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内容:音乐鉴赏《京剧艺术梅兰

题目
问答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内容:音乐鉴赏《京剧艺术梅兰芳》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重点。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设计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内容:鉴赏《王大娘钉缸》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2)针对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答案:
解析:
【参考设计】 (1)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歌曲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体会歌曲的风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在体验、对比、探究的活动中,感受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知识与技能】了解歌曲的曲式结构,有情感地演唱歌曲。
【重点】分析作品的调式调性,有情感地演唱歌曲。
【难点】感受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2)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豫剧《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引出课题。
师:这是哪里的戏曲(河南)
师:今天我们再来欣赏河南的一首很有意思的歌曲,名叫《王大娘钉缸》。大家听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歌曲是一首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民间歌舞曲)
(二)新课教学
1.欣赏歌曲,感受音乐的风格特征
(1)欣赏《王大娘钉缸》的视频,感受歌曲的情绪(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民间歌舞曲)
(2)教师演唱,学生判断结构形式(上下两句,从整体上看,上下旬均为6个小节,彼此呼应,显得工整平衡。如果从上下句的局部看,它们的唱词与衬词部分,明显地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的色彩)
(3)分析鱼咬尾的曲式结构
师:每句结尾的音与开头的音一样吗这样的曲式结构是什么(鱼咬尾)
2.了解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
(1)查阅地花鼓资料。(在河南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流传的生活小调。《王大娘钉缸》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
(2)播放视频,了解地花鼓的表演形式。
(3)地花鼓的特点。
师:为什么老百姓很喜欢这首歌曲(地花鼓之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一来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表现了老百姓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现实性追求;二来是它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3.学唱歌曲
(1)学生根据视频哼唱,熟悉旋律。
(2)学生加入歌词学唱歌曲,体会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
(3)老师指挥,学生用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演唱歌曲。
(三)巩固提高,对比歌曲,感受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提问:《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与哪首影视歌曲的旋律有相似之处
聆听《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的旋律进行比较。初步认识:
1.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差别
民歌不受某种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其旋律和歌词并非固定不变,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会不断地得到加工而有所发展及变化;不借助于记谱法,而主要依靠人民群众口耳相传;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2.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的关系
《王大娘钉缸》的旋律是《好汉歌》的创作素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歌仍然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四)课堂小结
民歌就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就像我们今天学习的歌曲《王大娘钉缸》一样,与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我希望同学们课下后以歌曲《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为基础,根据自己的生活内容为素材创编一个小歌舞表演,下节课分享。

第2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内容:音乐鉴赏《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欣赏》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重点。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正确答案: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欣赏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聆听《魔王》《鳟鱼》,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歌曲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感受、体验并理解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过程与方法】掌握有关“艺术歌曲”“声乐套曲”的基本知识。【知识与技能】了解舒伯特的生平及其音乐创作,熟悉对艺术歌曲演唱的基本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聆听歌曲、探究艺术歌曲的艺术性如何体现。教学难点:体验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感受其作品的思想内涵。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有这样一首歌,(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的双手轻轻摇着你)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是什么歌曲?(摇篮曲)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梦幻、甜美)这是哪位作曲家的作品?学生回答(贝多芬?莫扎特?海顿?),教师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舒伯特和他的艺术歌曲》(我在课前引导)。