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从三个班中将成绩排名后六位的学生抽出来,组成一个18名学生的班级。心理学家对这18名学生进行了

题目
单选题
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从三个班中将成绩排名后六位的学生抽出来,组成一个18名学生的班级。心理学家对这18名学生进行了智力测验,发现每一名学生智商都在正常范围。于是要求这18名学生的任课老师对他们做到以下几点: 1.分析他们在学业上失败的原因; 2.上课提问时,难度适当; 3.对回答问题正确的同学给予鼓励,回答错误的同学给予肯定并耐心纠正错误; 4.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半年后,这18名同学的学习成绩大有进步,已经不再是差生了。 教师的期望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影响巨大,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
A

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

B

罗森塔尔效应

C

榜样效应

D

高原现象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 10 )设有学生和班级两个实体,每个学生只能属于一个班级,一个班级可以有多名学生 ,则学生和班级实体之间的联系类型是 【 10 】 。


正确答案:

第2题:

1968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了一个实验。他从小学每个年级中抽出部分学生,进行所谓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试,学生名单交给任课教师。实际上,罗森塔尔并未做任何真正实际的测验,只是随意抽取部分学生的名字,在这些学生中,有的是教师意料到的,有的却不然。过了一学期后重测,发现那些随意抽出的学生各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进步,成绩明显提高。 问题: 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你在教育、教学中将受到哪些启发?


正确答案: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教师期望效应”,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了解。
【参考答案】上述案例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即“教师期望效应”。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如果对学生充满信心,抱着对学生极大的期望去教育学生,学生将感受到这种期望,并将这种期望转化成一定的动力,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学生在智力、情感、个性等方面一定会得到迅速发展。“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第3题:

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从三个班中将成绩排名后六位的学生抽出来,组成一个18名学生的班级,心理学家对这18名学生进行了智力测验,发现每一名学生智商都在正常范围。于是要求这18名学生的任课老师对他们做到以下几点:

一、分析他们在学业上失败的原因;

二、上课提问时,难度适当;

三、对回答问题正确的同学给予鼓励,回答错误的同学给予肯定并耐心纠正错误;

四、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后来,这18名同学在半年以后学习大有进步,已经不再是差生了。请结合以上材料试用动机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答案要点】
1.正确指导结果归因;
2.充分利用反馈信息;
3.创设适合学生难度的问题情境;
4.运用正强化的方式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第4题:

某校进行了一项通过反思活动提高学生知识迁 移能力的实验。研究者将高中一年级的5个自然班,用抽签的方法决定其中一个班为实验班, 另一个班是对照班(控制班)。实验前对两个班 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进行了统一测试。实验开 始后,两个班级使用同样的教材、保持同样的进 度。对照班以常规方式进行教学,但对实验班每 节课提供5分钟的反思练习,并布置一定量的课 外反思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持续一个学期 后,用统一测试的方法测出实验班的学生知识迁 移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班。 (1) 该实验研究采用了何种设计类型? (2) 该实验的研究假设是什么? (3) 该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有 哪些? (4) 该实验设计存在哪些优、缺点? (5) 该类型实验研究报告包括哪些基本要素?


答案:
解析:
(1)该实验采用的设计类型为:非随 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2) 该实验研究的假设是:反思教学活动可 以提髙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3) 自变量:对学生进行的反思教学活动 (包括每节课5分钟的课堂反思练习及课外反思 练习)。 因变量: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无关变量:实验班教师与对照班教师的教学 水平、教学风格;由于非随机分派造成的两个裹 学生本身的特征差异(包括学习成绩髙低、学习 风气、学习能力等的不同);被试的缺失;学生成 熟度的影响;历史的影响等。 (4) 优点:有控制组,有前后测比较,可以控 制成熟、历史、测验、工具、统计回归等因素的影 响,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被试选择的偏差,从而 提高研究的内部效度。 缺点:没有完全采用随机方式分派被试,选 择与成熟、选择与历史的交互作用可能降低实愛 内在效度;如果两组被试选择不当,可能造成绞 计上的误差。在外部效度方面,不能控制测验的反作用或交互作用效果,也不易控制选择偏差、 实验安排造成的反作用效果。 (5)该类型实验报告应主要包括: 题目:指明研究的主要变量。 前言:包括提出问题、表明研究目的;对已有 研究的综述以及对本选题依据、研究意义的描 述;该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及研究的理论框 架等。 研究方法:包括核心概念界定,被试的条件、 数量、取样方法。实验设计,包括实验组与控制 组的情况,研究的自变量及无关变量等的控制等。实验程序,包括实验步骤的安排、实验时间 的选择等,资料数据的搜集和分析处理,实验结 果的检验方式。 实验结果:这是研究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 要求简要说明每一结果与研究假设的关系,客观 呈现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和附录。

第5题:

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从三个班中将成绩排名后六位的学生抽出来,组成一个班级。心理学家对这18名学生进行智力测验,发现每一名学生智商都在正常范围之内,于是要求这18名学生的任课老师对他们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分析他们在学业上失败的原因。第二,上课提问时,难度适当。第三,对回答问题正确的同学给予鼓励,回答错误的同学给予肯定并耐心纠正错误答案。第四,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第五,要求教师使用各种媒体增加学生的兴趣。后来,这18名同学在半年以后学习大有进步,已经不再是差生。

