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乾隆时,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的说法,前者指的是刘墉,后者指的是谁?其书法如何?后人对他书法有何评论?

题目
问答题
清代乾隆时,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的说法,前者指的是刘墉,后者指的是谁?其书法如何?后人对他书法有何评论?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柳公权的书法渊源如何?后人对他如何评价?


正确答案: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柳公权书法,当以楷书《玄秘塔碑》、《神策军碑》和行书《兰亭诗》、《蒙诏帖》等为最著名。从这些字迹及有关记载看,可知他的书法以王羲之为入手起步,后又广泛涉猎隋唐诸名家的作品,然后融会贯通,酝酿变化,最后自出新意,卓然成一大家。宋范仲淹《诔石曼卿文》称“延年之笔,颜筋柳骨”,从此,“颜筋柳骨”的美誉,便不胫而走遍天下。不过后来对于柳书的评价,也和其他诸家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明代的董其昌把他捧得很高,认为:“柳尚书极力变右军法,盖不欲与《禊帖》画目相似,所以神奇化腐朽,故离之耳,凡人学书,以姿态取媚,鲜能解此。余于虞世南、褚、颜、欧、皆曾仿佛十一。自学柳诚悬,方悟用笔古淡处,自今以往,不得舍柳法而趋右军也。”米芾《海岳名言》却说:“柳公权师欧阳洵,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扎之祖”,笔法“澌灭尽矣”,将其贬得一无是处,则未免立论偏颇。

第2题:

“颜底魏面”指的是清代哪一位书家的书法?在书法上,他是怎样开创新路的?


正确答案:是赵之谦(公元一八二九——一八八四年)。赵之谦,字益甫,一字撝叔,号悲庵,又号梅庵、冷君、无闷、铁三、憨寮等。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咸丰九年(公元一八五九)举人,曾任江西奉新、南城等处知县。他博学多才,诸如金石、考证、目录、书画、篆刻之类,无不精通。但生性耿直孤傲,愤世疾俗,不肯随波逐流。嬉笑怒骂,随心而发,即使在诗文书画之中,也都能独创新意,绝不取媚世俗态。对于他所看不起的人,即使苦苦相求,也从不写一字、刻一印。因此就难于被人们理解。因不容于世,故以至潦倒贫困,五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书法最早学习颜真卿,后来受到包世臣碑学理论的影响,就改习北碑,临摹《郑文公碑》、《张猛龙碑》等碑以及北魏造像。又跟随邓石如学习篆书和隶书。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自称:“于书仅能作正书,篆则多率,隶则多懈,草本不擅长,行书亦未学过,仅能稿书而已。平生学篆始能隶,学隶始能为正书。取法乎上,仅得乎中,此甘苦自知之。”实际上,赵之谦的正、隶、篆诸体均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他将包世臣“钩捺抵送,万毫齐力”的笔法,运用到所写的各种书体之中。在隶书中用篆书笔意,在楷书中用篆隶笔意,又用颜真卿笔法来写北碑。因此,他的篆隶学邓石如而与邓不同,楷书学魏碑,而结果是“颜底魏面”。此外他还引魏碑笔法进入行草,强烈地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他的书法笔力坚实,气机流宕,仪态万方,开创了碑学中秀雅灵媚的门派。

第3题:

被称为“浓墨宰相、淡墨探花”的清代书家是()

A.刘墉、王文治

B.刘墉、梁同书

C.翁方纲、王文治

D.翁同和、王文治


参考答案:A

第4题:

清朝书法是古代书法史的一座高峰,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书法家,其中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一说,请问“浓墨宰相”是指哪位书法家?


正确答案: 刘墉

第5题:

书法用墨讲究变化,董其昌常用浓墨,而颜真卿多用淡墨。


正确答案:错误

第6题:

东汉末期,善于制墨并著有《笔经》一卷的书法家是谁?后人对其书法的评价如何?


正确答案:是韦诞。韦诞生于东汉灵帝光和二年,卒于三国魏齐王芳嘉平五年(公元一七九——二五三年),享年七十五岁。京兆(今西安市)人,字仲将。有文才,善辞章。是张芝的弟子,以能书称世。相传曹魏的宝器题名,多是由韦诞所书。有一次,魏明帝建造凌霄殿。误把没有写字的榜额先安到了凌霄殿上,没有办法,只好用辘轳把韦诞吊起来送到榜额旁边,在离地二十五丈高的地方书写,待写好下来,倾刻间,竟然头发都变白了。梁武帝萧衍认为韦诞的书法“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唐窦臮《述书赋·上》称赞道:“魏之仲将,奋藻独步,或迸泉涌溢,或错玉班布,皆迹遗情忘,契入神悟。”张怀瓘说其“诸书并善,尤精题署”。谓其草书虽好,但却不如索靖。还将其八分、隶书、章草、飞白列入妙品,小篆列入能品。他还善于制墨,颇有盛名。他很讲究书写工具的优劣,每次写字,都要使用张芝造的笔,左伯造的纸和自己造的墨。书论有《笔经》一卷传世。

第7题:

清末民初书法界有“北李南曾”之说,这“北李南曾”指的是哪两位书法家?其成就如何?