上一节课的作业让学生分组搜集舒伯特的相关资料,在这里请学生们讨论、分享一下舒伯特的生平、艺术作品及艺术成就,我来归纳。小结:舒伯特,奥地利作曲家,自幼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少年时就显示出他音乐创作的特殊才能。他的一生在贫困中度过,艰难的生活使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然而舒伯特却为人类留下了大量的不朽名作。他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及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等大量的作品,被称为“歌曲之王”。今天请大家和我一起认识舒伯特,聆听舒伯特。(二)新课教授1.欣赏(1)《魔王》①提问与思考A.歌词是谁的诗作?(歌德)B.反映什么内容?有几个人物?(叙述者、父亲、孩子、魔王)C.用什么乐器伴奏?(钢琴)②聆听《魔王》听前提问:舒伯特是怎样把歌德诗中的氛围和人物融入音乐中的?讨论小结(不同的旋律、音调表现不同的角色,钢琴伴奏的三连音表现逼人的气氛,两个特强的和弦表现父亲筋疲力尽、悲痛欲绝的痛苦心情)(2)《鳟鱼》①聆听中文版《鳟鱼》A.表达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音乐开始,鳟鱼欢快游着,后来音乐紧张表现鳟鱼遇到危险--绝望)B.同学们说说作品包含了哪些寓意呢?(善良与单纯往往要被虚诈与邪恶所害)(词作者舒巴尔特写了很多抒情诗,由于政治原因被关进监狱,表达了他向往自由的心情,浑水摸鱼渔夫--统治者,受骗的小鱼--群众,舒伯特看到后深有感触便写成了这首歌)②聆听《鳟鱼》,边听唱边打拍子(明亮的小河里面,有一条小鳟鱼,快活地游来游去,像箭儿一样)。③请学生试唱第一段歌谱;来感受、体会这一段音乐(教唱两遍),多媒体播放图片,这就是鳟鱼,我来弹奏,大家用“啦”唱出来,接下来我们一起唱歌词……我们怎样才能唱出鳟鱼活泼欢快的音乐形象呢?(速度稍快、跳跃性)再一起演唱一遍。教师小节:舒伯特以内容为中心,将钢琴演奏、歌曲和诗词融为一体,成就了音乐史上所谓的“艺术歌曲”。(三)引导学生总结“艺术歌曲”的特点歌词:根据文学家诗作而创作的歌曲。演唱形式:多为独唱曲。伴奏:一般都有精心编配的钢琴伴奏。演唱水平:对演唱技术有较高的要求。目的:艺术歌曲是作曲家为某种艺术表现的目的而作的。(四)扩展环节: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以及中国艺术歌曲?《摇篮曲》《教我如何不想他》(赵元任)、《边疆的泉水清又纯》《长江之歌》《草原之夜》《北京颂歌》《江河万古流》《送别》(李叔同)等。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就不再一一地听了。(五)小结舒伯特所创作的艺术歌曲将音乐与诗歌完美结合,但他的作品并不是盲目地屈从于诗歌,而是赋予了诗歌新的内涵,使诗歌具有新的生命力,下课后我们可以再去欣赏一些国外的艺术歌曲。(六)作业:课后收集中外艺术歌曲。(七)教学反思(略)

第3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设计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内容:鉴赏《多彩的民歌》
要求: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15分)
(2)设计鉴赏课的基本教学过程。(20分)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喜爱民歌的乐趣,树立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感受我国各地民歌所折射和贯穿的中华民族精神。
【过程与方法】
在体验和感受音乐的过程中,了解南北民歌各自的特点,能够对南北民歌感兴趣。
【知识与技能】
了解南北民歌中的音乐要素,了解比兴的修辞手法和地方方言。
(2)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人
播放视频,猜歌曲名字。
老师设置问题:阿宝演唱的是哪几首民歌?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同学们对民歌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不多。民歌对于我们当代的学生来说似乎很久远,但是那又似乎离我们很近,在我们身边不经意就会流淌出许多优美动听的旋律,而且民歌作为我们中华优秀的遗产一部分,我们更应该了解它的历史,关注民歌的发展。
(二)新课教学
1.了解民歌的发展
春秋时期的第一步诗歌总集诗经-战国楚辞-汉朝乐府-唐宋时期的唐曲-明清时期的明清小曲-直到现在中国民歌大集。
2.了解民歌的概念
老师设置问题:什么是民歌?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民歌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期间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感而作,由情而发,并在流传过程中集体加工而成,_般口耳相传,它的特点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民歌的体裁包括山歌、小调、号子。
3.鉴别音乐作品的风格
(1)师:如何鉴别音乐作品的风格?(鉴别音乐作品的风格主要从作品独特的意境和情感两个层面.作品独特的意境和情感主要从音乐中突出的音乐要素来表现,而分析音乐要素主要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分析)
(2)欣赏音乐,感性和理性分析
师:这首作品会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这首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这首作品里边都有哪些音乐要素?(这首歌曲给我们最突出的表现是节奏,连续的后十六音符感觉像在草原上驰骋骑马一样,情绪非常欢快活泼.好像带给我们一种身在蒙古草原上的感觉)
4.对比南北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
(1)欣赏沂蒙山小调,从感性和理性分别分析歌曲的风格特点
感性分析,它的情绪很舒展,感情非常的奔放,而且音调是高亢嘹亮的,这首歌曲是一首小调但是它带有山歌的风格;理性分析,它的旋律非常的大气磅礴,它的结构很规整,四个乐句非常的整齐,音色嘹亮,民族徵调式,还有就是鱼咬尾的创作方式。
(2)欣赏弥渡山歌,从感性和理性分别分析歌曲的风格特点
感性分析,它的情绪非常的含蓄、内敛,给人一种朦胧美;理性分析,它的节奏平缓,旋律舒缓,运用了比兴的修辞手法前六句全部都是兴、比,暗示着爱情路上的艰难曲折,最后两句却表现了追求纯洁爱情的决心,调式是五声羽调式。
(3)学生自主探讨两首歌曲,从音乐要素分析两首乐曲的各自特点
北方民歌节奏规整,速度较轻快,旋律起伏变化大,音色高亢嘹亮,线条粗犷,艺术表现手法比较直白.情感色彩比较豪放,属于民族调式中的徵调式,声音真声多于假声;南方民歌节奏舒缓,旋律起伏变化小,音色细腻委婉,艺术表现手法很内敛,情感色彩比较含蓄,善用比兴的手法,属于民族调式羽调式,声音假声多于真声。
(4)听歌曲,判断民歌。
5.学唱山西民歌《洗衣裳》
(1)欣赏歌曲
师:男女间这种美好的爱情,是为了追求这种美好的幸福生活,“亲疙蛋”“双屹丁”是什么意思?(“亲疙蛋”就是。亲爱的人”的意思,“双屹丁”是“双膝”的意思)
(2)老师一句一句地教唱,学生学唱
老师评价:这首歌曲里面最有特点的就是那个小字,它运用了装饰音,演唱时要唱到位,假声多一些;第三句注意里面的儿化音;歌唱的时候要用山西的地方方言。
(3)学生完整地演唱
(4)男女生分组演唱
(三)巩固提高
1.播放音频,了解民歌的传承方式
师:民歌是自古以来都非常有特色的音乐,准能说一下民歌保留下来的形式有哪些吗?(流传至今的民歌有这三种,第一种就是原生态,就像我们刚刚听到的山西民歌就是原生态歌曲,第二种是在保留民歌主题的情况下,我们主要是来丰富民歌的要素,第三种以民歌为基本素材,但是他完全创作出来的是一种新音乐,你比如说《青藏高原》,它是以藏族民歌作为素材,创作出来的一种新音乐的藏族民歌)
2、播放歌曲《天路》,学生跟随音乐演唱歌曲
(四)课堂小结
中国的南北民歌深深植根于中国古老的土地上,犹如时代和生活的一面镜子,记载了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的变迁。它是一幅油画,描绘了中国的苍凉、平静和灿烂、它更是一部宣言,彰显出中国人不屈不挠和大步向前的民族精神。同学们,民歌作为我们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理所应当把它传承下去,因为它是炎黄子孙心中永远的记忆、永远的魂魄、永远的根。

