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普通高中生物教材中“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题目
问答题
阅读普通高中生物教材中“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和结合方式。过程与方法:通过氨基酸通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及民族自豪感。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细胞增殖”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如下左图为教材中“问题探讨”栏目的图片,请以此为素材,设计一个新课导入环节。如下右图为教材中“本节聚焦”栏目中的内容。请以此作为参考.并结合教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


答案:
解析:
(1)导入环节的教学设计:
教师投影展示象与鼠的形体对比图片,提问:象与鼠的形体差距悬殊,象的体细胞是否比鼠的体细胞大?二者形体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象与鼠相应器官或组织的细胞大小相似。生物体的生长是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的结果,但主要因素是细胞数目的增加。顺势导入新课——细胞增殖。
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并出示幻灯片展示动植物细胞的直径大都在20~30微米之间,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生物体大都是由许多体积很小的细胞组成的,而且细胞生长到一定程度会发生细胞分裂或者不再继续生长呢?细胞为什么不能一直生长形成大型的单细胞生物呢?
(2)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从细胞物质交换方面模拟探究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②说出真核细胞增殖的方式和意义。
③理解细胞周期的概念,能准确描述细胞有丝分裂各阶段的重要特征。比较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④阐明有丝分裂的过程、特征和意义,尤其是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①尝试通过模拟实验进行科学研究,进一步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利用数学、物理方法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②通过学习有丝分裂的过程以及用曲线图描述染色体、DNA的变化规律,提高观察、分析、解读图像以及绘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形成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生物学思想。
②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细胞周期及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教学难点: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个时期DNA、染色体的变化规律。

第2题: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的具体内容要求是“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教材主要内容有三部分:
(1)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



(2)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
(3)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依据上述材料,确定该部分内容的三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②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③描述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
过程与方法: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研究科学家对光合作用原理的探究过程,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有质疑、创新、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2)教学重点
①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②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第3题:

确定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有()

A.透视语文课程性质,确定教学内容

B.分析学习主体,确定教学内容

C.教师自主安排教学内容

D.研读语文教材,确定语文教学内容

E.围绕教学目标要求,确定教学内容


参考答案:ABDE

第4题: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的课程标准要求为:“概述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主要内容:①氨基酸的结构和种类;②氨基酸的脱水缩合;③蛋白质分子多样性;④蛋白质功能。
(1)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设计一个合作学习的学习活动。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的种类;②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过程与方法:①尝试建立氨基酸结构通式的球棍模型(模仿水平);②使用球棍模型演示脱水缩合、肽链形成具有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的过程(独立操作水平);③能够利用多媒体搜集相关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②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③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初步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活动目标: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氨基酸的结构,故设计球棍模型模拟氨基酸结构的合作探究活动。特别是要形成对氨基酸空间结构的认识,为下一步理解肽链的空间结构做铺垫。
活动用具:桔红色球——氢原子,黑色球——碳原子,绿色球——氧原子,蓝色球——氮原子,小铁棍——化学键,弹簧棍——碳氧双键。
活动要求:装配出一个甘氨酸或丙氨酸。
活动过程:
①学生结合书本内容,每两人为一组,进行模型组装。组装过程中教师注意巡视,指出问题,引导思考。组装完成后.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
讨论问题:
a.我们插装的甘氨酸的侧链基团是什么?
b.R基的不同如何决定氨基酸种类的不同?尝试用模型变换,未完成者可以课下完成。
c.R基上能不能含有—NH2或—COOH?
②用课件展示特殊氨基酸:赖氨酸(含—NH2)、天冬氨酸(含—COOH),拓展学生知识。③讨论后,进行小结,谈一谈有何收获。
注:该活动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符合合作学习的形式。例如问题式合作学习或者讨论式合作学习。其二,合作学习的内容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可偏离主题。第三,合作学习后要有适当的评价环节,例如总结或者提问.以巩固合作学习的效果。

第5题: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请对这部分的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并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答案:
解析:
【知识点】本题考查教材分析及制定恰当的三维教学目标的能力。 【参考答案】
(1)教材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这节课介绍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水分子是顺着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二是一些离子的跨膜运输不是顺着离子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最后总结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其中,水分子的跨膜运输有重要的教学价值。这是一个探究性实验.也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探究实验,通过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实验,让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说出渗透作用的条件和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②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描述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渗透现象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②让学生尝试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
③学生能够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第6题:

在某版本高中生物教材“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中,“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部分的教科书内容如下:
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
蛋白质是以氨基酸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生物大分子。据估计,生物界的蛋白质种类多达1010~1012种.它们参与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各种结构,执行多种多样的功能。
20种氨基酸是怎样构成种类如此众多的蛋白质的呢 请仔细观察下面由氨基酸形成结构复杂的蛋白质的示意图(图2—4)



(1)设计上述材料的教学目标。(15分)
(2)为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设计3道备选项为四项的单项选择题,并给出答案。(15分)


答案:
解析:
(1)①知识与技能:说出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能解释细胞中蛋白质种类繁多的原因。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结合,提高分析归纳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口头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单项选择题示例:
1.某一多肽链中共有肽键151个,则此分子中含有-NH2和--COOH的数目至少有(  )。
A.152和152
B.151和151
C.1和1
D.2和2
【答案】C。
2.下列与蛋白质结构多样性无关的是(  )。
A.氨基酸的数目、种类和排列顺序多样
B.构成蛋白质的多肽链的数目多
C.构成蛋白质的多肽链的空间结构多样
D.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羧基
【答案】D。
3.下列能表示蛋白质分子由简到繁的结构层次的一组是(  )。
①氨基酸②C、H、O、N等化学元素
③氨基酸分子相互结合④多肽
⑤肽链⑥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分子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①④③⑥⑤
C.②①④③⑤⑥
D.②①③④⑤⑥
【答案】D。