正确答案: 清末民初书法界所指的“北李”是李瑞清,“南曾”指的是曾熙。
曾熙,清文宗咸丰十一年生,民国十九年卒(公元一八六一——一九三○年),享年七十岁。湖南衡阳人,字子缉,又字季田子,号俟园,晚年号农髯。曾在“石鼓书院”任主讲,自称南宗以与李瑞清的北宗相颉颃。前面在介绍书法家阮元时已专论及南北书派,所谓南宗,即以帖学为主,风格以秀美见长,而北宗则以碑学为体,风格以雄劲面世。曾熙虽称南宗,实际上是兼融南北之长,并取方圆之姿于己书。因此他的行书楷书,各类书体都有体峻神逸之妙。其章草书,也能上追隶书、八分之渊薮,下取魏晋今草之规矩,写得超迈自然,各振一时。李瑞清对其亦赞赏备至,他说:“农髯既通蔡学,复下极钟、王以尽其变,所临《夏承碑》,左右倚伏,阴阖阳开,奇姿谲诞,穹隆恢廓,即使中郎操觚,未必胜之。魏晋以来,能传中郎之绝学,惟髯一人。”清沈曾植说:“俟园于书,沟通南北,融会方圆,皆能冥悟所以分合之故,如乾、嘉诸经师之说《经》,本自艰苦中来,而左右逢源,绝不见援据贯穿之迹,故能自成一家。昔人以‘洞达’二字评中郎书,若俟园之神明变化,斯可语与洞达矣。”康有为对其也有很高的评价。
“北李”李瑞清,生于清穆宗同治六年,卒于民国九年(公元一八六七——一九二○年)。江西临川人。字梅庵,晚号清道人。李瑞清书学北碑,以《郑文公碑》着力最甚。他少习北碑,而工于大篆,对两汉隶书、八分、碑碣等,也心摹手追,并以篆籀的笔法融溶其中,而最后运用到魏碑的书写之中。故其书法笔力坚挺、硬倔,气势宏博,自成面目,是习魏而独具一格的佼佼者。但其于行笔,过于追求金石碑刻中的诘屈残缺之味,故显得呆硬、做作,未得自然浑成之妙。他自己对此亦有明晰的论述:“余幼习训诂,钻研六书,考览鼎彝,喜其瑰伟,遂习大篆,随笔诘屈,未能婉通;长学两汉碑碣,差解平直;年二十六习今隶,博综六朝,既乏师承,但凭意凝,笔性沈膇,心与手忤。每临一碑,步趋恐失,桎梏于规矩,缚绁于毡墨,指爪催折,忘其疲劳。光绪甲辰,看云黄山,观澜沧海,忽有所悟,末能覃思精锐,以竞所学,每自叹也。”他的这段自评,真可谓切肤入肌,明晰深透,应为学书者所必知。他“指爪摧折”,苦心学书而未至大成的原因,正在于其“步趋恐失”,桎梏于规矩所致。后来当他“看云黄山,观澜沧海,忽有所悟”,明白了这些道理的时候,可惜年不永寿,仅五十四岁就撒手归西。否则,以其深厚的功力加之晚年所悟,本是可能成为开一代雄风的书坛巨子的。虽如此,其书法上的成就仍不失其为清末民初的佼佼者。曾熙就对其极为赞佩。他说:“李瑞清于古今书无不学,学无不肖,且无不工,其所以过人者,能以隶法穷古人荒塞之境,古之所谓拙也,乃吾仲子之工也,此其所以过人也,若大俯仰信屈,神明内运,手无工拙,目无古今,此固髯者所不多让者也。独仲子为篆,则以神迂而不以形迂,其伸也若蹲,其仰也若垂,其抱也若背而驰,其激发也若执圭升堂,雍和而有节,其谲而变也,海怒兵严。而莫测其蕴也。静而观之,宗庙之上,俎豆之旁,钦钦之乎其容也,是殆陶铸文、武而糟糠秦、汉也。”还有人认为:“李瑞清自认为其篆书写得好,而实际上李瑞清成为著名的书法家主要是人们喜欢他写的魏碑的缘故。”因为李氏书法名震书坛,所以当时很多人投在其门下学书,世界著名画家张大千就是他的学生之一。应当注意的是,现在一些学习书法者,特别是学习石刻书体的人,不认真追究书法用笔的本来势态,而是像李瑞清那样,故意颤抖,结果失去了毛笔书法的意蕴,反而阻碍了书法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对李瑞清留给我们的遗训,是需要认真对待的。

第8题:

书法用墨讲究变化,董其昌常用浓墨,而颜真卿多用淡墨。

A

B



第9题:

清代刘墉书法喜用浓墨,被誉为“浓墨宰相”。


正确答案:正确

第10题:

被康有为誉为“千年以来无与比”的清代书法家是谁?他的书法究竟如何?


正确答案: 是张裕钊(公元一八二三——一八九四年)。张裕钊,字廉卿。号濂亭。湖北武昌人。
张裕钊学书勤苦,每天临池,从不中辍。他的书画兼取魏、晋、南北朝诸家而自成一体,结体硬朗瘦长,外方内圆,精气内含,严整清拔,用笔挺劲峻削。康有为对他倾倒备至,称誉他的书法:“真能甄晋陶魏,孕宋梁而育齐隋,千年以来无与比。”又说书法从唐代起就不行了,张裕钊继邓石如而起,“用力尤深,兼陶古今,浑灏深古,直接晋、魏之传……尤为书法中兴矣!”但后来评论书法者,附和康有为说法的不多。一般认为张裕钊的指书在清代碑学中可自成一家,其他书体并未超越同时代其他书家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