第4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内容:音乐鉴赏《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重点。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正确答案: 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
一、教学目标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欣赏印象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大海》《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月光》,初步感受和体验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点。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鉴赏,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和作曲家德彪西。③知识与技能目标感受、体会、探究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之间的共同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印象派绘画作品的导入,使学生了解印象派音乐的特点,欣赏德彪西主要印象派作品《大海》之一《海上--从黎明到中午》,感受、体验其特有的表现手法及作品风格,从而对印象主义音乐加深认识。【难点】结合印象派绘画作品,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特征、创作手法,即音乐抽象中的具体、具体中的抽象。从德彪西作品中感受音乐的飘逸、模糊,感受色彩的变化等独特的美学思想。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键盘、设计图片及相关音像资料。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上课前屏幕展示本课标题“音画融溶绘声绘色”,并同时播放钢琴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引导学生在音乐声中进入教室坐下。1.提问:刚才大家从大屏幕上看到了,我们今天的音乐课和什么有关?(绘画、美术……)2.教师点评概括:音乐和美术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
环节二:新课教授
(一)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音乐常常会使人产生联想,好的音乐就像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好的美术作品又宛如一支美妙的乐曲,音中有画,画中有音,音乐家们在乐队这块巨大的调色板上,用每一种乐器提供的各种不相同的色彩,用指挥棒描绘出了一曲曲绚丽缤纷的乐章,而色彩、线条、图形都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比如我们听到这样的音乐:音乐片段1《春节序曲》--色彩?音乐片段2《野蜂飞舞》--旋律线条?(试着用手跟着音乐划)音乐片段3《拉德斯基进行曲》_-一节奏特点?音乐片段4《水中倒影》--节奏是否规则?试着记住其中的一至两句旋律。听完让学生回答各自的理解和想法。(音乐片段4:节奏模糊没规则,旋律感不强)
(二)展示法国绘画大师莫奈的风景画《印象?日出》1.问题:(1)这幅画给了你哪些直观的感觉?(2)如果让你选择一段和画面相配的音乐,刚才听的第几段音乐比较合适?2.简介《印象?日出》的作者莫奈和印象主义画派:1874年,法国画家莫奈在落选的美术沙龙中展出了一幅称为《印象?日出》的画作,当时的新闻界讥讽他的作品为印象派作品。这个在后来广为使用的名称成为了一群创薪画家集体的代名词。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法国兴起了一个画派。他们把颜色彻底分离,用颜色的冷暖来交织画面,是一种艺术的革命。他们采取在阳光下直接作画的方法,主张捕捉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冲淡理性的东西,追求瞬间的感觉.这种画派被称为印象主义绘画。3.屏幕上出示几个名词:云、月光、大海、沉没的教堂。提问:看到这些标题,你会想到什么?这些是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音乐作品的名字。4.介绍德彪西(观看一段介绍作者的录像)。德彪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评论家,他是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其著名的作品有管弦乐《牧神午后前奏曲》、钢琴曲《月光》,以及《云》《节日》《大海》等作品。5.你了解印象主义音乐吗?请用笔画出课本中5~6个最能说明印象主义音乐特征的关键词句。多以自然景物或诗歌绘画为题材,突出瞬间的主观印象或感受,擅长表现幽静朦胧、飘忽空化的意境、模糊的旋律线条、飘渺的音色、独特的和声…
(三)屏幕上出示一幅简笔画(月牙、树枝、柳条低垂)教师提问:看到这个画面,大家会想到什么?月牙、月夜?听一听,辨一辨下列两首描写《月光》的钢琴曲:(1)哪首是印象派的音乐作品?说说理由。(2)两个作品的音乐风格有何不同?(3)试着哼一哼作品中的一段旋律。教师总结并简介贝多芬和德彪西的《月光》及两首作品的特色。
(四)加深理解1.屏幕上出示名画《神奈川冲浪里》(日本浮世绘版画大师葛饰北斋所作)。2.德彪西受《神奈川冲浪里》的启发而创作了交响素描《大海》,他非常喜欢葛饰北斋的作品,并曾经将它作为《大海》的总谱封面。3.介绍交响音画《大海》。《大海》作于1905年3月,初演于1905年10月,本曲为德彪西最大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在这部交响素描中,德彪西用音符作颜色,用旋律作线条,描绘的是一幅只能用听觉来欣赏和感受的经典之作。(作品以象征主义的手法、新颖的和声、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自由的发展等印象派的手法,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幅大海的生动画面,并通过整个乐队的不同音区,极为强烈地表现出“大海”中各种画面的色彩)全曲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海上--从黎明到中午》;第二部分《波浪的游戏》;第三部分《风和海的对话》。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第一部分《海上--从黎明到中午》。4.初听《大海》。请仔细聆听并关注:(1)乐曲主要运用哪些乐器音色来表现德彪西对大海的印象?(2)用几个关键词汇的连接或划线条、图形,记录下乐曲中大海从黎明到中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听后请学生回答,老师小结:这一部分描绘了:在大海的潮水声中,夜幕缓慢地揭开,一丝光亮映照在海面上;一轮红日渐渐升起,天空由紫色变成了青色,逐渐地增加了光辉,一幅开阔的大海黎明景色被生动地描绘出来……在此之前,音乐的经典中,没有谁能把大海色彩的变化、波浪的涌动、清澈见底描写得如此生动。5.谈论《大海》。关于本曲,曾有这样一段逸话:本世纪初,巴黎有一位从来没有亲眼见过大海的绅士,在欣赏德彪西的交响音画《大海》时,仿佛真的看到了惊涛拍岸、浪花飞溅的大海景象,这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后来当他到海边旅游时,见到了真正的大海,反而觉得有些“不够劲”了,待他旅游归来,得以再次欣赏德彪西的交响音画《大海》时,才找回当初的感觉。此时,他不禁惊叹道:“哦!这才是大海啊!”在交响音画《大海》问世之初,曾有评论家用“我没有听到大海,没有看到大海,没有感觉到大海”来表示不满,但德彪西认为他要创造的不是大海的复制品,而是大海的意象。对此,你有何看法?谈谈你对这部作品的理解。6.边思考、边讨论、边复听《大海》。(1)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记下自己瞬间的感觉,边听边用文字或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展示并介绍。(2)学生谈大海,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最后老师简单总结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环节三:拓展学习出示两幅绘画作品:《吉内薇拉?班琪》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幅在人物肖像线条的勾勒上有何不同?边欣赏钢琴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边阅读书本中的文字介绍。