上述材料说明,教师可以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A.正确的结果归因
B.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对学生进行奖励
C.创造合适学习难度的问题情境
D.运用正强化鼓励学生学习
E.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及时排名,并公布给学生

答案:A,B,C,D
解析:
常用的学习动机的激发方式有: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③正确指导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④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第6题:

假设某大学有100个班级,每班都是30名学生,共有3000名学生,现要抽取300名学生作为样本进行调查,不是直接一个一个的抽学生而是从全校100个班级中抽取十个班级,然后由这十个班级的全部学生构成调查的样本,这种抽样属于()。

A、整群抽样

B、分层抽样

C、系统抽样

D、简单随机抽样


参考答案:A

第7题:

有关系表学生(学号,姓名,系,班级号)和班级(班级号,专业,教室号,班主任,班长)。其中学生关系中的班级号可以为NULL,为NULL表示还未分班的学生。现执行查询语句:SELECT COUNT(DISTINCT、班级号)FROM学生,其结果是______。

A.学生总人数

B.每一个班的学生人数

C.班级数

D.已分班学生的人数


正确答案:C
解析:该题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DISTINCT的功能。SQL语句:SELECTCOUNT(班级号)FROM学生的功能是统计已分班学生的人数,但加上DISTINCT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语句会首先把班级号的所有重复行数据去除,即每个班留下一条数据,这样统计出来的结果是班级数。

第8题:

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从三个班中将成绩排名后六位的学生抽出来,组成了一个18名的班级。心理学家对这18名学生进行智力测验,发现每一名学生智商都在正常范围。于是要求这18名学生的任课老师对他们做到以下几点:

(1)分析他们在学业上失败的原因;

(2)上课提问时,难度适当;

(3)对回答问题正确的同学给予鼓励,回答错误的同学给予肯定并耐心纠正错误答案;(4)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后来,这18名同学在半年以后学习大有进步,已经不再是差生。

问题:请结合以上材料试用动机理论分析。


正确答案:
【答案要点】
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景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的状态变成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本案例从以下四个方面对18名差生进行了动机的激发:
(1)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人们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原因。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而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不仅是解释了以往学习结果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
(2)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这是因为:
①学生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
②学生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加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③如果在提供定量的信息反馈基础上,再加上定性的评价,效果会更明显,这就是奖励与惩罚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加自信心,而后者恰恰起到相反的作用。虽然表扬和奖励对学生具有推进作用,但使用过多或者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
(3)根据问题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美国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面与问题难度密切相关;问题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问题难度中等,最佳激起水平也适中;问题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4)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而要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问题情景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景。

第9题:

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从三个班中将成绩排名后六位的学生抽出来,组成一个班级。心理学家对这18名学生进行智力测验,发现每一名学生智商都在正常范围之内,于是要求这18名学生的任课老师对他们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分析他们在学业上失败的原因。第二,上课提问时,难度适当。第三,对回答问题正确的同学给予鼓励,回答错误的同学给予肯定并耐心纠正错误答案。第四,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第五,要求教师使用各种媒体增加学生的兴趣。后来,这18名同学在半年以后学习大有进步,已经不再是差生。

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发有()。

A.应当以外部动机为主,内部动机为辅
B.应当尽量多地给成绩好的学生奖励,作为强化
C.老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动机的差别,鼓励学生的学习
D.激励学生学习的最好方法就是开展竞赛
E.应当以内部动机为主,外部动机为辅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习动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要两者并重,不应有主次。奖励职能作为一种手段,并不能长久地起到作用。

第10题:

材料:
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从三个班中将成绩排名后六位的学生抽出来.组成了一个18名的班级,心理学家对这18名学生进行智力测验,发现每一名学生智商都在正常范围之内。于是要求这18名学生的任课老师对他们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分析他们在学业上失败的原因。第二。上课提问时.难度适当。第三,对回答问题正确的同学给予鼓励,回答错误的同学给予肯定并耐心纠正错误答案。第四,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第五,要求教师使用各种媒体增加学生的兴趣。后来。这18名同学在半年以后学习大有进步.已经不再是差生。
问题:
(1)谈谈这些学生进步的原因。
(2)教师应该如何教育后进生?


答案:
解析:
【知识点】后进生教育
(1)这些学生的进步主要在于学习动机的增强。
首先,教师通过正确的结果归因激励学生产生学习动机。通过智力测验这些学生智力都在
正常,因此学习失败并非在于能力而在于努力程度.由此产生通过努力获取成功的动机。
其次,教师通过难度适当的提问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景。教师要通过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再次,教师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对学生进行奖励和表扬.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最后,教师通过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可以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教师只有通过各种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之后,才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意愿,促使他们进步。
(2)后进生通常指那些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暂时落后、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要做好后进生的教育工作,班主任应注意如下几点:
①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
②培养和激发其学习动机。
③提供范例,增强其是非观念。
④根据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