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摩擦型灌注校和端承型灌注桩成孔深度控制要求有何不同?

题目
问答题
试比较摩擦型灌注校和端承型灌注桩成孔深度控制要求有何不同?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灌注桩成孔的控制深度与桩型有关,下面正确的是()。

A、摩擦桩应以设计桩长控制成孔深度
B、摩擦桩采用锤击沉管法成孔时,桩管入土深度控制应以贯入度为主,以标高控制为辅
C、当端承型桩采用钻(冲)、挖掘成孔时,应以设计桩长控制成孔深度
D、当端承型桩采用锤击沉管法成孔时,桩管入土深度控制应以贯入度为主,以标高控制为辅
E、端承桩必须保证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

答案:A,D,E
解析:
2018新教材P137,该题考察灌注桩成孔的控制深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5)灌注桩成孔的控制深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摩擦型桩:摩擦桩应以设计桩长控制成孔深度;端承摩擦桩必须保证设计桩长及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当采用锤击沉管法成孔时,桩管入土深度控制应以高程为主,以贯入度控制为辅。2)端承型桩:当采用钻(冲〉、挖掘成孔时,必须保证桩端进入持力层的设计深度;当采用锤击沉管法成孔时,粧管入土深度控制应以贯入度为主,以高程控制为辅。选项ADE正确

第2题:

对于钻孔灌注桩成孔深度的控制要求,下列哪些选项符合《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要求(  )

A. 摩擦桩应以设计桩长控制为主
B. 端承桩应以桩端进入持力层的设计深度控制为主
C. 摩擦端承桩应以桩端进入持力层的设计深度控制为辅,以设计桩长控制为主
D. 端承摩擦桩应以桩端进入持力层的设计深度控制为主,以设计桩长控制为辅

答案:A,B
解析:
A项正确,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第6.2.3条第1款规定,摩擦桩应以设计桩长控制成孔深度。
B项正确,第6.2.3条第2款规定,端承桩必须保证桩端进入持力层的设计深度。
CD两项错误,端承摩擦桩、摩擦端承桩必须保证设计桩长及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当采用锤击沉管法成孔时,端承摩擦桩桩管入土深度控制应以标高为主,以贯入度控制为辅,摩擦端承桩桩管入土深度控制以贯入度为主,以控制标高为辅。

第3题:

关于混凝土灌注桩成孔控制深度,下列要求中正确的是( )。

A.摩擦桩应以设计桩长控制成孔深度

B.端承摩擦桩必须保证设计桩长及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

C.采用锤击法成孔的摩擦型桩,桩管入土控制应以贯入度为主,以标高控制为辅

D.端承型桩采用挖掘成孔,必须保证桩孔讲人设计持力层的深度

E.端承型桩若采用锤击沉管成孔,沉管深度控制应以贯入度为主,以设计持力层标高对照为辅


正确答案:ABDE

第4题:

按桩的承载性质不同可分为()。

  • A、摩擦型桩
  • B、预制桩
  • C、灌注桩
  • D、端承型桩

正确答案:A,D

第5题:

灌注桩成孔的控制深度应符合下列要求:摩擦桩应以()控制成孔深度。

  • A、设计桩长
  • B、持力层深度
  • C、贯入度
  • D、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

正确答案:A

第6题:

依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正、反循环灌注桩灌注砼前,对端承桩和摩擦桩,孔底沉渣的控制指标哪个对()
A.端承型≤50mm;摩擦型≤200mm B.端承型≤50mm;摩擦型≤100mmC.端承型≤100mm;摩擦型≤50mm D.端承型≤100mm;摩擦型≤100mm


答案:B
解析:
B。《建筑桩基规范》6.3.9规定,钻孔达到设计深度,灌注混凝土之前,孔底沉渣厚度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对端承型桩,不应大于50mm;对摩擦型桩,不应大于100mm;对抗拔、抗水平力桩,不应大于200mm。

第7题:

对端承型钻孔灌注桩,桩端沉渣厚度应控制在()以下。对摩擦型钻孔灌注桩,桩端沉渣厚度应控制在()以下。


正确答案:50mm;100mm

第8题:

混凝土灌注桩按受力情况分为( )桩。

A.摩擦型
B.端承型
C.承受轴向压力
D.承受轴向拔力
E.挤土成孔灌注

答案:A,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混凝土灌注桩基础。按桩的受力情况分类,可分为摩擦型桩和端承型桩

第9题:

正、反循环钻孔灌注桩在灌注混凝土前,其孔底沉渣的控制指标是()。

  • A、端承型≤50mm
  • B、摩擦型≤100mm
  • C、端承型≤100mm
  • D、抗拔桩≤200mm

正确答案:A,B,D

第10题:

根据施工方法的不同,桩基础可分为()。

  • A、预制桩和灌注桩
  • B、低承台桩和高承台桩
  • C、混凝土桩和柱下桩
  • D、端承型桩和摩擦型桩

正确答案:A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