环节七:教师小结本课欣赏了三个德彪西的印象派音乐作品,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大海》用音乐表现绘画。《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是用绘画表现音乐。)

第5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内容:音乐鉴赏《古琴艺术》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重点。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正确答案: 古琴艺术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古琴的历史、有关古琴的典故等古琴方面的知识。2.从中体会古琴的音色美、意境美,了解古琴音乐淡雅、朴素的音乐风格,以及古代音乐曲风文雅、意境高远的高尚品质。【过程与方法】1.了解、感受和分辨古琴的三种音色。2.认识文字谱和减字谱,并了解减字谱的记法。【知识与技能】1.泛音、散音、按音的演奏方法,勾和挑的基本演奏技巧。2.通过音乐要素分析乐曲《流水》。一、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和分辨古琴的泛音、散音、按音三种音色和对减字谱记法的了解。【难点】学生对古琴音乐文化内涵的理解。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分解古代文字“樂”,得出丝弦放在木头上,然后用拨子或手弹奏美妙的声音是弹拨乐器。(二)逐步探知,新课教授1.听两段音乐辨别乐器老师设置问题:这两段音乐分别使用的是什么乐器?能听出来是什么乐曲吗?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第一段是古筝名曲《渔舟唱晚》,第二段是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古琴曲《广陵散》。2.播放音乐聆听泛音的特点:飘渺。3.感受古琴韵味(1)老师弹奏古琴旋律,学生哼唱旋律。(2)播放古琴音乐旋律,学生默唱主题旋律。老师设置问题: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大自然中寻找一种景致和这个音色相呼应,你们会想到什么?在这段旋律里,我们发现它有什么特殊性?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同学们想到很多的景色,比如竹林、山泉等是通过泛音来呈现的,我们看旋律上面有很多小圆圈,泛音的记录就是用旋律上面的圆圈记录的。(3)老师弹奏古琴旋律。学生观察弹奏泛音时的技巧(右手拨琴,左手压琴,然后轻轻地放掉)。(4)讲解仲尼式古琴的形状:琴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365天,琴上有七根琴弦,最早的古琴是五根琴弦,代表宫、商、角、徵、羽,周代文王和武王各加了1个弦,所以称之为“文武七弦琴”。琴上还镶嵌了13个白点,是13个徽位,就是13个音高位置,代表农历13个月(十二个月加一个闰月)。(5)介绍古琴和贵族、文人、诗人关系密切,具有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特点。古代文人以不知乐为耻,那么古琴是古代文人的必修乐器。四艺中琴棋书画,琴放在首位,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具有3000多年的历史,也流传了很多的名曲,《广陵散》和《流水》就在其中。4.欣赏《流水》,感受和体验其三种音色(1)讲述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这个典故最早是出自于《列子?汤问》。俞伯牙是战国时期很有名的琴家,伯牙善古琴,琴艺高超,那么钟子期善听。志在登高山是指音乐的精神。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2)分析山泉和湖海之间的规律。老师设置问题:山泉、小溪、江河、湖海这几个有没有规律?音乐中用的什么方法来表现这种形态?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它们的规模是从小到大。音乐中用泛音表现水的这种形态,表现出感觉很远、很飘渺,速度由慢加快再到慢下来,力度由弱到强再到弱,音型由疏散又到密集最后又是疏散,表现了水流由慢到湍急,最后归于江河湖海的平静。(3)从速度、力度、音型三个方面聆听音乐。老师设置问题:音乐中有没有一个地方特别激烈?老师讲解:这是古琴里面非常难的一个技巧,叫滚拂。无名指从高音到低音叫滚,二指由低音向高音叫拂,无名指和二指连起来演奏就叫滚拂。(4)欣赏演奏家的琴艺。老师引导:不能简单地把流水看作不同形态的水,这个流水应该就像中国的山水画一样,去感受其意境深远,这才是我们的追求。(5)辨别泛音、散音、按音三种音色和技法:泛音(飘渺,右手拨琴,左手压琴,然后轻轻地放掉),老师弹奏。散音(浑厚,右手弹琴,左手放在九到十徽的位置),老师弹奏。按音(婉转,双手配合,右手弹琴,左手在弦上滑动),老师弹奏。(6)个别学生学奏,老师讲解。老师引导:气定神闲,弹奏要在音阶当中,散音的音色要非常刚劲,慢一点,不要太快,按音的手要放在琴弦上面,摁实再弹,在四弦的位置上,弹出来的音色很细腻婉转,来回走一走,泛音双手配合,右手拨琴,左手压琴,不用摁实,然后轻轻地放掉,滚拂要像流水一样,再快一点。(7)学生正确地演奏。(三)主题升华,巩固提高1.欣赏《梅花三弄》,感受和分辨三种音色老师设置问题:三弄是指什么?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归纳总结:三弄是结构的意思,就是三段的意思,它在古琴的三个区域来演奏。2.讲解古琴乐谱(1)展示文字谱和减字谱。文字谱的特点:麻烦,不容易记谱;减字谱的特点:比较清楚,但是没有节奏。(2)老师讲解减字谱的演奏方式并示范。(3)个别学生演奏《彩云追月》。老师引导:挑七用二指,挑七勾三,又挑七挑六……这个曲子很简单,就是两种技法:勾和挑,基本的古琴简单的演奏手法也就是这么演奏。3.古琴的演奏形式老师设置问题:古琴除了独奏,还有什么形式?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还有合奏。特别是琴箫合奏,琴歌,就是自己弹,自己唱。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独坐幽簧里,弹琴复长笑,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个时候夜深人静,才能真正地做到天人合一。4.欣赏琴歌《蒹葭》老师设置问题:这首乐曲的表演形式是什么?有没有觉得这段音乐有古人的味道?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乐曲采用人声演唱、古琴伴奏的表演形式,诉说的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意中人。一唱三叹,很有古人的味道,这里恰巧又反映出古琴一种非常高贵的品质,古琴向来是不为娱人,只为自娱,注重内心的自审,所以哪怕是现在也很少有古琴的商业元素,要么就是自己独奏,要么弹给知己听。(四)课堂小节本节课我们选择性地欣赏了几首我国古代音乐中具有文人情致的古琴代表作并体验了古琴基本的弹奏技巧。古琴曲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中的一种品质--曲风高雅,意境高远,让我们领略了古朴典雅的古琴风范,体会到了民族文化、古琴艺术的博大精深,所以我们要热爱我国古代的音乐、热爱古琴音乐艺术。下课。

