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信号量的定义和作用。P,V操作原语是如何定义的?

题目
问答题
简述信号量的定义和作用。P,V操作原语是如何定义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操作系统中,对信号量S的P原语操作定义中,使进程进入相应阻塞队列等待的条件是()。

A、S0

B、S=0

C、S0

D、S10


参考答案:C

第2题:

操作系统中,对信号量S和P的原语操作定义中,使程序进入相应等待的条件是

A.S不等于0

B.S小于0

C.S等于0

D.S大于0


正确答案:B

第3题:

●在操作系统中,对信号量S的P原语操作定义中,使进程进入相应等待队列等待的条件是 (41) 。

(41) A.S>0

B.S=0

C.S≠0

D.S<0


正确答案:D
【解析】P(S)原语操作为:1)将信号量S的值减1,即S=S-1;2)如果S0,则该进程继续执行;否则该进程置为等待状态,排入等待队列。

第4题:

在操作系统中,对信号量S的P操作原语的定义中,使进程进入相应阻塞队列等待的条件是( )。

A.S>0

B.S=0

C.S<0

D.S≠0


参考答案:C

第5题:

用P操作、V操作管理临界区时,信号量的初值可以定义为()。

A、任意值

B、-1

C、-19

D、1


正确答案:D

第6题:

在操作系统中,除赋初值外,对信号量仅能操作的两种原语是(40)。

A.存操作、取操作

B.读操作、写操作

C.P操作、V操作

D.输入操作、输出操作


正确答案:C
解析:1965年由荷兰学者Dijkstra提出的信号量机制,是一种卓有成效的进程同步与互斥的工具。除赋初值外,对信号量的操作原语有两种,P操作和V操作。PV操作是低级通信原语,在执行期间不可分割,P操作表示申请一个资源,V操作表示释放一个资源。

第7题:

下列关于信号量使用的叙述中,哪些是正确的?

A.信号量初始化后,只能实施P、V原语操作

B.在互斥信号量与同步信号量都使用的进程中,应先执行同步信号量的P操作

C.在互斥信号量与同步信号量都使用的进程中,应先执行同步信号量的V操作

D.信号量的初值不能小于0

E.互斥信号量的变化范围只能是正整数


正确答案:ABD

第8题:

在操作系统中,对信号量S的v原语操作定义中,进程从相应等待队列中出列并进入就绪队列中的条件是()。

A.s=0

B.s=0

C.s0

D.s≠0


正确答案:A

第9题:

P操作、V操作是()。

A、信号量的同步原语

B、两组不同的机器指令

C、两条系统调用命令

D、两条高级进程通信原语


正确答案:A

第10题:

设S为信号量,P、V操作的形式化定义如下图(a)和(b)所示,请完成该形式化定义,将应填入(n)处的内容写在答题纸的对应栏中。


正确答案:(1)S-- (2)SO (3)S++ (4)S=0
(1)S-- (2)SO (3)S++ (4)S=0 解析:信号量是荷兰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Dijkstra于1965年提出的一个同步机制,其基本思想是在多个相互合作的进程之间使用简单的信号宋同步。
在操作系统中,信号量是表示资源的实体,除信号量的初值外,信号量的值仅能由 P操作(又称Wait操作)和V操作(又称Signal操作)改变。
设S为一个信号量,P(S)执行时主要完成的功能为:先执行S=S-1,若S0,则进程继续运行;若SO,则阻塞该进程,并将它插入该信号量的等待队列中。
V(S)执行时主要完成的功能为:先执行S=S+1,若S>O,则进程继续执行;若 S≤0,则从该信号量等待队列中移出第一个进程,使其变为就绪状态并插入就绪队列,然后再返回原进程继续执行。
P、V操作的形式化描述如下:
P(S)
{
S --;
IF(so){
阻塞该进程;
将该进程插入信号量s的等待队列;
}
}
V(S)
{
S++;
IF(S= 0){
从信号量s的等待队列中取出队首进程;
将其插入就绪队列;
}
}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