于德国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国家竞争力的增强,不利于德国真正实现政治经济独立。
(2)批评古典自由贸易理论忽视了各国经济和历史的特点,认为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选择应全面考虑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取决于该国当时所具备的各种条件和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3)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认为通过政府对国民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加以限制,来保证国家经济利益的实现,而国家利益的保证是持久的个人利益实现的前提。
(4)保护对象为有发展前途,有潜在发展优势的产业,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护和发展之后能够成长起来,并能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以30年为最高保护时间。
(5)通过禁止输入与征收高额关税的办法来保护幼稚工业,以免税或征收少量进口关税的方式鼓励复杂机器进口。
(二)理论政策评价。
积极意义:
(1)保护幼稚产业理论把经济发展看作一个规律性的历史过程来研究,强调国际贸易中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强调各国应根据各自国家的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选择对外贸易政策。
(2)认为国家生产力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而建立高度发达的工业又是提高生产力的关键,因而有必要对国家处于发展中的、有前途的,但遭遇到国外有力竞争的产业部门采取适当的保护。
(3)强调保护的过渡性和有选择性,强调贸易保护是达到发展工业、发展生产力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认为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将逐步降低保护,最终走向自由贸易。
(4)对美、德当时经济政策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缺陷:
(1)对生产力的理解比较含糊,对影响生产力的因素分析也很混乱。
(2)以经济部门作为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基础歪曲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过程。
(3)保护对象的选择缺乏客观具体的标准。

第5题:

弗洛伊德的个性动力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并评述该理论?
(1)弗洛伊德的生物欲望说主张性本能的冲动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把社会机能只看成是起限制和检验“欲望”在个性中的积极性作用;弗洛伊德把个性发展归之于性心理的发展,划分为个性发展的三个阶段(认为个性的发展终止于青年期):
①前性期阶段(出生—5岁):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
②潜伏期阶段(6—12岁):克服恋亲情绪;
③生殖阶段(12、13岁以后)
(2)对弗洛伊德个性动力理论的评述:
①缺点:关于个性的动力理论是以本能为基础展开的。也是反社会的,对内部心理世界的探讨是忽视意识的,过分强调心理的生物因素,把注意力放在无意识的冲动方面,社会意识只不过是为无意识的本能服务。
②优点:但他不同意麦独孤把本能当成是社会之因的思想,也不只是现象学地研究人的行为。在研究个性的动力时,超越了心理现象表面价值,深入到行为的背后,探讨富有深远意义的动机根源,扩大和加深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在探讨行为的动力时,重视心理内部动机相互作用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外部社会环境的作用。

第6题: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包括两部分:人格结构和人格发展。
人格结构:在弗洛伊德看来,人格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内包括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三个部分,分别称为本我、自我和超我。由于这三个部分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的内驱力,支配了个人所有的行为。
人格发展:精神分析理论关于人格发展有两个前提。
第一,强调发展,认为成人的性格是由婴幼儿时期的各种经验塑造而成的;
第二,性力是一生下来就有的,并随着个体心理的发展而发展。人格的发展分五个时期:
①口唇期;
②肛门期;
③性器期;
④潜伏期;
⑤青春期。

第7题:

艾里克森与弗洛伊德在个性形成理论的异同点。
艾里克森与弗洛伊德在个性形成理论的相同点:艾里克森个性形成理论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影响,但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有所修正,也可以说艾里克森个性形成理论是对弗洛伊德个性理论的发展和继承。艾里克森与弗洛伊德在个性形成理论的不同点:
第一,对个性的动力理解方面。后者的生物欲望说主张本能的冲动是形成个性和发展的动力。前者虽然承认生物本能动力性,但他把它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他认为个人欲望满足和得不到满足都是社会环境不同而有差异。
第二,关于自我同一性问题。后者认为儿童在4-5岁知道男女区别,显示出生来就有好奇心和内心怀有的空想,因而发生论之爱,这是伊底情结同一性表现;前者则认为同一性在幼儿期曾一度过,在青年期形成和建立。青年期是个性成熟期,是自我同一性时期。
第三,在个性发展阶段划分方面不同。后者划为3期(出生-5岁,前性期阶段,包括口期、肛门期、生殖器期;6-12岁,潜伏期阶段,克服恋亲情绪;12、13以后,生殖阶段)。前者划分为8个阶段(0-1.5婴儿期、1.5-3幼儿前期、3-5幼儿后期、5-11学龄期、11-18青年期、18-30成人初期、30-50中年期、老年期)

第8题:

弗洛伊德的个性结构理论是以()为核心构成的。他认为个性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


正确答案:本能性欲

第9题:

不属于艾里克森与弗洛伊德在个性形成理论上的不同点的有()

A对个性的动力理解方面

B关于自我同一性问题

C对本能力量的理解方面

D在个性发展阶段划分方面

E个性形成途径方面


C,E

第10题:

麦格雷戈X理论和Y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正确答案:X理论主要观点是人的本性是坏的,一般人都有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的特性;由于人有厌恶工作的特性,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仅用奖赏的办法不足以战胜其厌恶工作的倾向,必须进行强制、监督、指挥并以惩罚作为威胁,才能使他们付出足够的努力去完成给定的工作目标。Y理论认为人并不是懒惰的,他们对工作的喜好和憎恶决定于这工作对他是一种满足还是一种惩罚;在正常情况下人愿意承担责任;人们都热衷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