第6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内容:音乐鉴赏《近代音乐家--聂耳》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重点。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正确答案: 近代音乐家--聂耳
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选曲,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扩大学生视野,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过程与方法:了解音乐与历史的关系,并认识音乐家聂耳的作品在时代中的重大意义,通过音乐了解历史,通过历史感受音乐。(3)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参与欣赏,培养学生对音乐家聂耳音乐风格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二、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有内涵地演唱《义勇军进行曲》。教学难点:通过音乐了解历史,通过历史感受音乐,通过对聂耳几部同一时代的不同音乐作品风格的欣赏,使学生懂得其作品在近代史上的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用具教学钢琴、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云南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云南历史上产生了很多名人,请问,同学们知道有哪些名人?其中在近代史上,有这样一位音乐家,他凭借自身音乐作品的独特魅力在时代的洪流中脱颖而出,在其短暂的生命中创作出了多部评价极高的作品,其前后共创作了37首歌曲,为8部电影创作了20首电影歌曲,是无产阶级音乐事业的建设者和开拓者。
(二)新课教授:1.欣赏第一首歌曲《码头工人歌》分析:歌曲情绪蕴藏的愤怒和巨大的反抗力速度(取自民歌素材),主题旋律具有劳动号子的特征。体现一:作曲家丰富的生活经验。2.欣赏第二首作品《铁蹄下的歌女》(由教师范唱)分析:歌曲的旋律(抒情)、速度(前紧后松)、力度(呼号)、装饰音(女性特点)运用及歌曲的情绪。体现二:作曲家细腻的创作手法。3.欣赏第三首作品《毕业歌》思考:与《铁蹄下的歌女》对比发生了哪些变化?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进行曲)、力度、及歌曲的情绪(高昂),词曲结合紧密无间,情绪发展环环相扣。体现三:作曲家性格的号召力,具有青年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情。4.欣赏第四首作品《义勇军进行曲》思考:前奏运用了什么乐器?作用?速度?三个“起来”的作用是什么?分析:节奏紧凑,旋律质朴流畅,多处使用属音到主音的跳进(体现民族崛起、进击),基调高昂、雄壮,号召掀起抗日救亡的高潮,吹响了民族解放的号角,成为当时时代的最强音。体现四:作者用深厚的创作功底将自己融入了时代中。5.简介人民音乐家聂耳(课件)聂耳,中国作曲家,自幼喜爱音乐,学习过多种民族乐器的演奏,熟悉传统乐曲。他学生时代受进步思想影响,曾考入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期间自学了小提琴、钢琴,他还坚持自学各种音乐知识和作曲理论,并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和熟悉了大量我国民间音乐和世界音乐的名作,这些都为聂耳今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还认识到“现在艺术运动的主要任务是要大众化”“创造出新鲜的艺术”。“九一八”和“一?二八”事件激发了聂耳的爱国热情,他积极参与当地的进步文艺活动,先后写了《金蛇狂舞》《翠湖春晓》《昭君出塞》等民间器乐合奏曲。1934年创作的两首歌曲《开路先锋》和《大路歌》,表现出聂耳创作技巧的成熟,是其成名之作。聂耳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个成功塑造出工人阶级英雄形象的作曲家。他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6.音乐与历史的关系音乐在历史中的功能折射出中国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历史的重要载体,同时,它又以其独特的功能作用于中国历史之中。音乐在和平年代有安邦治世的功能;在民族存亡、国家安危的时刻,它以号角式的呼唤鼓舞人心并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音乐作品是作曲家通过主观体验的方式创作出来的,但作曲家并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其艺术观、人生观与作品风格是所处时代物质及精神文明的反映,与其自身的经历、学识、气质及艺术修养有关。我们能从这一时代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中感受历史时代的风格,又能在作品中辨识其独特风格。音乐家聂耳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时代中,用深厚的创作功底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中创作出了大量的成功作品,这些作品体裁丰富,涉及声乐、器乐、电影配乐,并能用多种乐器演奏。他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个成功塑造出工人阶级英雄形象的作曲家,其作品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对于中国,他是近代史上无产阶级音乐先锋的代表;对于云南,他是云南人民骄傲的儿子;对于你们,也应是你们的自豪。他从云南走向了全中国、全世界。
(三)巩固与提高师生互动环节:由老师指挥,大家齐唱国歌。激发学生情绪:从当年的抗日救亡、解放全中国,到祖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功的今天,我们应怀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演唱这首歌,向母亲六十五华诞献上一份厚礼!
(四)本课小结①对聂耳的四部同一时代的不同音乐作品风格的赏析,体现了作曲家丰富的生活经验,细腻的表现手法,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厚的创作功底及融入时代的无产阶级热情。②了解音乐与历史的关系。通过音乐了解中国近代史,使学生懂得在音乐中明鉴历史、展望未来。人民音乐家聂耳及其作品在近代史上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第7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内容:音乐鉴赏《京剧艺术梅兰芳》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重点。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正确答案: 京剧艺术梅兰芳一、教学目标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京剧艺术感兴趣,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认识到京剧不仅是我国的国粹,同时在世界艺术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②过程与方法欣赏京剧唱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感受、体验梅派唱腔的特点与情感内涵。通过学唱和表演,进一步体会梅派唱腔的艺术魅力。③知识与技能认识、了解我国京剧大师梅兰芳其人其事,并初步了解“梅派”艺术的风格特点。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梅兰芳其人其事以及梅派唱腔的风格特点。【难点】学唱京剧唱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开头,把握京剧唱腔的韵味。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课前欣赏以各种角色画面为背景的京剧曲牌《夜深沉》老师设置问题:我们看到了很多的戏曲中的人物画面,谁能说出背景音乐是什么戏曲种类?