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和“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结构相同的句子,以下学生给出答案错误的一项是()。A、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B、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C、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D、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醉翁亭记》)

题目

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和“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结构相同的句子,以下学生给出答案错误的一项是()。

  • A、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 B、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 C、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 D、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醉翁亭记》)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D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欧阳代娜老师执教的()课例,体现了文言文串讲发的传统精髓和现代化改造。

A.《兰亭集序》

B.《醉翁亭记》

C.《岳阳楼记》

D.《小石潭记》


参考答案:C

第2题:

学生喜欢寄情山水的古代记游小品,教师推荐这类作品供学生阅读。下列不适合的是( )。


A.柳宗元《小石潭记》
B.范仲淹《岳阳楼记》
C.欧阳修《醉翁亭记》
D.袁宏道《满井游记》

答案:B
解析:
本题为古代文学选非题,切入点为“寄情山水的古代记游小品”。

A项:《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全文对小石潭的整体感觉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内容不属于未寄情山水的古代记游小品。与题干相符,当选。

C项:《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文章。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满井游记》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选自《袁中郎全集》,作者袁宏道。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寓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写出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和对早春的欣赏和赞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自由的向往。与题干不符,排除。

第3题:

[三](15分)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节选)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节选)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云归而岩穴暝 暝: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幽暗,昏暗

第4题:

初中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学过的文言文中文言虚词“乃”的用法.以下归纳错误的一项是(  )。

A.《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代词,我)
B.《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副词,竟然,却)
C.《狼》:“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副词,于是,就)
D.《送东阳马生序》:“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副词,才,这才)

答案:A
解析:
A项中的“乃”是副词“于是,就”的意思。

第5题:

学习完《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了归纳和“王之蔽甚矣”一句结构相同的句子的作业,以下学生给出的作业合格的一项是( )。

A、学生甲: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B、学生乙: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C、学生丙: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D、学生丁: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汉语特殊句式。题干和C项中的句子是被动句;A项中的句子是省句:B项中的句子是倒装句;D项中的句子是判断句。故只有C项合格,本题当选C项。

第6题:

教师告诉学生古代文人喜欢寄情山水,通过作品表现豁达的心境,建议学生搜集这类作品,阅读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 )。


A.柳宗元《小石潭记》
B.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C.欧阳修《醉翁亭记》
D.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答案:A
解析:
知识点:学科基础知识中的文体知识,辨别同样主题的作品。古代文人墨客喜欢通过山水田园等意象来传情,有归隐田园之意,有豁达开朗之情。在赏析作品主题时,应结合文人的意象及传情进行辨别。另外,题目中也明确指出选择非豁达心境主题的作品。

A 项:《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作品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心情。全文对小石潭的整体感觉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表述错误,但符合题干要求,当选。

B 项:《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 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出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

C 项:《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醉翁亭记》写于作者被贬滁州这一时期。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乐”字,而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

D 项:《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寓情于山水的清高思想。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

第7题:

如果让你对学生讲述“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这句话,以下讲解角度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让学生在翻译时注意此旬中的“假”和“腰白玉之环”中的“腰”一样,都是名词活作动词
B.要向学生指明“假借”是同义复合词,“假”和“借”都理解为“借”
C.可将“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之”和“走送之”“当余之从师也”“无鲜肥滋味之享”“弗之怠”几句中的“之”放在一起讲解,加深学生对“之”的几种用法的理解
D.要让学生明确这是一个倒装句.原句应是“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答案:A
解析: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借”,今义与“真”相对,而不是名词活用,故A错误。

第8题: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正确答案:
这或明或暗、变化不定的,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的景象。

第9题:

某教师在讲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文中,以“臆!微斯人,吾谁与归?”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宾语前置的语法现象。下列选项中的语句与例句相同的是(  )。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B.沛公安在?
C.战于长勺。
D.甚矣,汝之不惠。

答案:B
解析:
A项为定语后置;C项为状语后置;D项为主谓倒装。故选择B选项。

第10题:

初中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学过的文言文中文言虚词“乃”的用法,以下归纳错误的一项是( )。

A、《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代词,我)
B、《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副词,竟然,却)
C、《狼》:“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副词,于是,就)
D、《送东阳马生序》:“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副词,才,这才)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汉语文言虚词。A项中的“乃”是副词“于是,就”的意思。故A项归纳解释有误,本题当选A项。

更多相关问题