第7题: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的课程标准要求为:“概述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主要内容包括:①氨基酸结构和种类;②氨基酸的脱水缩合:③蛋白质分子多样性;④蛋白质功能。
(1)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设计一个合作学习的学习活动。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的种类;
②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过程与方法:
①尝试建立氨基酸结构通式的球棍模型(模仿水平);
②使用球棍模型演示脱水缩合、肽链形成具有空问结构的蛋白质的过程(独立操作水平);
③能够利用多媒体搜集相关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②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③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初步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活动目标: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氨基酸的结构,故设计球棍模型模拟氨基酸结构的合作探究活动。特别是要形成对氨基酸空间结构的认识,为下一步理解肽链的空间结构做铺垫。
活动用具:桔红色球——氢原子,黑色球——碳原子,绿色球——氧原子,蓝色球——氮原子,小铁棍——化学键.弹簧棍——碳氧双键。
活动要求:装配出一个甘氨酸或丙氨酸。
活动过程:
①学生结合书本内容,每两人为一组,进行模型组装。组装过程中教师注意巡视,指出问题,引导思考。组装完成后,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
讨论问题:
a.我们插装的甘氨酸的侧链基团是什么
b.R基的不同如何决定氨基酸种类的不同 尝试用模型变换,未完成者可以课下完成。
c.R基上能不能含有-NH2或-COOH
②在课件展示特殊氨基酸:赖氨酸(含-NH2)、天冬氨酸(含-COOH),拓展学生知识。
③讨论后,进行小结,谈一谈有何收获。
解析:
(1)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及学生情况来确定。确定目标为三维目标,体现课改理念。三维目标的表达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行为主体:行为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体现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行为动词:课程标准使用行为动词表述具体内容标准,这些行为动词必须是明确、具体、可观察的术语,用来陈述学生要学习的内容、相应的学习行为,如“说出”“概述”“叙述”等。
行为条件:完成某个任务所需的条件。如采取“模拟”的方式研究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另外课堂教学中会用到的器材,如实验用具、实验材料等,也属于行为条件的范畴。
行为表现程度:即教学达到的标准。如进行光合作用的学习,学生应能“阐明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与能量的变化”。
(2)该活动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符合合作学习的形式。例如问题式合作学习或者讨论式合作学习。
其二,合作学习的内容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可偏离主题。第三,合作学习后要有适当的评价环节,例如总结或者提问.以巩固合作学习的效果。

第8题:

阅读关于“人口迁移”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某版本教材书中关于“人口迁移”的内容。



要求: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
(2)设计本课主要的教学环节,并说明设计意图。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列举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并举例说明:
正确认识人口迁移的客观性,以及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对比,区分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个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通过阅读材料以及案例分析,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同时锻炼自己分析与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案例分析,能够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逐渐树立正确的地理学习观念。
(2)教学环节:
新课导人:
播放视频:每年我国春运的纪实录像,以及每年一度的伊斯兰教教徒去麦加朝圣的视频。让学生们观察,并询问学生,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进行回答:这种现象是人口移动,产生的原因是外出务工,过年回家,以及宗教的信仰原因。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了解人口移动与人口迁移的概念,并举例加以说明解释。
【设计意图】视频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并顺势引出教学内容,达到快速进入课堂教学的目的。
教学活动:学生针对课本的活动1判断是否为人口迁移~各组讨论,并由小组代表进行发言。
教师分别展示图片.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图、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我国的农民工流动示意图。让学生区分国内外的人口迁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明确国内与国外迁移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了解国内外人口迁移的区别,并同时锻炼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提出问题:当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什么,有哪些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发言人回答。
教师总结主要类型,进而引发下一问题: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又是什么~
学生阅读关于课文中相关资料,总结出有推力与拉力的双重作用因素。
教师展示美国的人口迁移案例与中国的人口迁移案例。
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一组讨论美国的迁移案例影响因素,一组讨论中国的人口迁移案例影响因素。
学生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代表进行发言,阐述两个国家人口迁移的特点以及影响因素,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完善。
最后学生与老师一起总结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引导性的问题提问,让学生进行思考,能够让学生在思考中理解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同时小组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知识发现的过程中来,体现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第9题: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的课程标准要求为:“概述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主要内容包括:①氨基酸结构和种类;②氨基酸的脱水缩合;③蛋白质分子多样性;④蛋白质功能。

要求:

(1)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0分)

(2)设计一个合作学习的学习活动。(20分)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及学生情况来确定。确定目标为三维目标,体现课改理念。三维目标的表达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行为主体:行为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体现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行为动词:课程标准使用行为动词表述具体内容标准,这些行为“说出”“概述”“叙述”等。

行为条件:完成某个任务所需的条件,如采取“模拟”。的方式研究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另外课堂教学中会用到的器材,如实验用具、实验材料等,也属于行为条件的范畴。

行为表现程度:即教学达到的标准。如进行光合作用的学习,学生应能“阐明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与能量的变化”。

(2)该活动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符合合作学习的形式。例如问题式合作学习或者讨论式合作学习。其二合作学习的内容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可偏离主题。第三,合作学习后要有适当的评价环节,例如总结或者提问,以巩固合作学习的效果。

第10题:

为什么说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答案:
解析: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具有的作用包括:
(1)许多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称为结构蛋白。
(2)细胞内的化学反应离不开酶的催化,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3)有些蛋白质(如血红蛋白)具有运输的功能。
(4)有些蛋白质起信息传递的作用,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
(5)有些蛋白质有免疫功能,人体的抗体是蛋白质,可以帮助人体抵御病菌和病毒等抗原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