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听到这么优美的京胡声,看到这一幅精美的剧照,我们一定能够想到,今天这节课与我国的国粹之一京剧有关。京剧艺术可以说博大精深,尤其是京剧的唱腔,更具特色。(二)新课教学1.感受体验--梅派唱腔的风格特点教师演唱《穆桂英挂帅》选段《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1)教师演唱《穆桂英挂帅》选段《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老师设置问题:谁知道这段唱腔是哪位京剧表演艺术家的代表剧目?学生交流回答。老师出示课题--京剧大师梅兰芳。(2)梅兰芳简介老师设置问题:同学们对梅兰芳了解多少呢?师生交流。老师归纳总结:梅兰芳,1894年生于北京的一个京剧世家,祖籍江苏泰州,从小受家庭影响,受到很多名师的指导,艺术成就非常显著。他善于改革,经过长时间的舞台实践,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方面都有所创新,并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艺术流派--梅派。他还将京剧带出了国门,使京剧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外,梅先生还是一位非常有民族气节的艺术家,在抗日战争时期,他蓄须明志,捍卫了民族尊严。正因为在艺术上的特色和人格上的魅力,梅兰芳创作演出了《贵妃醉酒》《杨门女将》《天女散花》《穆桂英挂帅》《霸王别姬》等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2.欣赏《霸王别姬》中虞姬的唱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1)简单介绍剧情(2)欣赏梅葆玖演唱的《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老师设置问题:这段场次中的咬字读音和我们普通话有什么不同?这段唱腔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感情?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评价并归纳总结:京剧当中会有这些上口字和尖团字,这是因为京剧不是北京的地方戏,是湖北、安徽的戏班子来北京发展,结合北京方言而产生的剧种,所以京剧的发音是湖广音,归韵是中州韵。这段唱腔旋律委婉妩媚、优美流畅,表达了虞姬苦闷烦躁的心情,同时也表现出了剧中人物优雅华美的形象。3.模仿、学唱《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中开头的上句唱腔,体会梅派唱腔的特点(1)老师范唱《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2)学生学唱老师引导:注意坐姿要求,配合眼神和手势进行演唱。老师设置问题:在学唱过程中体会到梅派唱腔的音色、旋律、行腔有哪些特点?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归纳总结:字头流畅,字尾归韵力度适中。音色:圆润、宽甜、明亮。旋律:简逸、平淡。节奏:舒展平稳。行腔:繁腔简唱,少小腔,口形:不张大嘴,提硬颚,坚咽壁。音量:大小变化不明显,尾音呈抛物线甩音。(3)欣赏梅兰芳演唱的《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4.比较与分析--梅派唱腔的风格特点(1)欣赏程派代表剧目《春闺梦》选段《为夫君无消息心神不定》①简单介绍《春闺梦》的剧情。②教师演唱《春闺梦》选段《为夫君无消息心神不定》,初步感受程派唱腔的风格特点。③用程派与梅派唱腔进行比较、分析,讨论出梅派唱腔的风格特点。程派唱腔最能体现年轻女性忧愁、悲伤、挫折的内心世界。唱腔优美,跌宕起伏、如泣如诉,令人回肠荡气,美不可言。梅派简洁中带有丰富的情感,唱腔圆润明亮,常发细高的声音,唱腔直线多于曲线,比较动听。(2)学生聆听经典唱段老师设置问题:从中听出哪个是梅派唱腔,依据是什么?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小结:第一段:聆听《锁麟囊》选段《春秋亭外风雨暴》(程派:唱腔幽怨婉转)第二段:聆听《贵妃醉酒》选段《海岛冰轮初转腾》(梅派:唱腔圆润明亮)第三段:聆听《红娘》选段《小姐你多风采》(荀派:唱腔活泼俏丽)第四段:聆听《失子惊风》选段《遭陷害逃出门飘零路上》(尚派:唱腔刚健挺拔)(三)巩固提高1.梅兰芳的贡献老师设置问题:梅兰芳的表演艺术“伟大”在哪里?“美”在何处?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归纳总结:在唱腔方面,嗓音圆润甜脆具备,感情丰富含蓄。表演方面,姿势优美,动作与音乐腔调合拍,富有节奏感。服饰因剧情和剧中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等特点而不同,并符合时代特点。根据剧情需要和人物特点,对旦角唱腔、表演、服饰、伴奏舞台、灯光等进行创新。梅兰芳为了拒绝为日伪演出,蓄须明志。他把京剧推向世界等。2.与舞蹈艺术的结合欣赏舞蹈《江山美人》,感受京剧与舞蹈艺术的相互融合。(四)课堂小结梅兰芳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把全部精力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在半个世纪舞台的生涯中,他继承传统:勇于革新,塑造了众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剧目,发展、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梅派”艺术。他首次把中国的京剧艺术推向世界,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不仅是中国京剧艺术的象征,更是我国人民的骄傲。

第8题:

请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内容:鉴赏《百鸟朝凤》
要求:(1)设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2)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



答案:
解析:
【参考设计】 (1)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赏析《百鸟朝凤》这首作品,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培养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喜爱,同时提高整体音乐素养。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这首曲子,体会作品创造的意境;通过讨论、小组合作探究、模仿表演等形式,来体会作品塑造的音乐形象。
【知识与技能】能够清晰分辨出音乐中唢呐模仿的不同种类的鸟的叫声;能够清晰分辨出各乐段的主题旋律。
【重点】通过多种形式赏析音乐,感受音乐形象,了解唢呐这一民族乐器,体会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
【难点】听辩和区分各乐段的主题旋律。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设置情境教学,播放各种鸟类叫声的音频并引导学生联想鸟类的形象,并引导话题,在音乐中,很多乐器也能模仿出音频中鸟类的叫声。而且非常形象,让大家猜猜都有什么类似的乐器。教师顺势为大家介绍唢呐这一乐器,并引入今天的音乐主题——唢呐名曲《百鸟朝风》。
(二)整体感知
1.初听乐曲,教师引导学生听歌曲的旋律表现了什么音乐形象又是什么速度
(欢快跳跃的情绪、感受到各种鸟类呜叫嬉戏的场景;乐曲速度自由,属于散板)
2.教师为学生们简介作品《百鸟朝风》的相关知识和唢呐的乐器背景知识。
(三)探究乐曲
1.分段复听乐曲,教师带领同学们通过聆听,认识并区分每一段的主题旋律。
(1)教师可通过讲授法,为同学们简介每一段主要表达的主题。
(2)第一段:主题旋律的展现;
第二段:运用唢呐的各种演奏技法来模仿不同鸟类的声音特点:
第三段:乐曲的第三乐段,延续欢快喜庆的音乐形象,对作品进行概括和总结。
2.带领同学们对乐曲的第二段进行详细的欣赏和分析。
(1)再听第二段旋律,让同学们自由抒发感受,概括第二段音乐的表现手法(学生可能总结出:唢呐模仿各种鸟类的叫声,演奏技法多样,民乐队进行流水板的反复伴奏)。
