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采用分块查找时,数据的组织方式为()

题目
单选题
当采用分块查找时,数据的组织方式为()
A

数据分成若干块,每块内数据有序

B

数据分成若干块,每块内数据不必有序,但块间必须有序

C

数据分成若干块,每块内数据有序,每块内最大(或最小)的数据组成索引块

D

数据分成若干块,每块(除最后一块外)中数据个数需相同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适于对动态查找表进行高效率查找的组织结构是分块有序表()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第2题:

分块查找(索引查找) 名词解释


参考答案:分块查找以前两个为基础,将待查记录分成若干块,每块的关键字无序,但每块的关键字的最大值有序,查找时,先查找到待查记录所在的块,再在块内进行顺序查找。找块时,即可以用折半查找,也可用顺序查找。

第3题:

对于满足折半查找和分块查找条件的文件而言,无论它存在何种介质上,均能进行顺序查找,折半查找和分块查找()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第4题:

线性表中共有256个元素,采用分块查找,若查找每个元素的概率相等,用顺序查找确定结点所在的块,每块有()个元素时查找效率最佳。

A.16

B.20

C.25

D.256


参考答案:A

第5题:

对于具有144个记录的文件,若采取分块查找法并每块长度为8,则平均查找长度为【 】。


正确答案:14
14 解析:分块查找分两步进行:先查找索引表确定待查找元素所处的块,随后在相应的块中查找该元素。题中给出,文件中144个记录分成了若干个长度为8的块,那么索引表中应该有18个块信息。如果两阶段查找均采用顺序查找,并且各个元素的查找概率相等,那么平均查找长度为ASL=(1+18)/2+(1+8)/2=14

第6题:

设顺序存储的某线性表共有123个元素,按分块查找的要求等分为3块。若对索引表采用顺序查找方法来确定子块,且在确定的子块中也采用顺序查找方法,则在等概率的情况下,分块查找成功的平均查找长度为______。

A.21

B.23

C.41

D.62


正确答案:B
解析:分块查找又称索引顺序查找。它是一种性能介于顺序查找和二分查找之间的查找方法。二分查找表由分块有序的线性表和索引表组成。表R[1,...,n]均分为b块,前 b-1块中结点个数为s=[n/b],第b块的结点数允许小于等于s;每一块中的关键字不一定有序,但前一块中的最大关键字必须小于后一块中的最小关键字,即表是分块有序的。抽取各块中的最大关键字及其起始位置构成一个索引表ID[1,...,b),即ID[i](1≤ i≤b)中存放第i块的最大关键字及该块在表R中的起始位置。由于表R是分块有序的,所以索引表是一个递增有序表。分块查找的基本思想是:索引表是有序表,可采用二分查找或顺序查找,以确定待查的结点在哪一块。由于块内无序,只能用顺序查找。分块查找是2次查找过程。整个查找过程的平均查找长度是2次查找的平均查找长度之和。如果以二分查找来确定块,则分块查找成功时的平均查找长度为ASL1=log2(b+1)-1+(s+1)/2≈log2(n/s+1)+s/2;如果以顺序查找确定块,分块查找成功时的平均查找长度为ASL2=(b+1)/2+(s+1)/2=(s2+2s+n)/(2s)。在本题中,n=123,b=3,s=41,因此平均查找长度为(41×41+2×41+123)/(2×41)=23。

第7题:

如果要求一个线性表既能较快的查找,又能适应动态变化的要求,最好采用()查找法。

A.顺序查找

B.折半查找

C.分块查找

D.哈希查找


参考答案:C
解释:分块查找的优点是:在表中插入和删除数据元素时,只要找到该元素对应的块,就可以在该块内进行插入和删除运算。由于块内是无序的,故插入和删除比较容易,无需进行大量移动。如果线性表既要快速查找又经常动态变化,则可采用分块查找。

第8题:

设顺序线性表的长度为30,分成5块,每块6个元素,如果采用分块查找并且索引表和块内均采用顺序查找,则其平均查找长度为()。

A.6

B.11

C.5

D.6.5


正确答案:D

第9题:

长度为256的表,采用分块查找,每块最佳长度为()。

:A14

B16

C18

D26


参考答案:B

第10题:

长度为255的表,采用分块查找法进行查找,每块的最佳长度为(51)合适。

A.13

B.14

C.15

D.16


正确答案:C
解析:若具有N个记录的索引分块文件中每一块有S个记录,当S=根号N时,将会使得ASL达到最小。因此,长度为255的表,采用分块查找法进行查找,每块的最佳长度应该为15个记录。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