(2)同学们通过聆听,寻找第二段一共模仿了几种鸟类的叫声(布谷鸟、喜鹊等)。
(3)邀请同学们分组尝试着模仿一下这些鸟类的叫声,感受唢呐乐器的声音特点。
(4)同学们通过赏析和切身表演体验,概括出唢呐乐器的音色特点。
3.同学们赏析作品的第三乐段,小组合作讨论对比一下第三乐段和第一、第二乐段有何不同。师巡视并给予指导,发言后师给予鼓励性评价。
4.最后完整聆听作品,形成对作品的整体感知。
(四)巩固提升
1.教师为同学们播放由民乐独奏《百鸟朝凤》改编的合奏版《百鸟朝凤》,感受不同乐器风格下的<百鸟朝凤》会有不同的艺术表现。
2.让学生自由讨论更喜欢哪种风格的作品,发言后师给予鼓励评价。
(五)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对民族音乐进行整体的概括,并引导同学们更多地去关注民族音乐和器乐发展,培养学生们对于民族文化的喜爱。同时,引导同学们关注大自然,热爱小动物的思想情感。
2.作业:邀请同学们针对唢呐独奏版的《百鸟朝凤》写一篇小小的听后感受,下节课大家一起来分享。

第9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内容:音乐鉴赏《中国古代歌曲》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重点。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歌曲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古代歌曲的特点,感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丰富的艺术感染力。【过程与方法】体验歌曲的演唱特点,了解级进进行和跨度进行表现的不同音乐情绪。【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古代歌曲的演唱形式及演唱特点。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古代歌曲的风格特征。【难点】通过欣赏和演唱歌曲体会中国古代歌曲的韵味。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播放古琴曲《流水》,感受古代音乐的博大精深。老师设置问题:这首古琴曲《流水》意在高山,意在流水,通过对高山流水的描绘来抒发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除了器乐曲,你们知道哪一种体裁形式更能通俗直白地抒发人们的情感?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这种体裁形式就是歌曲。歌曲我们非常熟悉,可以说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大家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哼唱几句。这一体裁的产生和情感抒发的需要也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穿越千年,欣赏一下古代歌曲,也来体会一下古人是怎样用歌曲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二)逐步探知,新课教学1.简单了解《楚辞》老师设置问题:你们知道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题材的诗歌总集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楚辞》是继《诗经》以后,对中国文学最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所以《楚辞》是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和骚体类文章的总集。浪漫就是强调个人的情感抒发,强调个人主义色彩,《楚辞》多为庶民百姓的音乐,所以它听起来会有一种琉璃婉转的感觉,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纯真美与朴实美。《越人歌》就是其中一首。2.欣赏《越人歌》(1)了解歌词大意《越人歌》讲述的是一位渔家女暗恋王子的故事情节。渔家女的身份与王子的身份悬殊太大,心存暗恋,不能表白,也就是这首歌所表达的是渔家女孤独痛楚的心境。歌词意境:今天是什么日子啊,我驾着小舟在长江上漂。承蒙王子看得起呀,不因为我是舟子身份而嫌弃我,甚至责骂我。我的心里呀如此的紧张而停止不住,因为我居然知道他是王子。山上有树木,树上有树枝,可是我的心里更喜欢王子啊,王子却不知道。(2)欣赏歌曲《越人歌》老师设置问题:歌曲中有哪三种艺术形式?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歌曲中包含着三大艺术形式:第一个形式是《越人歌》所独有的凄然呜咽的歌声,第二大形式是古琴伴奏,非常的深沉;第三大形式就是越人舞,它起源于奴隶社会。(3)欣赏现代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片段老师设置问题:古代歌曲和现代歌曲在哪些方面有所不同?从它的歌词、音乐旋律、音乐的节奏还有唱法上分析。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归纳总结:现代歌曲的歌词通俗易懂,现代音乐可以先有音乐旋律后有歌词,也可以先有歌词后有音乐旋律,而古代歌曲的歌词委婉含蓄,都是以诗词为主,是先有歌词后有音乐;现代歌曲多以大小调式为主的旋律,而古代歌曲多以民族五声调式为主的旋律,旋律的动向与诗歌的语调倾向是一致的,旋律服从于内容的需要和感情的抒发,古代音乐相对于歌曲的内容和抒发情感方面来讲不占主要地位,是服务于歌词来的;现代歌曲的节奏类型有很多种,而古代歌曲多以诗歌节律(节奏韵律)为主,歌曲的节奏和吟诗的节奏是一致的;现代歌曲的唱法多以通俗唱法为主,而古代歌曲由于节奏受诗词节律的影响,所以唱起来像吟诗一样。它通常是伴琴而唱,在音色上要模仿古琴的音色,强调每一句都有一点点的拖腔,有收的感觉,所以我们要带着这种唱法演唱古代歌曲。(三)巩固提高,主题升华1.了解古代歌曲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四个阶段老师讲解:(1)诗经楚辞阶段,它主要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歌曲主要用瑟和琴来伴奏,我们称之为“琴歌”。(2)乐府阶段,乐府阶段主要是指汉代时期,出现了用丝竹乐队伴奏的“相和歌”,有用鼓、角、铙以及横笛等乐器伴奏的“铙歌”和“横吹曲”,也有用一两种管、弦乐器伴奏的抒情独唱歌曲,称为“倚歌”。(3)绝律诗阶段,绝律诗时代指的是唐朝,这一时期出现了在五言、七言律诗的基础上加入琴伴奏的琴歌或以舞蹈结合的歌舞大曲。(4)词曲阶段,词曲阶段主要指的是宋元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以长短句为主的歌曲并创下了用多个曲调连续演唱的套曲形式,出现了说唱和戏曲艺术。2.欣赏《阳关三叠》(1)了解琴歌老师设置问题:琴歌包括哪些艺术形式?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琴歌主要是由人的歌声和琴(萧、瑟等乐器)组合,是中国古代备受文人雅士青睐的一种自弹自唱的艺术歌曲。它以简约的音乐语言寄托了深远的意趣,迎合了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琴歌旋律与吟诗吟诵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琴歌的节奏受诗歌节律的制约。古琴的器乐性特征影响了琴歌的声乐特色.限定了琴歌演唱的行腔风格和润色特征。琴歌演唱注重二度创作,在追求传统风格的基础上,体现了个人的演唱特色的独创性。(2)简单了解《阳关三叠》老师讲解:《阳关三叠》是唐代的一首著名歌曲。其歌词原为王维的七言律诗《送元二使安西》。因诗中有“阳关”与“渭城”这两个地名,所以得名《阳关曲》或《渭城曲》。老师设置问题: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请从调式、结构等方面分析。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归纳总结:《阳关三叠》是古代文人有感于一位从军朋友的别离之情而写的歌曲,它含蓄地反映了人民在不合理的征戍徭役制度压迫下的哀怨情绪。全曲分三大段,每段共分为上下两阕,上阕是由王维四句诗的旋律组成,以五声音阶的商调式为基础,四句曲调的关系是起承转合。下阕是后人在王维诗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长短句的旋律。以商调式为核心,同时又与羽调式结合,形成主调和属调的交替,加强了调式上的对比作用。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因此曲式有“三叠”的结构。这首琴歌的音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特别是后三段“遄行,遄行”等处的八度跳跃,以及“历辛苦”等处的连续反复呈述,情意真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3)欣赏《阳关三叠》①欣赏《阳关三叠》的上阕老师设置问题:音乐情绪怎么样?旋律走向怎么样?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音乐情绪柔和深情,表达送别者真挚含蓄的情感,多采用级进进行,每一句结尾都是同音进行。②欣赏《阳关三叠》的下阕老师设置问题:音乐情绪怎么样?旋律走向怎么样?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旋律的跌宕起伏,错乱多样,使用了很多的八度大跳,情绪上趋向激动,表达了离别的痛苦之情。③整体欣赏歌曲《阳关三叠》,整体感受音乐情绪的别恨离愁。(4)学唱《阳关三叠》的上阕①按诗歌节律朗读前四句。②老师弹旋律,学生填词演唱。老师评价:想象着我们就是古人,演唱时要有吟诗的感觉,旋律的动向与诗歌的语调倾向是一致的,旋律服从于内容的需要和感情的抒发。按照诗歌节律来演唱,声音要尽量模仿古琴的音色。③学生跟琴有韵味地演唱。(四)课堂小节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古代歌曲的相关知识,希望大家在课后也多接触这方面的内容,多听一些古代歌曲,来感受我国古代音乐的博大精深。最后我们再来欣赏一首现代版的古代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我们这节课就结束在王菲的歌声里,下课。

第10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内容:音乐与舞蹈《中国古典舞》。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重点。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正确答案: 中国古典舞一、教学目标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舞蹈发展背后浓厚的社会文化背景,体会中国舞蹈的感情色彩。②过程与方法了解不同种类的中国民间舞蹈和中国古典舞蹈,从而学会欣赏舞蹈作品、体会舞蹈情感的方法。③知识与技能欣赏和体验中国舞蹈的动作语言与风格特征。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古典舞的精髓--身韵。【难点】感受肢体、造型、情感在舞蹈中的不同运用。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猜字识舞老师设置问题:这个甲骨文形象地表达一个什么字?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这是甲骨文“舞”字,像一个手持树枝或羽毛翩跹起舞的人形。2.欣赏一组采集于我国各地山岩壁洞中的原始舞蹈遗存图案老师归纳总结:从亘古蛮荒的岁月到今天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时代,舞蹈作为以人体动态形象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最古老的艺术之一,伴随着人类走过了不平凡的里程。灿烂的中华舞蹈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二)新课教授1.“风”--民俗舞风(中国民俗民间舞)老师总结:民间舞蹈是古老的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代表了民族文化中最朴实、生动,富有人情味的部分,也折射出人类原始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智慧。(1)纳西族“东巴舞谱”的简单介绍从舞谱中能察觉出舞蹈与哪些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从舞谱中能反映当时原始舞蹈的发源和人们的生活、劳动、祭祀是息息相关的。(2)宗教、祭祀舞蹈(民俗舞蹈)视频欣赏:舞蹈《祭鼓》。一种古老的仪式跨越千载,一种东方的意蕴神秘莫测。老师设置问题:舞者通过鼓表达了怎样的内心情感?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舞者通过自己质朴至真的情感表演,通过人与鼓的对话、鼓与天的对话,把远古先民的希冀与果敢、寄托与祝愿,统统融进了凝练而深重的阵阵鼓声中,真实再现了古朴动人的原始民俗,也展现了人与鼓合二为一的至纯舞风。2.“雅”--国风舞韵(中国古典舞)(1)视频欣赏:影片《十面埋伏》中的古典舞片段老师设置问题:这个舞蹈片段带来的感受与之前欣赏的民间舞蹈有何不同?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古典舞是在本民族传统的民间舞蹈、宗教舞蹈、宫廷舞蹈、祭祀舞蹈的基础上,吸收本民族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而形成的一种舞蹈。(2)古典舞《踏歌》①电影《夜宴》舞蹈片段欣赏老师设置问题:这和我们平时看到的舞蹈形式有何不同?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归纳总结:这种形式叫乐舞。乐舞就是说边歌边舞,歌舞相间。古人云:“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纵观古代乐舞,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美学观念深入人心。②了解踏歌老师归纳总结:从民间到宫廷、从宫廷再回到民间,其舞蹈形式一直是手拉着手、肩搭着肩、踏地为节、边歌边舞的形式。(引用的诗句生动地描写了踏歌这种舞蹈形式在唐代广泛流行的情境)欣赏作品中的舞蹈造型图片。老师设置问题:最典型的基本体态是怎样的?学生观察讨论。老师归纳总结:他们的基本体态是敛肩含颌、掩臂摆背、拧腰倾胯、翘袖折腰。③观看《踏歌》视频,探究舞蹈语言的独特之处“三道弯”:舞者在动作的流动中,通过左右摆和拧腰、松胯形成“三道弯”体态,尽显少女的婀娜多姿之态。“一顺边”的动律:“一顺边”的运动,顺手顺脚,却依然从“顺”中遵循“平圆、立圆、八字圆”的古典舞运动轨迹。重心下沉:松膝、倾胯的体态必然会使重心下降,加之顺拐蹉步的特定步伐,使得整个躯干呈现出“亲近大地”的势态。(3)古典舞精髓--身韵①引用清初画家石涛所说的“天地以生气成之,画以笔墨取之,必得以笔墨之生气与天地之生气合并而出”。师表演一段古典舞中的精髓--身韵,和学生一起探究、体验身韵之美。老师总结:“形、神、劲、律”等特点使得古典舞有种清新脱俗、大气典雅的气韵之美。②欣赏《扇舞丹青》老师总结:中国古典舞蹈的主要动作特征: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动作讲究“精、气、神”。(4)探究中国古典舞的历史文化精神民族的运动时空观:以退为进,以起点为终点,空间上“以无为有”的观念。古典舞中:身体前俯后仰亦为阴阳配合,脚步有虚有实,欲左先右,欲扬先抑,欲进先退,婉转回旋,其规律与老子《道德经》“反复其道”相吻合。(三)巩固提高“韵”--中华舞韵记得一位伟人曾经说过:舞蹈创造出的精神世界使我壮怀激越,每每看来就像参加一个精神的典仪!聋哑人表演的《千手观音》给我们带来了经久不息的震撼和感动,这不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精神上的盛宴。舞蹈《牵手》,演员们用他们残缺的身体,为我们在舞台上搭建了一个大大的人字。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下《牵手》。看完之后告诉我这个舞蹈给你们留下了哪些记忆。播放《牵手》舞蹈视频。学生交流体会。老师归纳总结:肢体上的牵手不太重要,精神上的牵手,情感上的牵手已经概括了所有的一切。(四)课堂小节总结:灵魂与舞蹈超凡脱俗的邂逅,用舞姿触摸生命的质感,生命如歌,岁月如河,《牵手》用舞蹈奏响了生命交响中的华彩!所以说这个舞蹈用它独特的力量和精神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信念,只要不放弃理想,那么我们的人生肯定会舞动得更加精彩!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